2025年高考作文预测及佳作赏析:让音乐沟通你我,用真情感受世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荀况在《乐论篇》中说:“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意思是,音乐,是圣人所喜欢的,它可以陶冶民心,它感化人心深远,也易于改造社会风俗。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充满音乐的世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文题解析】: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音乐其实是古已有之的话题,古人对此有过很多阐述和见解。荀况的这句论述着重强调了音乐对人精神的陶冶作用,同时指出了音乐对社会风俗的改造作用。这句话不仅在古代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在当下也有着独特的时代意义。可以说,在当下社会,许多人只是把音乐当作娱乐消遣的对象,流行歌曲不少,但往往缺少感化意义,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创作者方面,缺少文化积淀,一味地迎合大众的庸俗需求;二是相当一部分人的音乐审美存在问题,满足于感官刺激,不重视精神方面的追求。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对音乐之道做出修正,积极寻找传统音乐文化和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积极力量,修养我们的身心,让我们的内心在纷繁的世界中安静下来,寻得内心的淡泊宁静。同时,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我们也应该借助一些音乐工具,如古琴曲等,帮助我们养成“意趣高雅”的品格,不被世俗所困,始终保持自己的一份高洁。
写作时,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议论:一是挖掘我国悠久的音乐传统,如《国风》等;二是讨论当下人们对音乐的价值取向,要注意一分为二地分析;三是从创作者和欣赏者的角度讨论如何引导音乐的新风尚;四是结合年轻人的音乐爱好进行辩证分析;五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讨论音乐的意义。
立意:
1.好音乐带来好风尚。
2.音乐可以通俗,但不可庸俗。
3.让音乐沟通你我,用真情感受世界。
4.聆听音乐,守护初心。
【佳作赏析】:音乐的旋律,初心的守护
在茫茫人海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旅人,带着一颗颗初心,踏着音乐的节拍,寻找着属于自己的归宿。荀子曾言:“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在这句话中,我听到了音乐的魔力,它如同一位无声的智者,引领着我们守护初心。
记忆中,儿时的我总是被父母的歌声所环绕。那是一首首简单的儿歌,伴随着我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每当夜幕降临,父母便坐在床边,轻声吟唱,那音符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的世界。那些歌,是我最初的音乐启蒙,它们教会了我如何去聆听,如何去感受这份来自生活的美好。
成长的道路上,音乐是我最忠实的伙伴。它伴随我度过了青春期的迷茫,陪伴我穿越了高考的紧张。那些年,我痴迷于摇滚乐的激情澎湃,沉醉于民谣的悠扬婉转。摇滚乐让我在喧嚣中找到了自我,民谣则在我疲惫时给予了我慰藉。音乐的旋律,如同时光的印记,深深地刻在我的记忆里。
在我心中,音乐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触动人的灵魂,唤醒沉睡的情感。记得有一次,我在一次比赛中失利,心中充满了失落和挫败感。那段时间,我总是将自己封闭起来,不愿意面对现实。直到有一天,我独自一人走在街头,偶然听到了一首歌,那首歌的旋律充满了力量,歌词充满了希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那个未曾放弃的自己。那一刻,我决定重新振作起来,用音乐来守护我的初心。
音乐的世界是广阔的,它不仅仅局限于旋律和节奏,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释放。我曾去过一个小村庄,那里的老人们用传统的乐器演奏着古老的曲调。那些曲调虽然简单,却充满了生活的韵味。我看到了老人们脸上的满足和幸福,那是对音乐最真挚的热爱,也是对生活最纯粹的守护。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往往忽略了内心的声音,忘记了曾经的梦想。而音乐,就像是一面镜子,它能够照见我们的初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自己为何出发。每当我感到迷茫时,我就会回到音乐的怀抱,让那些旋律带我回到那个单纯的自己。
音乐,是圣人所喜爱的,它能够陶冶民心,感化人心。在我的生命中,音乐是我守护初心的伙伴。它教会我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一颗纯真的心,如何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忘初衷,砥砺前行。
在这个充满音乐的世界里,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些动人的旋律,让它们成为我们守护初心的力量。让音乐的翅膀,带着我们的梦想,飞向远方,直到那片属于我们的天空。
【佳作赏析】:让音乐沟通你我,用真情感受世界
在无声的世界中,音乐如同隐形的桥梁,穿越时空,连接着千千万万的心灵。荀况在《乐论篇》中曾言:“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这句古语,犹如一道清泉,洗涤着我们对于音乐的认知,让我不禁沉思:音乐,究竟有着怎样的力量,能让人心所向,能改易风俗,又能成为沟通你我、感受世界的纽带?
音乐,宛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它以其独特的旋律和节奏,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引发共鸣。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音乐一直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感、寄托理想的载体。从《离骚》中屈原的忧国忧民,到《琵琶行》中白居易的悲欢离合,再到《将进酒》中李白的豪放不羁,无不显示出音乐在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感上的强大力量。
音乐,如同一位无声的智者,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它可以抚慰疲惫的心灵,激发奋斗的热情。当我们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仿佛能够与作曲家的灵魂对话,感受到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关怀。正如贝多芬在失聪之后,依然能够用音乐表达内心的情感,他的《第九交响曲》更是成为了人类音乐史上的里程碑。
音乐,是一种跨越国界、种族、文化的通用语言。它没有国界,没有界限,它能够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世界杯足球赛上,当《We Are the Champions》的旋律响起,全球球迷为之疯狂;在奥运会开幕式上,当《欢乐颂》的音符跳跃,世界人民共享和平与友谊。音乐,用它独有的魅力,将人类的心紧紧相连。
音乐,能够改变风气,影响风俗。在我国古代,音乐被视为“国之大事”,它不仅用于祭祀、朝会,更是用来教化民众,净化社会风气。如《诗经》中所言:“乐也者,圣人之所乐也,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易。”音乐的力量,可见一斑。
在现代社会,音乐依然具有这种教化功能。那些脍炙人口的公益歌曲,如《歌唱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那些鼓舞人心的励志歌曲,如《平凡之路》、《奋斗》等,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勇往直前。音乐,用它强大的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的风气。
音乐,让沟通成为可能。当我们用语言无法表达内心的情感时,音乐成了我们最好的伙伴。它不需要翻译,不需要解释,只需用心去聆听,就能感受到其中的情感。正如那句歌词:“让爱传递,让世界更美好。”音乐,用它跨越语言的魅力,让沟通变得更加简单。
音乐,是心灵的对话,是情感的抒发,是精神的寄托。它让我们在音符间感受世界的美好,让我们在旋律中体会人生的酸甜苦辣。在这个充满音乐的世界里,让我们用心去聆听,用情去感受,让音乐成为沟通你我、感受世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