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政司的简体是:通政司。
通政司的拼音是:tōng zhèng sī。注音是:ㄊㄨㄥㄓㄥˋㄙ。结构是:通(半包围结构)政(左右结构)司(半包围结构)。
通政司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点此查看通政司详细内容】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通政司[tōngzhèngsī]⒈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二、网络解释
通政司通政司,官署名。明代始设“通政使司”,简称“通政司”,其长官为“通政使”。清代沿置,掌内外章奏和臣民密封申诉之件。俗称“银台”。
三、综合释义
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掌受内外章疏敷奏封驳之事。”《明史·职官志二》:“通政使司。通政使一人,左、右通政各一人,誊黄右通政一人。”清孔尚任《桃花扇·拜坛》:“寧南侯左良玉有本章一道,封投通政司;这是内阁揭帖,送来过目。”《儒林外史》第七回:“二位官府封了五钱银子,又写了一封荐书,荐在那新升通政司范大人家。”亦省称“通政”。康有为等《上皇帝第二书》:“通政准百僚奏事,以开言路。”郑观应《盛世危言·汰冗》:“其京官则太常、光禄、鸿臚可统於礼部,大理可併於刑部,太僕可併於兵部,通政可併於察院,其餘额外冗官皆可裁汰。”职官名。明、清时置,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之事。《儒林外史.第三五回》:「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也称为「银台」。
四、其他释义
1.明清时收受﹑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机构。其长官为通政使。
五、关于通政司的词语
六、关于通政司的诗句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