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割据的词语有:割据称雄,封建割据,镇日镇夜。
藩镇割据的词语有:封建割据,割据称雄,藩柴。2:繁体是、藩鎮割據。3:拼音是、fān zhèn gē jù。4:注音是、ㄈㄢㄓㄣˋㄍㄜㄐㄨˋ。
关于藩镇割据的成语
飘藩坠溷 柔远镇迩 岳镇渊渟 割据称雄 四乡八镇 坐镇雅俗 故作镇静 进退触藩 镇定自若 割据一方
关于藩镇割据的造句
1、五代十国时期是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发展。
2、铁马金戈,藩镇割据;乱世之秋,谁谓英雄?血战,杀戮,朝野,纷争,演绎一段征伐天下的霸业雄浑,哀怨情仇。
3、日本当时正处于藩镇割据的局面,美国将军佩里在10年前与日本幕府签订了通商条约,英国等国也竞相效仿。
4、它上承安史之乱,下启朋党之争,中历藩镇割据,因而成为唐王朝重要的转折点。
5、玄宗李隆基老来昏庸无道、贪恋美色、误用权奸李辅国,导致安史之乱,造成藩镇割据、边疆危急。
藩镇割据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唐中叶在边境和重要地方设置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事大权。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势力逐渐扩大。有的节度使在其辖区内,扩充,委派官吏,征收赋税,不服从唐朝政令,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历史上称这种局面为藩镇割据。唐后期与藩镇不断战争,藩镇间也连年攻战,割据局面延续到五代十国,人民惨遭战乱灾难,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藩镇割据(藩鎮割據)[fānzhèngējù]⒈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唐代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二、网络解释
藩镇割据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某些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控制的局面。唐代藩镇割据主要表现在河朔,而河朔割据又集中在三镇。网友释义:藩镇割据通常指的是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外地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受控制的局面,一直持续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其发生是由于唐朝在安史之乱后添了许多节度使,而节度使管辖的地区称为“藩镇”,唐朝本以为,可以通过藩镇来平定一些叛乱,不料藩镇就是导致唐朝混乱乃至灭亡的总根源。根据历史学家张国刚的《唐代藩镇研究》,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40到50个藩镇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实际上,从公元763年安史之乱平定,到唐懿宗在位期间黄巢爆发的乾符年间,大约110多年时间里,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唐末黄巢之乱,才开始出现大量藩镇割据。其他释义: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集权削弱、藩镇强大、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唐代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