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农民进城买房子,从而村庄在萎缩,生源不断地流入城市学校。农村中小学生源锐减,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根据《枞阳县教育布局调整实施方案》,对全县中小学的布局进行调整。2024年金渡中学与金社中学合并,笃山小学于2025年2月撤并,原金渡片六所小学只保留龙山小学,并迁址于金渡中学。在那农村大办教育的热潮中,笃山小学走过不平凡74个春秋,完成使命退出历史的舞台,即将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
据家乡当年在杨氏祠堂读私塾的耄耋老人回忆,笃山小学始建于前,由杨叶青利用笃山头下面的杨氏祠堂开办私塾,招生本地子弟读书。杨叶青早年毕业于河北保定初级师范,时期曾在芜湖做过道尹,他是一位开明人士,晚年回乡办学,1948年因病去世。
1949年桐城东乡了,农村迎来翻天覆地的巨变,农民翻身做主人,成立了农会组织。1951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一心大社,后叫龙口乡,其中包括龙山大队的前头方、孙庄、后头方三个自然村庄,俗称“洪湾三村”。为了普及文化农村拉开了扫盲的序幕,农会聘请孙才应先生利用杨氏祠堂创办小学,招生农民子弟开设识字班。1951年农会考虑校址太偏不适中,征用杨叶青家砖瓦结构的四合院办学。源于笃山小学当初是从笃山头脚下杨氏宗祠迁移过来的,所以就命名为笃山小学,农会任命孙才应先生为笃山小学首任校长。
1954年夏,长江流域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江堤溃破,杨叶青家的四合院被淹。龙口乡考虑原有的建校材料有限,拆境内几座祠堂的材料重建校舍,移址到上面即现在的校园,将张氏祠堂成人识字班和周氏祠堂扫盲夜校一并撤过来,招生学龄儿童开设小学课程。教师是本地前教私塾的先生,以及本地识文断字的人。教学形式为“半耕半读”,即半天在家放牛做事,半天到学校识字读书,逐渐向全日制小学过渡。夜晚开办成人扫盲班,老百姓称之“灯学”,让更多的成人学习文化,我的老母亲就是当年扫盲班的学生。
前,龙口街是一条名不经传的小街,在时期有两家小杂货店,一家屠户肉案,一家豆腐作坊,一家裁缝铺,一家小茶馆,一家打白铁的,非常萧条。1958年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前头方、孙庄、后头方“洪湾三村”划归龙山大队所辖。龙口大队部就设在龙口街的下街头,接着创办股份制的“龙口合作社”,后来易名为龙口供销社,相继龙口食品站也坐落在此地,使龙口街成为名副其实的一条“露水小街”。
当初,笃山小学校舍是坐西朝东“凹”字形三合院建筑,砖瓦结构,前沿是走廊,南边和北边各是一栋教室,西边是办公室和教师房间,东边是敞开的没有大门和围墙。六十年代中期,在全民大办教育的热潮中,农村小学的管理权一度下放到大队,那年代校长主任都是龙口大队革委会任命的。我父亲是龙口大队,他非常关心农村教育和孩子上学读书的问题。当时,农村教育资源短缺,采取公办民助的形式,弥补农村教育的短板。1968年龙口大队筹措资金扩建校舍,在原有的教室基础上扩建两间教室,添置课桌凳改善办学条件,在东边建了大门楼和院墙,初步形成四合院的建筑。大门楼高大气派青砖结构拔地而起,顶端一层镶嵌一颗红五星,中层两边分别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鲜红的大字,五星红旗在大门楼顶上迎风飘扬,特别引人注目,蔚然壮观。笃山小学是我启蒙和曾经工作的地方,对这里不仅熟悉而且富有深厚的情感。
1966年文化大像暴风骤雨席卷神州大地,那时高年级学生胳膊上佩戴着“红卫兵”袖章,低年级学生胸前佩戴“红小兵”胸章,校园里弥漫着“无罪,造反有理”的氛围。校长首当其冲成了“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学校成了批判“封资修”的阵地。学生停课闹,校长戴高帽子挂牌子批斗,家庭出身不好的教师打成右派受到冲击,小学生投入大批判洪流之中。
1967年中小教师响应“回原籍闹”的号召,出身“地富反坏右”家庭的教师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年,笃山小学只有七八位公办教师,在外地工作的教师回原籍,壮大了师资力量。高年级学生用旧报纸写校长和老师的大字报,学校墙壁上和教室里贴满大字报。大批判专栏张贴着丑化校长和教师的漫画,把出身不好教师画成“牛鬼蛇神”的模样,肆无忌惮侮辱教师的人格。
1968年农村中小学开始复课闹,回原籍的教师相继返回原工作单位。学制从我们那一届开始,由六年制改为五年制,招生由秋季招生改为春季招生,升学考试改为推荐。在那特殊的年代,我读书经历了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两年“九年一贯制”的学制。在那“帽子满天飞,棍子遍地打”的岁月,教师心有余悸不敢教,学生高举“大批判”的旗子,大搞红卫兵串联,走出校园。学生口诛笔伐批判师道尊严,向“封资修”猛烈开火,校长靠边站学校工作整体陷入混乱状态。为了突出政治,语文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毛语录》和《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老三篇”是学生必修课,同学们都能滔滔不绝地背诵。班主任教我们唱《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我们是毛的红卫兵》《三大纪律注意》《学习雷锋好榜样》等歌曲。我小学毕业后被推荐到龙山小学读戴帽子两年制初中班。
1973年春,我高中毕业,被推荐到枞阳县五七学校语音培训班学习培训。枞阳五七学校培养农村“社来社去”的实用人才,我结业后回到笃山小学当了一名民办教师,从此步入传道授业解惑的生涯。我担任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并负责学校团队工作。那时,校园里还弥漫着“”的硝烟,学生受到轰动全国“交白卷英雄张铁生”和“敢于反潮流小将黄帅”的影响,中小学掀起批判师道尊严、批判修正主义路线回潮的波澜。学校大批判专栏贴满“批林批孔”的文章,大批判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在课堂上只要老师对违纪的学生稍有严加管教,学生动不动就反潮流,少数学生家长跑到学校滋事,与老师对着干甚至动手打老师,师道尊严威风扫地。一些在“”中受到冲击的老教师心有余悸不敢拿教棒进教室,教师手里的惩戒权逃离课堂。
那年代学校文艺宣传工作搞得热火朝天,由擅长文艺的老师辅导学生排练文艺节目。有舞蹈、男女生大合唱、女生独唱、男女生对唱、三句半、快板相声等节目。文艺宣传队举着红旗,高举语录牌,敲锣打鼓下乡慰问演出,送节目到田间地头。那些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有的是结合形势自编自演的,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适逢国家重大节日学校召开庆祝大会,文艺宣传队就登台演出,同学们载歌载舞把庆祝的氛围推向高潮。龙山学区在元旦举行文艺汇演,各完小文艺宣传队参加演出,还评名次奖颁发红通通的奖状。那时公社分管教育的干部叫文教干事,工作职责是本公社教师人事管理。
七十年代初,农村掀起“高中不出公社、初中不出大队、学校办在家门口”的办学热潮。有条件的完小附设戴帽子初中班,有条件的戴帽子初中班可以办高中,龙山初中班还办了两届高中班。农村教育形成“小学+初中班”的办学模式,我们笃山小学就地取材办了两届戴帽子初中班。金渡公社招生办还将龙山大队靠近龙口的生源,划到笃山小学读戴帽子初中班,那两届初中班还走出好几位人才呢!
“”期间实行“支左”,大中院校派军宣队进驻学校,城市中小学派工宣队进驻学校,农村中小学派贫宣队进驻学校,实行工农兵管理学校。龙口大队革委会派一名支委和两位贫农代表作为贫宣队进驻学校,加强学校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每学期请苦大仇深的贫下中农代表,作“忆苦思甜报告”,同学们听完报告,心酸的泪花挂在眼角。这时,教导主任站起来带领同学们高呼“不忘阶级苦,牢记血泪仇”的口号,带领学生齐唱《不忘阶级苦》的歌曲。在作文课上,高年级语文教师要求学生写一篇忆苦思甜的作文。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七十年代为了应对农村生育高峰的学龄儿童入学,方便农民的子弟就近读书,遵循“两条腿走路的办学方针”,龙口大队在偏远的村庄设民办教学点,教师全是民办教师。1976年龙口大队撤成三个小大队,随后调整下面教学点的布局,一个大队只设一个教学点。
我从读书到走上三尺讲台,经历“”时期,在那激情燃烧的岁月教师被称之“臭老九”,教师的社会地位贬值。龙口大队境内有四家持“红本子”吃商品粮的单位,龙口街上的龙口供销社,龙口食品站,笃山小学,附近还有楂树咀粮站。在那计划经济一切生活物资凭票供应的年代,供销社,食品站,粮站,独家经营老百姓的生活物资和生活用品,是六月天西瓜红到边的单位。学校被老百姓称之清水衙门,在社会上捞不到半点油水的单位,那年代当小学教师不吃香。那时“读书无用论”回潮,生活物资紧俏走后门成风,供销社、食品站、粮站员工根本瞧不起小学教师,甭想拉关系走后门。几位年逾五旬的老教师,目睹供销社、食品站、粮站如此吃香,吃香的喝辣的,看看自己当小学教师没有社会地位便牢骚满腹。有一位老先生说:“我前身作多恶,今生教小学。”另一位老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先生教的学生遍天下,不如一个杀猪汉;先生粉笔生涯几十年,不如一个卖煤油咸盐的营业员。”知情的老百姓调侃道:“如果黑板上的粉笔灰能治癌症,那当小教师可就吃香啰!”
那年代农村小学教师月工资29.50元,家属都在农村生产队挣工分,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有一位老教师感叹道:“女人怕嫁错了郎,男人怕入错了行,抱怨自己当初不该报考师范错进了庙门。”记得“”期间一部影片有一个情节,公社分管教育的文教干事,与一位不安分当小学教师的年轻人谈话。他说:“小青年好好的干,将来有机会的话,我提拔你当供销社的营业员呀……”一语道破了实质,可见那时的小学教师社会地位如此低下,一些年轻教师不甘心清贫,削尖脑袋找人际关系改行到供销社、食品站、粮站工作。
70年代至90年代初笃山小学曾是“半截制”学校,本部只有高年级几个班,低年级都在下面的三个教学点。九十年代末,老龙口三个小村按人口集资“三结合建校”,拆北边教室做教学楼,拆西边教师宿舍做教师宿舍楼。教学楼投入使用后,为了适应农村教育形势的发展,整合教学资源,方便教学管理。1996年撤除三个村的教学民点,使笃山小学“半截制”成为完小建制,从此学生额创历史高峰,每个年级都是双班,学额达500多人,是全乡办学规模最大的一所完小。大门楼两边墙上是我书写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八个宋体红色大字,特别引人注目。
上个世纪末,国家对持有省教育厅颁发的《民办教师任用证》符合条件的民办教师相继转正,彻底地解决了民办教师的后顾之忧,民办教师成为历史。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校安工程”的投入,拆南边老教室建一栋教师宿舍楼,笃山小学校容校貌得到彻底地改变。
忆往昔,岁月峥嵘。龙口是我的家乡,笃山小学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是我们一家三代人读书启蒙地方,我生于斯,长于斯,工作于斯。曾记否,五·四青年节那天,我亲手将金光闪闪的团徽佩戴在初中生的胸前。六·一儿童节那天,我亲手将鲜艳的红领巾佩戴在小学生的脖子上。那一批又一批的共青团员,那一届又一届的少先队员,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记忆犹新。70年代我教的学生,90年代又教“生二代”的子女,为师两代人,在三尺讲台上度过了41个春秋。
在学生入学高峰时,笃山小学学额突破500多人,每个年级都是双班座无虚席。周一举行升国旗仪式,在激昂雄壮的《国歌》声中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几百名小学生佩戴鲜艳的红领巾列队行注目礼,一张张笑脸灿若鲜花。上午做课间操,操场上学生列队成行,随着广播体操的音乐,动作整齐划一,似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清晨,从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到朗朗的读书声。每逢国家重大节日学校开庆祝大会,校园里鼓乐齐鸣,同学们登台表演节目,不时赢来雷鸣般的掌声。每当放学,同学们胸前飘着鲜艳的红领巾,一队接着一队,唱着嘹亮的《少年先锋队队歌》流向四面八方。
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那块黑板上写下的是真理,擦去的是功利……”学校是启迪智慧的地方,教师是传播知识的园丁,是引领小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引路人。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笃山小学任教的教师不计其数,他们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甘为人梯默默无闻地教书育人。笃山小学为家乡九年义务教育和扫盲立下汗马功劳,功不可没。笃山小学是龙口一代又一代人启蒙读书的地方,人生的第一课从这里开始。知识改变命运,学校造就人才。笃山小学是知识的摇篮,从这里走出科技人才,从这里走出国家行政干部,从这里许多青年走进军营报效祖国,从这里走出大学教授和中小学教师,从这里走出能工巧匠,从这里走出创业成功的人士,从这里走出民营企业家……可谓是人才辈出,莘莘学子遍及各行各业。
回眸教育生涯,在生活贫困物资匮乏的六七十年代,我目睹学龄儿童,自带小板凳走进民办教学点。我见证着低矮潮湿昏暗教室,到高大敞亮的教学楼,学龄儿童入学率达百分之百的飞跃,看到农村教育一路高歌猛进发展。我见证着乡村教师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的积极性,使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
2023年春应吴义丰校长之邀,我走进笃山小学校园。在吴义丰校长陪同下参观了教师办公室,微机室,多媒体教室,图书室,会议室,教师食堂,昔日校园的踪影不见了,发生了质的变化。我徘徊在校园里,寻找执教的青春,回眸岁月的变迁,聆听校园钟声,凝视校园变化,思念与同仁相处的朝夕,重温物资匮乏年代教师清贫的生活,百感交集,感概颇多,令人挥之不去……
2000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教学楼一栋又一栋,配置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硬件建设达标,然而生源不足。偌大的校园几十个学生,教室里空荡荡的,与高大的教学楼不协调。那年代校园歌声飞扬,书声琅琅,人头攒动的场面不见了,那五六十人的大课堂不见了,那体育课操场上龙腾虎跃场景不见了,那教师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学生作业本不见了,那响亮的“起立坐下”声音听不到了,一切皆为过去,逐渐失去往日的辉煌……
如今,金渡片的学生额不如过去的一所完小,一所完小的学生额不如过去的一个班,有的小学几十个学生,甚至个位数,有的已经撤并,有的小学人走楼空。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生源不足的问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所小学七八位教师教几十个学生,严重浪费教学资源。抚今忆昔,令人唏嘘不已!然而,社会的发展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笃山小学在农村小学布局调整中划上了句号,可它承载着龙口几代人的记忆,小学生的人生观在这里形成,人生的梦想从这里起航。
冬去春来似流水,岁月更迭年复年。昔日的9月1日是农村小学开学之日,三五成群的小学生背着书包络绎不绝地走进校园,寂静的校园顿时沸腾起来。可是,2025年9月1日,笃山小学大铁门紧闭,校园里冷冷清清毫无生机,看不到成群结队背着书包前来报名的学生,失去昔日的一片沸腾的景象。我经历笃山小学生源高峰时期,退休后又目睹生源逐年减少而撤并,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过去一村一所小学一去不复返了,抚今忆昔,不禁思绪万千,五味杂陈……
2024年之秋,在笃山小学即将撤并的前夕,我专程从安庆返乡。在龙口村两位的陪同下,我去看看曾经读书与工作的地方,看望最后坚守三尺讲台,送走最后一批学生的全体教师,并与他们站在笃山小学大门楼前合影留念,让它成为时光里一抹记忆。
-
化拓教育网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