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工作计划 篇12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程工作计划 篇12

来源:化拓教育网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使学生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

  2.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法则,能熟练地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有理数加法法则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及运算能力。(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运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加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加法法则,尤其是异号两数相加的情形。

  教学工具和方法:

  工具:应用投影仪,投影片。

  方法:分层次教学,讲授、练习相结合。(采取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在小学里,已经学过了正整数、正分数(包括正小数)及数0的四则运算。现在引入了负数,数的范围扩充到了有理数。那么,如何进行有理数的运算呢?

  2.问题:[

  一位同学沿着一条东西向的跑道,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多少米?

  我们知道,求两次运动的总结果,可以用加法来解答。可是上述问题不能得到确定答案,因为问题中并未指出行走方向。(大部分同学都会用小学学过的的知识来完成。先给予肯定,鼓励同学们对小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再鼓励同学们想想还有没有其他情况)

  [来源:学#科#网]

  二、讲授新课:

  1.发现、总结(分类):

  我们必须把问题说得明确些,并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

  (同号两数相加法则)

  (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很明显,一共向东走 了50米,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50米处。这一运算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50米处,

  写成算式就是: (―20)+(―30)=―50。

  (师生共同归纳同号两数相加法则:[来源:Z+··+]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我们先在数轴上表示如图:

  写成算式是(+20)+(―30)=―10,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处。

  (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写成算式是:(―20)+(+30)=( )。即这位同学位于原来位置的( )方( )米处。

  后两种情形中,两个加数符号不同(通常可称异号),所得和的符号似乎不能确定,让我们再试几次(下式中的加数不妨仍可看作运动的方向和路程):

  你能发现和与两个加数的符号和绝对值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4)+(―3)=( ); (+3)+(―10)=( );

  (―5)+(+7)=( ); (―6)+ 2 = ( )。

  再看两种特殊情形: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 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师生共同归纳异号两数相加法则: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为零

  问题:会不会出现和为0的情况?

  (5)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向东走了30米.写成算式是:(―30)+(+30)= ( )。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3:互为相反数的两数相加得0)

  问题:你能有法则来解释法则3吗?

  学生回答:可以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6)第一次向西走了30米,第二次没走.写成算式是:(―30)+0= ( )。我们不难得出它们的结果。

  一般地,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2.概括:

  综合以上情形,我们得到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1)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4)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注意:

  一个有理数由符号和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和绝对值.这与小学阶段学习加法运算不同。

  3.例题:

  例:计算:

  (1)(+2)+(―11);(2)(+20)+(+12);(3);(4)(―3.4)+4.3。

  解:(1)解原式=―(11―2)=―9;

  (2)解原式=+(20+12)=+32=32;

  (3)解原式=;

  (4)解原式= +(4.3―3.4)=0.9。

  4.五分钟测试:

  计算: (1) (+3)+(+7);(2)(―10)+(―3);(3)(+6)+(―5);(4)0+(―5)。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从实例出发,经过比较、归纳,得出了有理数加法的法则.今后我们经常要用类似的思想方法研究其他问题.

  应用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计算时,要同时注意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在按法则运算

  运算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问题:要借助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四、课堂作业:

  课本:P18:1,2,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略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