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小说集》读书笔记
路遥 ,生于1949年,陕西清涧县人。其作品《人生》获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并被拍成电影。代表作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下面是关于这位伟大作家的作品相关阅读心得,请大家赏阅。
初中的时候受父亲的影响比较喜欢看小说,我特别喜欢乡村小说,因为给我的感觉就有种亲切和温和的感觉,那时候每天爸爸都会给我们讲《路遥小说集》里的故事,记忆比较清楚的是《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等等,由于备战考研的原因,一直也没有借课外书看,寒假开学以来借了很多的书来弥补上半年落下的,很意外的发现了《路遥小说集》,重新的温读了他的作品,好像又回到了初中的时光。
这本书里的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最普通的农民,讲述他们的生活和故事,情节的时间大部分都是抗日战争以后的年代,农民过着非常贫穷的生活,里面有到处欺负人的大队书记,有为了未来而打拼的年轻有为人,有敢于和传统抗战的普通农村单纯的姑娘,有为了自己的纯洁的爱情而努力的青年,有形形色色的人物的人生和道路。这个小说集一直描绘着中国农民的生活的发生和变化。
里面让我一直记忆犹新的描写就是写主人公强在一个“尖子班”里不仅要挨饿还要受尽一些同学的嘲笑,出身贫寒的他以全县第二的好成绩进入了重点班,但由于家里的原因每天都不能吃饱,无力学习,最后成绩急速下滑,记得比较清楚的一句话是周文明的一句嘲笑的话“强,你长的那么高,应该去参加咱们学校的篮球队”。里面用非常细腻的语言描写主人公在极度饥饿的情况下的心理。最后在班里一女生吴亚红的帮助下,他慢慢的走出心里的自卑,和同学的关系慢慢融洽起来。最后收获了美好的友谊。
喜欢这部小说集原因有很多,首先自己就来自农村,里面有好多的细节,就像自己小时候经历的一样,感觉很亲切,其次作者的语言非常的细腻,让人能深深的回味,然后再看看现在中国的农村,感觉真的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党的领导下,相信中国会越来越强大,中国的农村也会越来越富足!
《人生》读书笔记
《人生》是路遥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82年,它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叙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人生,多么沉重的字眼,有谁能在这条道上一马平川。有些事情蹉跎的是岁月,而有些事情却要用整个岁月去怀念。也许人是易忘的,可有一种记忆是深深的烙印在我们的心上,每一次扯动就会疼痛,就会流血,就会进一步的加深它的伤痕。人生这部作品是段朴实而又凄美的爱情悲剧,而这段悲剧之所以凄美,就是因为有刘巧珍的存在。高加林的背叛,对于她来说是一种致命打击,但是,“刚强的姑娘,她既没寻短见,也没神经失常,人生的灾难打倒了她,但她没有放弃,而是坚强的活着,她要在土地上寻找别的地方的东西!”这一是体现出她的坚强、坚韧;又体现出她对生活,对土地,对自然,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这正露出路遥对土地、劳动对故乡自然的深切热爱和依恋。
不过人生也的确是矛盾的,换做是其他任何人处在高加林当时的位置,也难免不做出相同的选择。如果不是后来的变故也许高加林和亚萍之间也的确比和他和巧珍能够更加和谐。巧珍很善良,有金子般的心,可是同样是金子,在乞丐面前绝对比在国王面前更耀眼,关键是看获得金子的人是贫穷还是富贵。抛开感情不谈,真正值得敬佩的是巧珍的坚强和豁达,即使在遭遇情感变故的时候并没有像一般女性一样任由自己软弱消沉,觅死觅活,反而是高加林在最后埋怨活着没有意思。巧珍没有文化而高加林是村里的才子,但是这种优劣的对比却在需要坚韧的意志力时候颠倒了,也许正是因为巧珍的没有文化,从小在乡野山间长大才让她对于世事无常的得意失意没有过多计较和苛求,往往是一些自命不凡,自负清高的文化人才对于生活百般挑剔。
人生就是这样,如此的变幻莫测,人好像总处在一个怪圈中,一个希望诞生、尔后希望破灭这不断循环的怪圈。一种希望的产生使人生霎时一片光明,似乎前路不再渺茫与难走;一种希望的破灭又使人生突然间一片漆黑,似乎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与动力。可我们也许还不能弄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希望,我们其实仍困惑于希望的真实含义,我们不懂根据自己的情况去追求属于我们的希望,所以在人生路上我们走的并不平坦。
当一个人站在几近绝望的河流边时,他会毫不犹豫的跳下去,尽管无法确定在激情耗尽时,能否达到彼岸,泅渡、泅渡、再泅渡,甚至死亡在那时也是一种幸福。当高家林意外的当上了县报社记者后,似乎又寻回了“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感觉,然而他的成功同时也为别人留下了发泄私愤的借口,他是不“合法的”在那个时代里,一个人连施展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都必须的先“净身”,否则,会被一根稻草勒死。
也许他被压抑了太久,他冲击理想的热情不但有了“燎原之势”,而且还幻想着将自己“志投千山外”,于是他强忍着骨子里的痛,断绝了愿为他付命山崖的巧珍和她的一生的痴情。但是平衡生命是需要代价的。高家林最终被谴回乡,他是开了后门当上记者的。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轮回永远无情。当他明白这一切时他的所有便都犹如一粒浮尘,在狂风中颠簸了激情,最终还是被暴风雨无情的拍打在地。回归绝望。
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我想,人生就如这段话一样,让我们慢慢去走,去体验,去感受其中的酸甜苦辣.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能欣然一笑.直到有一天,我们老了,回首往事时嘴角能流淌出几个小小的故事.不也无憾吗?
《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我不太能理解活在七八十年代的人们,对于时代如此的剧变是怎样去调节自己的身心,开始适应,但是一定是在彷徨和挣扎中找到答案。村官们不论是固守刻板的孙玉亭还是紧跟党的步伐的田福堂,他们都是拥护党的,只是过程有些崎岖。那时的人,很淳良,也许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属性,不懂如何“投机倒把”,如何更加灵活地跟政策捉迷藏。生活是生生不息地,苦难也是在源源不断的。
对于少平,我心里沉重的,不愿意称呼全名,想保留一点亲昵,告诉他尽管他被这个生活深深地打磨,却也被人们温柔地爱着,在这平凡的世界。他的坚韧是庄稼人骨子里就带来的能量,可他又是脆弱的,那是知识的累计带来的思考,枷锁在他身上。 他对于书得热爱和知识的渴望,是那样纯粹而直接,不求得到任何外界的赞扬,不会想要有着生活的质变,只是朴朴素素地追求心灵的慰藉。心明了,命才明。
那两次和晓霞的约会,在那样漫山遍野都是烂漫山花的草地上,先是他们坐着,后来是他坐着。对于精神世界里最能够共通的伴侣,他倾入的感情是纯真得如初恋的悸动但又是纯熟得如亲人挚友一般。他们在这样艰难的岁月里,不抛弃,好好爱。我很惊讶,作者并没有用很多篇幅甚至是没有来描述世俗的眼光在这对苦命的恋人身上。记者和揽工汉的爱情,怎么可以?又怎么不可以?所以我深深感动于年代所赋予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他读过很多书,内心激动澎湃,却能如此甘于寂寞,在没人懂得艰苦环境下不断学习,能如此享受平凡世界的安宁,不急不躁,甚至爱上了这个他洒下热血的煤矿。我心灵的震撼是不言而喻的。
少安和兰香,他们在苦苦挣扎在底层社会,一个成为了“让一小部分人先富起来”的一员,一个成了以后科学建设的栋梁。贯穿他们的生活始终的,是生活的艰辛所引发的弹力。他在每一个贫穷的日日夜夜,用有限的知识和人脉思考人活下去的尊严,她在每一个哥哥们为她打拼的白昼,用心恋爱,发奋努力。他们都是在为孙家立家族的里程碑。
润叶,我很可怜她, 却又很愤怒她。我希望她好好为自己活,她也确实在为自己的执念而活,我对她充满了纠葛和心疼。对少平,青梅竹马的爱恋那是每一个女孩成长的印迹,第一次明白爱情的苦涩和心酸,殊不知她一生的苦难才开始。对向前,她的爱是伟大的,在最需要关爱时尽到做妻子的责任。
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世界里,以最平凡的姿态活得一点也不平凡。感谢路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