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15日,对我来说是个激动、撼动的日子,我有幸参加了段组织的第四期党员培训班。可以说,了却了我多年到圣地延安学习参观的愿望。因为这是我从小的夙愿。
在延安学习参观的两天里,滚滚延河水,巍巍宝塔山,许多遗址,领袖故居的学习参观使我激动,但是对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延安的窑洞。
从杨家岭,到枣园;从延河水,到宝塔山;从故居,到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家的住处旧址,看到最多的的也是最醒目的建筑,就是延安的象征---土窑洞了。
1935年10月,工农红军长征来到延安,在这样的窑洞里一住就是13年。这些在山体上建造的普通窑洞,因为与中国党水乳不分的交融,产生了一种神奇的魅力,点燃出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这盏灯,穿透了中国黎明前的沉沉暗夜,催生出不朽的思想,酝酿出伟大的延安精神,使党领导的中国从胜利走向胜利。
走进延安纪念馆,一幅幅珍贵的照片、一件件陈列的实物告诉人们,为了将《论持久战》早日写出来,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在延安的窑洞里,成就了112篇的论著。杨家岭、枣园……哪一处,没有留下饱蘸浓墨的激情?哪一处,没有闪射出深邃思想的光芒?哪一处,没有留下坚固牢靠的延安窑洞在中国历的地位和作用?
与矗立在延安市区的高楼大厦对比,“土气”的窑洞反差极大,给人的遐想也是无限。如今的延安到处高楼林立,绿树成荫。“土气”的窑洞旧址已经远去了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但却依然静卧在环境优雅的地方,等待着无数的访问者、探访者,再为他们讲述那13年的动人故事。
经过火与血的洗礼,我们今天的生活幸福温馨,国家繁荣昌盛,真正成为了东方的巨人。作为一名党员,不能忘记中国党领导的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打下的江山,不能忘记延安的土窑洞,不能忘记延安的13年。要做延安精神的宣传者、传播者。
延安窑洞的“红色基因”需要代代相传;延安窑洞的动人故事需要后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