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个人层面因素,包括生态环境知识、意识、习惯、生活方式等。如“购物时自带购物袋”等绿色消费行为和“给政府提工作建议”等环保实践行为的践行度低,主要与个人意识和习惯有关。
二是政策制度类因素。如公众认为“选购绿色产品和耐用品、不买一次性用品和过度包装商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的原因,主要与市场管理不规范和认证制度不完善等有关;认为“垃圾分类”践行度较低与垃圾处理体系和基础设施不健全有关。
三是平台渠道类因素。如公众认为“改造利用、交流捐赠或买卖闲置物品”等绿色消费行为践行度低,主要是由于缺乏交流捐赠平台;认为影响监督举报行为的主要因素是监督渠道不畅通、反馈处理不及时等。
一、关注小区生态环境:公众较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对生态环境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有较大提升空间。
小区生态环境信息,了解相关知识和政策,提升自身意识和环境素养,诗众参与生态环保工作的基础。本次调查选取了“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和生态环境知识的掌握程度两个方面,了解公众关注生态环境的状况。
(一)超六成受访者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高学历人群、城镇居民、从事环保相关工作的群体对生态环境信息更为关注。
调查显示,75.3%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关注政府、企业或其他机构发布的生态环境信息”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是重要的,60.8%的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践行度与认知度较为接近。
受访者在“关注生态环境信息”行为上存在差异,主要与其受教育程度、城乡属性等因素有关。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程度与受教育程度正相关,大专、本科及以上受访者“总是”或“经常”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的人数高达六成,而小学及以下人群不足四成;同时,城乡行为差异明显,城镇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从事环保工作的受访者更为关注生态环境信息,社区基层工作人员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