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句指懂得并使用字词,按照一定的句法规则造出字词通顺、意思完整、符合逻辑的句子。依据现代语文学科特征,可延伸为写段、作文的基础,是学生写好作文的基本功。造句来源清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八:“其用意,其造句,均以纤巧胜。” 夏丏尊叶圣陶《文心雕龙》 四:“造句也共同斟酌,由 乐华 用铅笔记录下来。”
下面为您提供关于【眼见为实造句】内容,供您参考。
1、请看秤的读数,必然如此,眼见为实,我变重了…
2、眼见为实未必真,耳闻为虚未必假。生活处处需用耳,耳聪目明心灵通。美妙生活难离耳,失聪之人痛欲绝。与人交流有障碍,美妙之音难入耳。全国爱耳日提醒你,保护耳朵,过幸福生活!
3、耳闻为虚,眼见为实,他放下公务,坐着官轿去上香。
4、百闻不如一见、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这些经验之谈,反映了人类视觉器官的灵敏性和准确性,以及客观世界的可见性和形象性。
5、耳闻目睹,眼见为实,还能有错吗?如今突然间都不会说人话了,谁会相信呢?不是谎言那就是谣言!没有其他的解释。
6、正所谓眼见为实,巴戟天虽然说得玄乎,但静玉并未亲见石韦施展手段,瞧着眼前这不名一文的年轻人,自然而然便难以相信。
7、老黄头,好像你对他很了解的样子,我这可是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8、这次来到中国馆,奥拉依通现场参观了多家参展商的机械和零配件,“眼见为实”让她对中国产品的质量信心十足。
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是眼见的就一定是实的吗?
10、经常说假话的人希望听到真话,但实际上,他们很难听到真话。因为,即便是再真的话,在他们怀疑的耳中,也会变为假话。在这些人的心中,他们更愿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他们用欺骗别人的方式,最后难了自己。
11、虽然外界普遍认为这是大海捞针般“不可能的任务”,但沃伦坚称眼见为实,发誓翻遍海底也要找到拉丹尸首,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确信拉丹确实已经一命归天。
12、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看准了跌破主力的成本价再买,到顶了不能再涨了,赶快卖,也可能会失误,但十次有八次做对了就行了。
13、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可俗话又说:眼见不一定为实,耳听不一定为虚。从单方面很难明辨是非,要明辨是非就要多方面分析。
14、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亲眼看看他心中总有所怀疑。
15、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进行了实地参观。
16、主任,别吊咱胃口了,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还是把录取的名单公布吧!要不,咱就不喝了!
17、或许,眼见为实人们才有安全感,即便迈入电子化时代,通过片纸笔述方能证明“你”真正地存在。
18、最近几年,霹雳堂虽然跟虎门楼之间有些恩怨纠葛,但是世事无常,江湖上传闻多半不可轻信,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19、大凡历史长一点的学校,都有属于自己的“永恒的风景”。构成这道“风景”的,除了眼见为实、可以言之凿凿校园建筑、图书设备、科研成果、名师高徒之外,还有必须心领神会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精神。介于两者之间,兼及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的,是众多精彩的传说。
20、如果我是画家,我要用我的五彩画笔描绘家乡;如果我是诗人,我要用我的白纸黑笔赞美家乡;如果我是歌唱家,我要用我的甜美歌声赞颂家乡!朋友,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请来我家乡看看她的景色吧!
21、我简直不相信我们已到了巴黎,但眼见为实,埃菲尔铁塔在面前。
22、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去现场看看也好。
23、耳听是虚,眼见为实,咱敢打包票,靠的是可是真功夫和硬件设备。
24、耳闻为虚,眼见为实,不能以耳代目,要以目正耳。
25、眼见为实,我们竭诚欢迎您访问我们的工厂。
26、没听人说吗‘捉贼捉赃,拿奸拿双’,虽然背地里有人说,但谁也没亲自抓到现实,所以也验证了那句话‘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7、下面是我们刘家新发明的铁器展示时间,东西好不好,耳听为虚,大家眼见为实才好。
28、粪青们别再乱骂眼见为实见证中国的藏南战略!
29、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她的亲自试试,这刘大圣到底是不是真像冷寒霜说的那样,有所藏拙。
30、眼见为实,耳闻为虚,看到只是在争吵,跪下认错偶不太相信,总之顶楼主一下,给你点面子吧。
31、老仙听说只要是义帮的这路棍法叫阵就从来没有在招数上输过半式,耳听是虚,眼见为实,老仙便来应验一下。
32、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啊,哪怕是亲戚朋友说的天花乱坠,也不如亲眼见到更让人信服。
33、三人成虎有失公允,道听为虚,眼见为实。
34、李子木所面对的,不仅仅是听到一些莫名其妙的声音那么简单,都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35、起初听到是觉得困难,但是还是得尝试一下真实的,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嘛。
36、所以说人类不能以眼见为实,不能妄言妄语妄信,得以悟道为真。
37、俗话说,眼见为实,可俗话又说,眼见也不一定为实,因此我们不能盲目的相信自己看到的,要实事求是的去看待问题,透过表象最终看到事物的本质!
38、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听人说的靠不住啊!
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或词组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制止,表示某种感慨。它的句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或感叹号。造句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在分析并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加以说明。如用“瞻仰”造句,可以这样造:“我站在广场上瞻仰烈士纪念碑。”因为“瞻仰”是怀着敬意抬头向上看。
二、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再也没有人说笑嬉闹,再也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三、有的形容词造句可以用一对反义词或用褒义词贬义词的组合来进行,强烈的对比能起到较好的表达作用。如用“光荣”造句:“讲卫生是光荣的,不讲卫生是可耻的。”用“光荣”与“可耻”作对比,强调了讲卫生是一种美德。
四、用比拟词造句,可以借助联想、想象使句子生动。如用“仿佛”造句:“今天冷极了,风刮在脸上仿佛刀割一样。”
五、用关联词造句,必须注意词语的合理搭配。比如用“尽管……可是……”造句:“尽管今天天气很糟,但是大家都没有迟到。” 这就需要在平时学习中,把关联词的几种类型分清并记住。
六、先把要造句的词扩展成词组,然后再把句子补充完整。如用“增添”造句,可以先把“增添”组成“增添设备”、“增添信心”或“增添力量”,然后再造句就方便多了。
随着信息新媒体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继报纸、收音机、电视之后的主流媒体,并有将其整合的趋势。网民数量的激增使得网络话题的热议和网络语言迅速成为流行语。出现了很多新现象:网络造句——当某一新闻事件在网络迅速流传之后,新闻事件中的某一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在网友们的推广下,成为造句的主体,并迅速在网络流行展开。比如李刚事件中,我爸叫李刚成为流行语,以它进行的造句活动在网络铺开。例如:窗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给我一个李刚,我能撑起整个地球等。而在360与腾讯的3Q网络大战之后,一句“我很艰难的做出决定”也迅速流行。这类造句的特征主要是将已有的诗句、文章等进行改变而成。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