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江因美丽的金沙江而得名,它位于云南省的西北部、金沙江中游;正好处在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衔接地段,西和北与怒江州兰坪县和迪庆州维西、中甸接壤,东北面与四川省木里、盐源一盐边三县毗连,南与大理州剑川、鹤庆、宾川三县及楚雄州大姚县连界。
丽江地区共69个乡(镇), 面积2060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109万人,有纳西、彝、傈僳、白、普米等22种少数民族。
丽江地处横断山脉,山体高差悬殊,立体气候突出,气候垂直差异和植物垂直分布明显。从南亚热带到高原山地气候四季变化不大,干湿季节分明。年平均气温12.6度-19.9度,年平均降水量为910毫米-1040毫米。由于丽江是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因此动植物种类繁多。据统计,丽江有种子植物3000多种,用材林木400种。这里还盛产贝母、麝香、虫草等600余种药用动植物, 所以被称为“药材之乡”。 丽江的杜鹃花品种高达57种, 走兽类有56种,飞禽类290种。其中珍稀动物有滇金丝猴、小熊猫。红腹角雉、黑颈长尾雉,藏马鸡、山驴等。丽江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部,金沙江中游 ,地理座标为:东经99度23秒——101度31秒北纬25度59秒——27度56秒。北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南靠云南四大旅游风景区之一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西部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海拔2400米。
由于位于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交界地区,丽江境内多山,主要有玉龙雪山和老君山两大山脉。有金沙江和澜沧江两大水系。海拔最高是玉龙雪山的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最低点是七河区江边坡脚金沙江出口处,海拔1219米,形成了寒、温、热兼有的立体气候这里大多数的城镇均坐落在小型盆地(坝子)中,丽江古城则位于丽江坝中部的狮子山南麓。
丽江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民族风情,古老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境内的玉龙雪山风景区和泸沽湖风景区,以各自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内涵而闻名中外。
古朴幽雅、 自然、 富有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的高原水乡丽江古城,风景宜人的万里长江第一湾,幽雅俊秀的玉泉公园,以及被喻为“云岭第一枝”、“环球第一树”的万朵山茶等景色;组成了一幅优美的自然画卷。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白沙壁画,融道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东巴文化为一体;以其精巧的布局、独特的色彩和笔法,成为研究明代艺术的奇珍。神奇的东巴文化以纳西族古老的宗教为载体,以东巴经书为主要的记录方式,反映了纳西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被称为“中国音乐活化石”的纳西古乐,以其高雅清纯的韵味吸引着游客。
丽江的文化在1720xx年清朝改土归流以后。便成为一个纳西文化和汉族文化的综合体。比起金沙江西岸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人和金沙江东泸沽湖地区的摩梭人,丽江坝区的纳西社区更多的受到了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和同化。这种同化过程在1996年的大地震和此后旅游业的发展中逐步加速。
这种文化特性影响到今天丽江纳西社区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装,纳西族男子早在本世纪上半叶就已经不穿汗衫,到膝短裤的传统服装而改穿汉服,今天丽江古城的纳西族年长妇女的衣着也是根据满服进行改良的结果。 (其中的羊皮袄,披星戴月和围裙则保留了传统特点),而在中甸白地(纳西东巴教发源地)的纳西租服装更为纯粹,泸沽湖的摩梭人的穿着则与藏服接近。
这种文化的演变在汉化程度最高的丽江古城反映的尤为明显,在96年地震和随之而来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后,汉语的云南方言逐渐替代纳西口语成为古城社区的主流语言,而在1990年以前的丽江,纳西的口语在古城是一种缺省的社会交流工具,即使子女在学校接受汉语的教育,但是纳西家庭中和纳西少年之间却都用纳西语进行交流。汉语的方言替代纳西口语成为丽江(古城)的交流工具。
在1253年蒙古人征服丽江之前,丽江的纳西和泸沽湖的摩梭同处于母权社会,1253年以后倾向于中原汉文化的木氏逐步使纳西家庭受到汉族父权制度的影响,1720xx年汉族的流官取代木氏家族统治丽江,大量的汉族的价值观,包括父权社会的规范和父母包办的婚姻制度开始出现。
纳西口语是丽江及坝区纳西社区的主要的语言.而在丽江古城,汉族的云南方言(也称云南话)是最广为使用的语言,但在古城纳西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使用纳西口语。丽江的年轻一代都能讲汉语普通话,有些从事旅游业的青年则能讲很流利的英语。由于有些老一代的纳西老人曾经接受过教会学校的西式基础教育,因此在丽江古城的街上看到古稀老人和老外用英语自如交流也并非奇事,丽江名人宣科则更是以一口流利的英语让老外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