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如果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有没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如果不小心泄露了个人信息,有没有法律手段保护自己?

来源:化拓教育网
第1种观点: 法律主观:使用银行卡的注意事项: 1、输入密码时注意用手遮挡。 2、为防范假ATM机的情况,尽量选择有显著标识的自助银行,在银行的录像监控下使用ATM机。 3、将银行卡和 身份证 分开存放,不要将银行卡转借他人,不要随意泄露银行卡卡号及密码。 4、刷卡消费时,不要让银行卡离开视线范围,留意收银员的刷卡次数,拿到签购单及卡片时,核对签购单上的金额是否正确,是否为本人的卡片。 5、开通手机短信服务,随时掌握账户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交易,马上致电银行进行挂失。 6、如果怀疑资金被盗,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并对银行卡账户及时进行挂失。 但是一般情况下银行人员不会透露客户的个人信息,因为大家在银行预留的个人信息都是需要保密的,这个是受到法律保护的。但是为了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大家还是要提高警惕,如果发现有交易异常的情况发生,要第一时间与银行取得联系。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第四条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与已识别或者可识别的自然人有关的各种信息,不包括匿名化处理后的信息。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第五条处理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和诚信原则,不得通过误导、欺诈、胁迫等方式处理个人信息。

第2种观点: 保护自己信息的措施:将个人信息与互联网隔离。当某计算机中有重要资料时,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将该计算机与其他上网的计算机切断连接。这样,可以有效避免被入侵的个人数据隐私权侵害和数据库的删除、修改等带来的经济损失。换句话说,网民用来上网的计算机里最好不要存放重要个人信息。这也是目前很多单位通行的做法。传输涉及个人信息的文件时,使用加密技术。在计算机通讯中,采用密码技术将信息隐蔽起来,再将隐蔽后的信息传输出去,使信息在传输过程中即使被窃取或截获,窃取者也不能了解信息的内容,发送方使用加密密钥,通过加密设备或算法,将信息加密后发送出去。接收方在收到密文后,使用解密密钥将密文解密,恢复为明文。如果传输中有人窃取,他也只能得到无法理解的密文,从而保证信息传输的安全。三是不要轻易在网络上留下个人信息。网民应该非常小心保护自己的资料,不要随便在网络上泄露包括电子邮箱等个人资料。随着因特网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和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但是,尽管因特网技术不断发展,仍然存在着各种漏洞影响着我们的网络安全,比如浏览一些不明网站或钓鱼网站,一不小心就会导致信息泄漏,有些网站更容易泄露隐私。实际上,国内每年都在开展网络净网行动,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但是即使取得了不小的成绩,还是无法阻挡互联网的大潮流,而不良网站查一批出一批,就像草一样“野火烧不尽”,有些甚至在不停地更换网络域名,每天跟人“”。在中国22484个不良网站中,有200多个网站在其网站中植入了跟踪程序。

第3种观点: 公民享有个人隐私权,包括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等秘密的保护;个人活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个人的性生活、储蓄、财产状况、通信、日记、私人文件、社会关系、档案材料等不得非法调查、窥视、公开或搜集、传输、处理和利用。法律分析1、公民享有保守姓名、肖像、住址、住宅、电话等秘密的权利,未经其许可,不得加以刺探、公开或转播。2、公民的个人活动,尤其是在住宅内的活动不受监视、监听、窥视,但依法监视居住者除外。3、公民的住宅不得非法侵入、窥视或者骚扰。4、公民的性生活不受他人干扰、窥视、调查或公开。5、公民的储蓄、财产状况不得非法调查或公布,但是依法需要公布财产状况者除外。6、公民的通信、日记和其他私人文件(包括储存于计算机内的私人信息)不得刺探或公开,公民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搜集、传输、处理和利用。7、公民的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等,不得非法调查或公开。8、公民的档案材料,不得非法公开或扩大知晓范围。9、公民的向社会公开的过去或现在的纯属个人的情况(如多次失恋、被罪犯强奸、患有某种疾病等),不得进行收集或公开。10、公民的任何其他纯属于私人内容的个人数据,不得非法加以搜集、传输,处理和利用。拓展延伸保护个人隐私权: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保护个人隐私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但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根据我国法律,公民享有隐私权,包括个人信息的保护、住宅的不侵扰、通信的秘密等。这些权利的保护旨在确保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安全。然而,隐私权并非绝对的,也受到法律的。例如,在、刑事调查、公共利益等特定情况下,可能对个人隐私进行合法的。因此,保护个人隐私权需要权衡个利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合理的权利保护与社会管理的需要相协调。结语保护个人隐私权是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旨在确保个人的尊严、自由和安全。然而,隐私权也受到法律的,如、刑事调查、公共利益等情况下,可合法。保护个人隐私权需权衡个利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确保权利保护与社会管理的协调。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2019修订):第七章 法官的职业保障 第五十六条 法官因依法履行职责遭受不实举报、诬告陷害、侮辱诽谤,致使名誉受到损害的,人民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及时澄清事实,消除不良影响,并依法追究相关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章 肖像权 第一千零二十二条 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任何一方当事人可以随时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当事人对肖像许可使用期限有明确约定,肖像权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解除肖像许可使用合同,但是应当在合理期限之前通知对方。因解除合同造成对方损失的,除不可归责于肖像权人的事由外,应当赔偿损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五十七条 各级及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公开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新闻媒体应当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宣传报道,并加强监督。

第1种观点: 法律分析:擅自泄露他人身份信息一般属于违法行为,不构成犯罪。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机关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五千元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单位有前款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机关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四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的各种信息,包括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电子邮箱、健康信息、行踪信息等。个人信息中的私密信息,适用有关隐私权的规定;没有规定的,适用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第一千零三十五条 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并符合下列条件:(一)征得该自然人或者其监护人同意,但是法律、行规另有规定的除外;(二)公开处理信息的规则;(三)明示处理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四)不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和双方的约定。个人信息的处理包括个人信息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的方法有:1、来路不明的软件不要随便安装。2、使用智能手机时,不要修改手机中的系统文件。3、不要随便参加注册信息获赠品的网络活动。4、网购最好去大型购物网站。5、设置高保密强度密码。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 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不得非法买卖、提供或者公开他人个人信息。第一千零二十四条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三十条 民事主体与征信机构等信用信息处理者之间的关系,适用本编有关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和其他法律、行规的有关规定。第一千零三十二条 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隐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宁和不愿为他人知晓的私密空间、私密活动、私密信息。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个人信息泄露危害:1、垃圾短信;2、骚扰电话;3、垃圾邮件;4、冒名办卡、透支欠款;5、案件事故;6、诈骗。被泄漏之后,您可以:1、更换账号;2、更改重要的密码;3、报案;4、律师起诉;5、收集证据;6、无关重要的信息可以不予理睬。法律依据:《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第四条 本规定所称用户个人信息,是指电信业务经营者和互联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的用户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住址、电话号码、账号和密码等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用户的信息以及用户使用服务的时间、地点等信息。第五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息服务提供者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第六条 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息服务提供者对其在提供服务过程中收集、使用的用户个人信息的安全负责。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