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团队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本文对“团体心理”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与消积作用进行分析,并从教学管理视角提出充分发挥“团体心理”作用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意义。
关健词团体心理体育教学教学管理
1、什么是团体心理呢?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全班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严格地按照教学程序完成教学任务。要想使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一致,教师必须掌握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行为倾向。掌握了学生团体心理活动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科学管理极为有利。团体心理,是指一群人在其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同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行为倾向。在学校的中则表现为:无论班集体,还是小集体的成员都具有归属感、团体荣誉感、从众感、认同感和团结互助感等心理。它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分支。体育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管理过程,即体育教师(管理者)对学生(被管理者)学习行为进行控制调节的过程。因此,团体心理和规律对体育教学的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2、团队心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2.1利用归属感心理,增进进取心
归属感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隶属这个团体的感觉。这种心理产生是由于人的本性需要所致,即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渴求他人的友谊,得到他人的承认;个人的能力、才华的展现均需要在团体中才能实现。学生中有这种心理,教师如果较好的对这一心理加以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提高,进而产生积极效应,这就为上课和活动增强了凝聚力。举一个例子,对于一个小组中的大部分人都给予表扬和肯定,那么极个别的人由于强烈的归属感,就会在以后的学习训练中变得认真起来。
2.2利用从众心理,增强集体凝聚力
从众是个体在团体舆论压力下,放弃个人意见而与团体保持行动一致的社会行为心理现象。从众感是指团体中的成员都有尽可能的与多数成员在语言、行为、态度等方面保持一致的心理。我们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学生中关系较亲密的在动作、穿着、打扮等方面都有极为相似之处,而在几个比较亲密的学生中必有一个人是比较大或很有威望的。这个团体中的其他成员均附和于他的言行,他有一种凝聚力。因此,要调动其团体成员的积极性,必须首先正确的引导他,调动他的积极性,从而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如不愿上体育课的学生,迫于全体同学都要上体育课的要求,也只得勉强上体育课。判断个体是否从众,从众多现象中可以归纳出四种不同的情况:①表里一致的从众;②表从里不从;③里从表不从;④表里一致的不从众。由于从众表现的复杂性,体育教师要多做细致的调查工作,了解学生对体育课的要求,只有根据学生的需要进行体育教学,才能防止学生中出现表从里不从的抵触情绪。
2.3利用学生的认同感心理,加强师生关系
认同感是指团体成员对同一语言、行为和态度,对本团体内的人员具有更高的接受度、评价和支持度。人们在交往中有这样的体会,对你提出一个完全相同的善意的批评,如果一个是知心朋友,一个是关系一般的人,你会乐于接受朋友的批评,而对后者往往嗤之以鼻。这种心理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心理距离导致的。
基于这种团体心理,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不能把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发号施令,而应尽可能的取得学生的认同,把你视为他们中的一员;这就是常说的“与学生打成一片”。学生很容易对教师言听计从,从而便于教学的顺利进行。
2.4利用团结互助感心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团体中的成员能将其他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当作自己的来看,且能共同承担,称为团结互助感。
运用这种心理在体育教学中可让学生相互纠正动作,练习时需要帮助和保护时(在学生已掌握方法的前提下),可以互相进行。如在做头手倒立时,自己不能看到动作正确与否,不能独立完成动作时,就需要同学的帮助、纠正与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