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务人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在社会中担负着多重角色,同时还面对着繁重而紧张的临床、教学和科研任务,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伤医事件层出不穷的今天,医务人员承受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工作的巨大压力。
1、在美国,医生身心疲惫是非常普遍的,并且日趋严重。20xx年12月梅奥杂志(MayoClinicProceedings)的一篇研究报告,采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一个用以诊断身心疲惫的标准),对6880美国各科医生的工作生活是否平衡的满意程度以及对身心疲惫的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医生经历职业上的疲乏,表现在情绪不稳,工作无激情,无成就感,中年一线医生尤其突出。医生罹患抑郁症及自杀的比率大约在39%,远高于一般民众(6.4%)。
在我国,情况也不容乐观,邹至礼等人在论文《综合医院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指出,在工作中,95.2%的医务人员有中度及以上的压力,这使得医务人员长期处于较高水平的.心理应激状态,且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各种心理问题。一项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中36.3%处于抑郁状态,甚至大约有22.5%处于中度或重度抑郁状态。
2、医务人员是“人类健康的保护者”,医生身心疲惫必将损害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社会与医院应充分关注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加强人性化管理,医院应定期组织心理健康筛查,发现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美国的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做得非常超前,大部分医疗系统都设有员工心理健康帮助计划(EAP,EmployeeAssistantProgram),帮助医护人员在需要的时候疏导减轻心理压力、平衡生活和工作及各种关系,预防治疗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以及提供生活上的各种帮助。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有专门的机构或部门帮助医护人员了解情况,协调关系,支持协助医务人员解决问题,或打官司,而不是让医护人员孤单无助。
3、而在我国,这方面的工作还不够成熟,医务工作者在工作中的压力很难得到释放与排解。
20xx年3月24日,因医件患上抑郁症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世林教授从八楼办公室跳下身亡。而张教授在数年前,就因为一起医件出现了情绪低落、沮丧等抑郁症的症状,后经过治疗,症状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后在门诊工作期间,因为一次膀胱镜检查,家属反复纠缠,导致张教授抑郁症病情反复加重,这一次,工作压力导致的抑郁症夺走了张教授的生命,一位技艺精湛、德高望重的外科专家离开了我们,留下无尽的感伤与叹息。
这件事为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敲响了警钟,有媒体呼医务人员要注意减压,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求助心理医生,进行心理干预,远离抑郁之类的心理疾患。
然而现实是,在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并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机构,在医生遇到医疗纠纷时,也没有专业的机构跟进帮助医生处理,在杀医伤医事件以后,更没有对受害者和家属做危机干预的意识。在巨大的压力下,医生常常处于一种孤独无助的状态。
4、陈仲伟主任的离世让医疗圈的集体陷入了一种悲伤后的无助状态。为了缓解恐惧、发泄情绪,网络上甚至流传着一则「医生自救手册」,虽然对大部分人来说,悲伤恐惧的情绪会随着时间推移纾解,然而,没有专业的心理援助与心理健康管理,这样的事件给医务工作者带来的伤害并不能完全平复,带着防御恐慌的心理去工作,会影响医生正常的判断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势必会影响患者安全与医疗质量。
因此,关心促进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在遇到纠纷时,从法律的角度给予保护支持,在伤医杀医事件爆发后,给予危机干预,非常的紧迫与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