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 市市县机构改革在、 市的正确领导和省编办的具体指导下, 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 目前市级机构改革已完成, 县级机构改革进入“三定”规定的印发阶段, 其中, 保康、 谷城、 枣阳、 老河口、 南漳五个县部门“三定” 工作已基本完成。 通过改革, 较好地解决了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制障碍, 转变了职能, 优化了组织结构, 进一步健全了责任体系, 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行政管理, 推动了法制、 责任、 服务、 廉洁的建设。 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超前准备, 谋划在先。市县机构改革工作是一项牵动全局的大事, 必须超前谋划, 精心准备。 为此, 我们重点抓好以下几项 a 工作:
(一)是超前开展调查研究。 从 XX 年下半年开始, 市县两级编制部门围绕转变职能、 优化组织结构、 理顺职责关系等问题多次深入各部门进行调查研究, 形成了 20 余篇调研报告, 为制定机构改革方案、 实施意见、 配套和做好部门“三定” 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 是精心拟订“改革方案”。 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拟订了《XX 市机构改革方案》。 根据省编办和、市主要领导的指示, 我们多次到省编办汇报、 沟通, 得到了省编办的大力支持。 修改完善后的“改革方案” 既在“大部制” 改革方面有较大突破, 又充分体现了改革精神和 XX特色。 按照规定程序, “改革方案” 经过市编委、 市常务会议和常委会集体审议, 通过中编办审核备案, 最终以、 省名义批准实施。 同时, 我们还拟定了《XX 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县区机构改革指导意见》、《XX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部门“三定” 工作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 等一系列重要指导性文件, 拟定了《市直机关纪检监察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意见》、《市直机关党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的意见》、《市编委关于市机械等八个行业协会机构改革人员安置和资产处置意见》 等配套性文件, 为全市机构改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三) 是及早动员部署改革工作。 经过充分准备, 我市于 XX年 12 月 31 日召开市级机构改革动员会。 唐良智同志主持会议并做重要讲话, 李新华同志作动员报告,常务副施真强同志宣读《XX 市市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组织刘仲初同志宣布市工作部门和市直属事业单位领导班子牵头人。“四大家” 主要领导, 市直各部门党政主要领导、 人事科长, 县主要领导、 编办主任等近 300 人参加会议, 标志着全市机构改革工作拉开了序幕。
(四)是及时组织“三定” 工作业务培训。 根据市机构改革工作安排, 元月 5 日下午, 市编办组织召开了由市工作部门、 直属事业单位和派出单位的分管领导和人事科长以及县编办主任参加的“三定” 工作培训会。 会上对市工作部门“三定” 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并对“三定” 规定工作程序和相关要求进行了详细讲解。
(五)是规范“三定” 规定审批程序。 市编办成立了三个“三 定” 审核组, 将“三定” 规定审核任务分解到组, 责任到人,安排到日。 参照省编办的做法, 重新规范了“三定” 规定审核的工作流程, 进一步明确了“三定” 规定审批程序, 并根据每个工作程序设定了工作流程, 做到了程序规范、 格式统一、 环环相扣。
统筹安排, 缜密实施。
(一)是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 我们按照“先易后难、 分步实施, 统筹兼顾、 重点突破” 的原则, 分两批审核工作部门“三定” 规定。 第一批重点审核职能未作大的调整部门的“三定” 规定, 在今年春节前完成了 22 个部门“三定” 规定的审核工作, 并通过编委会审议。 春节后, 重点审核 1 6 个职能整合部门的“三定” 规定。 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努力, 顺利完成“大部制” 整合部门的“三定” 审核工作, 在第二次编委会上顺利通过审议。 4 月中旬, 所有涉及这次改革的工作部门、 直属事业单位和部门管理机构的“三定”规定通过常委会审议通过, 为“三定” 工作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地基础。
(二)是反复沟通, 民主协商。 这次市县机构改革, 我们认真贯彻积极稳妥的工作方针, 既坚持大刀阔斧的进行机构整合, 又坚持操作程序上的民主协商; 既坚持严控机构和人员编制, 又坚持反复沟通、 消化矛盾、 减少震荡。 在拟定《XX 市机构改革方案》、《XX 市市级机构改革实施意见》 和审核“三定” 规定的过程中, 我们反复与各部门进行沟通, 在沟通中形成共识, 在协商中达成一致意见。 然后将沟通后的意见上报市分管领导审核, 最后提交编委会、 常委会审议通过, 从而提高了改革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水平。
(三)是整体联动, 合力推进。 机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必须在、 的集中统一领导下, 组织、 纪检、 编制、 人事、 财政、 审计、 国有资产管理、 档案等部门密切配合, 整体联动, 合力推进。 机构改革以来, 我们十分重视部门之间的整体配合, 最大限度地争取各部门之间的支持和联动。 机构改革之初, 我们就和纪委、 监察局下发了《关于严肃纪律切实保证机构改革顺利进行的若干规定》, 联合档案局下发了《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加强档案管理的意见》。 并多次与组织部门沟通协商《市直机关内设机构、 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方案》。 对于整合的部门, 组织部及时研究拟定牵头人, 国资委、 审计局、 财政局等部门积极对原单位的国有资产进行登记注册, 并提出分配意见, 档案局对各单位的档案管理进行及时指导和管理。 正是由于相关部门的大力配合, 从而保证了整个机构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强指导, 督促落实。机构改革是事关全局的大事, 各级、 对机构改革工作予以高度重视, 主要领导和各位分管领导实行全程参与。 唐良智、 李新华同志对全市机构改革工作十分关注, 多次听取工作汇报, 多次主持召开高层会议讨论决定重大问题。 并要求市县两级, 必须以机构改革契机,下大决心撤并整合机构, 将工作部门控制在规定的数额之内。 对于省、 市批复的机构改革方案, 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 不变通, 不走样, 确保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和市分管领导按照职责分工对分管部门的机构改革工作进行全程指导。 今年 6 月份上旬, 我们对市直各部门机构改革运行情况进行了检查督办, 要求各部门在 6 月底前按新机构名称挂牌、 用新印章行文, 依照新的“三定” 规定落实机构和人员划转。 针对县市区机构改革进展缓慢的问题, 一方面, 我们于 3 月初, 召开全市编办主任工作会议, 进一步强调要用硬的措施和铁的纪律加大工作力度, 加快工作进度, 确保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如期完成。另一方面, 我们从 4 月份建立了机构改革周报制度, 要求各县区每周以书面形式汇报改革工作进度。 同时, 办领导分别带队到县区进行了检查督办。
(一) 转变职能, 推动服务型建设。转变职能是机构改革的核心, 是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突破口。 无论是新组建和调整变动的部门, 还是机构未作调整的部门, 我们都把落实职能转变的要求作为首要任务, 在对现有职能进行逐一梳理分析的基础上, 把不该管的事项交出去, 把该由管理的事项定清楚。 按照“四个分开” 的原则和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 下大力减少行政审批事项, 取消了一些微观管理、 行政审批和评比表彰等事项, 将一些技术性和具体事务交给下级、 事业单位或中介组织, 做到能放尽放, 应放尽放。 同时, 加强了宏观、 能源管理、 环境保护以及教育、 人口计生、 住房、 社会保障、 文化、 卫生、 安全生产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 关系国计民生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 强化部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强化执行和执法监管, 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把该管的事项切实管好。 据统计, 这次涉及市改革的部门共调整职责 1 56 项, 其中, 划入、 新增和加强的职责优化组织结构, 科学设置机构。我市市县机构改革在明确职责重点的基础上, 着力整合优化组织结构, 特别是在实行大部门方面进行了大胆改革, 机构得到进一步精简和优化。 市工作机构从原来的 67 个(含工作部门 31 个、 议事协调机构的常设办事机构 5 个、 特设机构 1 个、 部门管理机构 5 个、 直属事业单位25 个) 精减到 38 个, 减少 29 个, 精减 43、 3%。 县市区除“规定动作” 要求必须整合的机构外, 在精减整合直属事业单位方面的“动作” 较大, 减幅在 60-80%之间。 襄城区、 樊城区直属事业单位由 1 5 个减少到 6 个, 精减 9 个, 减幅 60%; 襄阳区、 老河口市、 枣阳市由 22 个减少到 6 个, 精减 1 6 个, 减幅 70%; 宜城市、 谷城县由 25 个减少到 6 个,精减 1 9 个, 减幅 76%; 保康县由 1 9 个减少到 6 个, 精减 1 3个, 减幅 68%; 南漳县由 30 个减少到 6 个, 精减 24 个, 减幅 80%。在机构设置上, 我们注重从 XX 实际出发, 体现机构改革服从和服务于、 市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要求, 体现行政管理改革适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允许各地从有利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在不突破机构限额的前提下, 设置一些能够体现地方特色的机构。 比如: 市为适应全民健身的需要, 将体育行业管理职能从文化体育局中分离出来组建了体育局; 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完善创业服务体系, 在直属机构中保留了招商局;为继续加大对 XX 公司和军工企业的支持力度, 加快我市车工业和军工产业的发展, 保留了汽车工业办和国防科工办的建制; 为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减少行政干预市场行为, 撤销了所有行业协会。 为减少外部横向协调难度, 方便老百姓办事, 将文化、 旅游、 新闻出版、 广电合并组建文化旅游和新闻出版局。
(二) 理顺职责关系, 强化部门责任。
一是在转变职能的基础上, 进一步理顺了部门职责关系。 对职能交叉的问题, 坚持一件事情由一个部门负责的原则, 做到部门职责分工明确, 管理范围边界清楚, 管理权限集中统一, 便于充分发挥部门的积极性; 确需由多个部门管理的事项, 要明确牵头部门, 分清谁主办、 谁协办, 相互之间如何衔接。 比如, 将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 组织建设、监督管理职责明确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一家负责, 解决多头审批、 多头监管的问题。 河道采砂管理职责, 明确由水利局牵头, 会同国土资源局、 交通运输局等部门负责河道采砂监督管理工作。
二是职责重新核定并实现全覆盖。 按照履职尽责的要求,按照服务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对所有部门的职能、岗位职责进行重新核定, 实现职责核定的全覆盖, 确保各项职能职责更加明确、 具体, 以职责全覆盖保障各项工作的落实。
三是强化了部门和岗位责任。 进一步强化有关部门在市场监管、 安全管理、 社会保障、 医疗服务等方面的责任,通过定职责、 定机构、 定编制, 确定各部门应承担的责任。做到权责一致, 有利于一级抓一级、 层层抓落实, 有利于工作的密切配合和相互监督。 通过积极探索绩效评估机制,推进能力席位建设, 把责任落到实处, 切实增强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逐步建立分工明确、 责任落实、 沟通顺畅、相互支持、 精干高效的工作配合和衔接机制。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推行大科制改革。按照精简、 统一、 效能的原则, 严格控制人员编制, 严格控制内设机构总数和内设机构加挂牌子, 严格按规定配备领导职数, 确保改革后各级编制总额、 内设机构和领导职数只减不增。 一是着力推进“大科室制” 改革。 按照、 市的要求, 在“三定” 审核中, 严格控制部门新增内设机构, 对业务科室在职能上进行有机整合, 力争多数部门内设科室人员编制达到 3 人以上。 通过改革, 市县两级部门的内设机构精简比例达到 1 0%以上, 其中, 市部门内设科室核减 57 个, 精减 13. 2%; 二是严格控制人员编制总量,盘活编制存量, 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好用活。 虽然本次机构改革没有精简人员编制的要求, 但是在不突破编制总量的前提下, 消化人员超编矛盾、 解决人员编制相对不足、 结构不优等问题的压力仍然很大。 为此, 我们本着总量不增、有保有压的原则, 在整合内部资源、 挖掘自身潜力上多想办法, 随职责变化, 我们对工作职能增多的部门, 适当增加编制和人员; 对职能弱化的部门, 相应调减人员编制。 共调整人员 57 名, 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益。 三是严格审核部门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规范领导职数的配备。严格按照规定核定各级各部门和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实现领导职数只减不增的改革要求。 其中, 市部门核定县级领导班子职数 263 名, 减少 84 名, 精减 24. 2%。 核定科级领导职数 668 名, 减少 1 27 名, 精减 16%。
督促指导县市区机构改革工作。继续坚持县级机构改革周报制度。 对相对落后的县区进行跟踪督办, 确保限期完成机构改革任务。开展机构改革评估。组织拟定机构改革评估方案, 重点从以下七个方面对机构改革进行评估: 一是各部门贯彻落实“三定” 规定的具体措施; 二是各部门职能转变是否到位, 是否严格按照“三定” 规定履行职责; 三是各部门强化和落实责任的具体措施;四是部门之间、 部门内设机构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是否健全和完善, 职责分工是否顺畅; 五是各部门内设机构的实际职责、 名称、 数量等是否符合“三定” 规定; 六是各部门是否有违反“三定” 规定超配机构、 擅自提高机构规格、 超编进人、 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情况; 七是对此轮改革的科学性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估。研究解决部门“三定” 中的遗留问题。召开不同类型座谈会, 对机构改革来一次回头看, 重点解决各部门“三定” 规定实施中的有关问题, 巩固机构改革成果。XX 市市县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与、省和省编办的要求相比, 还有一定的差距。 比如, 县区机构改革工作进展缓慢, 人员超编和编制混用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机构编制反弹的压力还长期存在,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还需不断深化, 尤其是在推进职能转变方面,还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我们将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与时俱进, 不断加大改革力度, 创造性开展工作, 把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XX 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XX 年 9 月 1 日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