襕袍的词语有:紫袍玉带,袍笏登场,脱袍退位。
襕袍的词语有:脱袍退位,紫袍玉带,袍笏登场。2:繁体是、襴袍。3:拼音是、lán páo。4:结构是、襕(左右结构)袍(左右结构)。5:注音是、ㄌㄢˊㄆㄠˊ。
襕袍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参阅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引《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乃是欧阳侍郎,襴袍拂地,象简当胸。”
二、词语解释
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襕袍[lánpáo]⒈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
三、网络解释
襕袍襕袍,是汉语词汇,解释为古代的一种公服。综合释义: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襴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緑襴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乃是欧阳侍郎,襴袍拂地,象简当胸。”参阅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汉语大词典: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元史·礼乐志五》:“次一人,冠唐帽,绿襕袍,角带,舞蹈而进。”《水浒传》第八四回:“班部丛中转出一,乃是欧阳侍郎,襕袍拂地,象简当胸。”参阅周锡保《中国古代服饰史》第六章第二节。其他释义:1.古代的一种公服。因其于袍下施横襕为裳,故称。其制始于北周。
关于襕袍的成语
冠袍带履 脱袍退位 黄袍加体 割须弃袍 擐甲披袍 袍笏登场 麤袍粝食 黄袍加身
关于襕袍的造句
1、参加男子“加冠礼”演示的黎民说,他身穿采衣、朱子深衣、襕袍、公服这4套服装,而这些都是张路遥亲手制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