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盛夏,位于珠江源头的云南曲靖市沾益区白水镇中心村委会老湾地林场,满山葱郁的树林里弥漫着沁人心脾的清新空气,令人神清气爽;一股股甘冽的清泉欢唱流淌,捧起喝进口里,叫人顿感凉爽舒畅。现在,这里是以人工栽种的1.7万余亩华山松为主的公益林。在10多年前,这里还是缺水的疏林地,而回溯30多年前,这里就是一片无林无水的荒山。
村民们说,有这片树、有这么一湾山泉,大漫的功劳最大。大漫名叫宋祝漫,今年54岁,是老湾地林场的党支部。大漫说,住在山上的24户人家都是造林人,他们在这片山上圆了自己绿化家乡、造福人民的好梦。
话还得从1983年说起。农村土地承包到户以后,大漫的父亲宋凤城带领全家勤劳致富,通过开小窑烧砖成为万元户,得到乡里表彰。在鼓励和父亲的带动下,血气方刚的宋祝漫向乡里报名,与曲靖火柴厂签订木材供应合同,承包本村老湾地的荒山栽树,每栽一棵树厂里补助1角钱,待树木成材后可卖木料。他约上5户村民一起,说干就干,开启了植树造林的工程。因为挖树塘吃力、浇树苗吃苦,半年后,坚持栽树的只剩下他和二弟。
后来,有个不怕吃苦受累的姑娘刘外娥与大漫有了姻缘。没想到,结婚时,新郎官大漫居然把她直接娶到了老湾地山上牛毛毡搭的棚子新房里,4棵木桩支起木板就是新床,点燃松香用以照明。从此,他们种洋芋、点苞谷、栽树苗、浇幼树……常年吃住在山上,劳动在山上,一家人苦不堪言。“有时候赌气我都说要和他分手了。”刘外娥说。
树没栽几棵,火柴厂就倒闭了。但宋祝漫一家人还是坚持下来,一年栽几千棵,几年栽成一大片。30多年来,他们家单独造林2446亩。他们一家人的所作所为感动了乡亲们,先后又有8户村民跟随他们上山造林。在各级的关心扶持下,林场的生产生活条件逐渐改善。看到9户农民定居山林,逐步通了电和路,有了发展前途,先后又有24户人家搬到老湾地定居,跟随宋家人上山种树、守林。宋祝漫加大育苗力度,免费分发树苗供村民们栽种,逐渐成就和壮大了林场。到20xx年,全村人植树造林达17444亩。20xx年,林权制度改革后,这片山林划定为国家生态公益林,划分给24户农户管护,每年国家按标准拨付管护经费。
因为钟情大山,因为热爱森林,因为义务植树造林,宋祝漫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20xx年被评为云南省劳模,家庭被表彰为“全国绿色小康户”。对于种树之初一家人住窝棚,缺资金、少技术等诸多困难,他没怎么谈,而是深情地说:多年来党和及相关部门给予了自己很多支持,作为一名党员,就是要努力劳动,对得起党和人民……他带领村民们像看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管护着树林,从来没有发生过森林火灾。
付出终有回报。最让宋祝漫和所有造林人员欣慰的是,因为林木荫蔽,老湾地这片荒山,1993年开始出现一股“龙潭”,长年出水。如今,整个山林已有60多个泉眼,终年山清水秀。20xx年,适逢百年一遇的大旱,周边到处缺水,老湾地林区却流淌着30多股泉水。
20xx年,一名企业家看上了这里的优质天然泉水,经过一番考察论证后,投资在这里兴办了一个标准化水厂。到20xx年,围绕老湾地林场诞生了4个灌装饮用水生产企业。宋祝漫进厂成为管理员,一些以前的栽树人及其子女进厂打工,在家门口赚钱。近年来,村民们发展林下经济,养鸡牧羊,人均每年有8000多元的收入,村民宋祝岗在林下养了7万多只生态鸡,每年收入达30万元。
“刚开始种树是为了钱,后来没有钱也要种,就图世世代代有个青山绿水。”宋祝漫说。
宋祝漫在老湾地林场圆了一个梦,这就是一个普通山区农民、一名农村优秀党员的梦,党的改革开放给予他路子,他就在属于自己的路上,筑就了一个绿水青山相伴的美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