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八个生字,会写十二个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理解内容,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人物内心的想法。
  三、教学策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教学时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一是让学生了解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从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语言实践的过程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自足感悟的基础上有序地展开。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的一至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面对着繁华、热闹的租界地,面对着大伯含糊不清的话语,使他产生了哪些疑问?读出相关的语句。
  出示课件: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3.只有十二岁的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后提出了这么多的疑问。而“中华不振”这个词语在课文中多次出现,看来这个词语一定很重要,那么中华不振是什么意思呢?
  出示课件:
  振:①摇动,挥动;②奋起,兴起; ③救; ④振动。
  【设计意图】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出周恩来在疑问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感受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二)深入学习,品读感悟
  1.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那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了中华不振的呢?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
  出示课件:
  认真默读课文的七、八自然段:
  周恩来是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呢?用曲线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将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有感情地读读这些语句。
  2.全班交流感受。
  (1)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这一带”和“别处”分别指的是哪里啊?
  【设计意图】通过比较,让学生把感受充分地交流。
  (2)而正当周恩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突然发现有个中国妇女正在哭泣,而旁边站着一个大个子洋人,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下面请同学边读原文内容边填空。
  出示课件:
  她原指望(  )。谁知(  ),反而(  )。(  )。但是,(  ),(  )?只能(  )。
  再读读你们刚才填空的内容,就这些内容你们会产生怎样的疑问呢?
  将我们体会到的周恩来的感受通过读表现出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习运用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谈感受。
  3.总结学法。
  通过读七、八自然段,我们抓住了周恩来的所见、所闻,体会并揣摩他的想法。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用到这样的方法。之前我们了解了中华不振的字面意思,现在也正是这种方法让我们和周恩来一样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
  教师导语一:当时,中华大地民不聊生,可在这租界地里……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教师导语二:同学们,在租界地里,我们中国人的遭遇是多么的可怜可悲啊……
  出示课件:(学生齐读)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4.师生对读课文第九自然段。
  师:当魏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时,有的同学说
  生:为明理而读书。
  师:有的说──
  生:为做官而读书。
  师:也有的说──
  生: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师:而周恩来却说──
  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同学们发言的场景周恩来看在了眼里,发言时说的话他听在耳中。而他却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就还有我们刚刚学到的读书方法猜猜周恩来在想些什么吗?你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或资料来试想,然后把它写在纸上。
  出示课件:
  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他在想:______________。
  周恩来此时不仅是他回答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的,更是他经过沉思后做出的决定和他远大的志向与抱负,同样是清晰而又坚定。他不但是这样说的,他的一生也是这样做的。
  (三)总结全文,感情升华
  是啊!周恩来就是这样一个有着远大志向的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这个远大的志向而努力奋斗。
  出示课件: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周恩来的一生不但是这些说的,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当他听到中华不振时想到的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在思考中产生了问题。当他看到我们中国人倍受欺凌时他想到的还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正因为他想到的是振兴中华,不再让中国人受欺负,所以才说出了这震撼人心的一句话,让我们带着感受再来齐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请你将周恩来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感人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
  【设计意图】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学生学情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掌握了基本的学习方法,初步学会识字。能运用学过的词语造句说话,会给部分学过的词语找出近义词和反义词。能听懂别人讲的一件事,边听边记住主要内容,并能复述。能正确朗读课文,会默读课文,能说出一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理解课文,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短文能静下心来认真细读,对文中的词句能有意识地深入的体会和理解,知道抓住关键词句感悟其内涵。但因为学生接受能力差异较大,有百分之二十五的学生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习情况参差不齐。从整体来说,学生的习作能力有待提高。很多学生作文动笔前的构思还不够,作文缺少创意。行文中,出现不具体、不生动,没有个性的张扬等现象,公式化较严重。
  二、复习内容:
  1、掌握本册要求写的199个生字及相关词语(包括查字典、组词、多音字组词、成语、近反义词、用词语及关联词语造句、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学会写各种句子(包括主、被动句、扩、缩句、陈述句、反问句、修改病句、补充句子、排列句子)。
  3、掌握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法,能正确分析段落,初步掌握分段知识,能简单概括段意、能找出中心句、能回答与文章有关的问题。注重训练回答问题的模式、答题的规范性、全面性。
  4、掌握要求背诵的课文,并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积累的.巩固。
  5、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水平,在阅读复习中相机进行实践。
  6、进一步了解本学年段的习作要求,对本册书中的作文类型有所了解,掌握每种类型作文的基本写法。能把自己看到、听到、想到、做过的写清楚,写明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会写书信。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并根据不足进行指导。
  三、复习措施
  1、采取单元复习和各种归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牢固掌握。注意复习的实效性,特别注意学习方法的渗透指导,避免过多的题目训练。尽量让学生在复习中多读书,多感悟,多学习些有用的东西,少让学生死记硬背。
  2、重视针对性补差工作,加强反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节教学过程,注重后进生的心理疏导,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让复习尽量轻松、快乐。
  3、采用多种方法,比如学生出题,抢答,抽查,学生互批等方法,提高学习兴趣。
  4、针对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复习措施。
  字词句:每天听写词语。列出平时易写错的字词,反复听写巩固。摘录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多义字,比较字形及选择字义。背诵默写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
  句段篇:列出课文中重点词句或语言优美的句子,加强朗读与体验。对要求背诵的段落,背诵、默写或变式填空。复习、巩固课后所涉及的“单元训练目标”的练习题。选择几篇综合性较强的文章,进行单元训练点强化练习,并进行多题型的训练。
  作文:写好课本上的7篇习作,扎实作文基础。选择一些作文题进行多题训练。分写人、写景、写事等几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交流优秀习作,对照、修改。
  四、复习目标
  1、巩固本册生字词,能准确认读120个生字,会写227个生字,6个多音字,并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能正确理解、运用这些生字。掌握340个词语,认读并听写词语,会造句,找出部分近义词和反义词,给词语归类,排列词语,搭配词语。
  2、能背诵指定课文,领会课文含义,会背诵、理解、默写古诗。
  3、句子:
  (1)复习学过的句式。能把叙述句改为把字句或被字句。会把有联系的几个简单句子合并成一句。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
  (3)会判断句子的意思是否正确,能修改问题明显的病句。
  (4)能通过理解句子中的主要词语来体会整句话的意思。
  (5)能区分句子是否完整,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并通过一定的练习,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
  4、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的大意。复习三种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方位顺序。
  5、习作: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能按指定的段式写一段通顺的话;在写话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和引号。
  6、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较完整的复述课文内容,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态度大方,口语情楚,有礼貌。
  五、复习方法:
  1、单元复习和分类(写字、习作、阅读)相结合,两线交叉进行。
  2、采用竞赛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定期评选“复习之星”。
  3、每天对复习内容检测、评价及时总结。
四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总复习计划范文
  一、班级基本情况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数具备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课能专心听老师上课,有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部分学生还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没有良好的认识,缺乏积极的学习态度,学习存在着惰性,喜欢依赖老师和家长,不是主动的去获取知识,靠的还是死记硬背。
  这学期的教学重点放在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化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努力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训练,重视课堂教学,利用文本进行阅读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针对学生习作中的存在的问题,多进行自主拟题作文练习和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积累素材的方法和审题、构思、开头、结尾等方法的指导。相信学生的习作会有所提高。
  二、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和落实县教育局及中心校在本学期工作计划,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的推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时做好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精神准备、学习准备。
  三、教材简析: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本,共分几个部分: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习作、课文和单元练习。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共2课。坚持写日记,爱护图书。
  2、本册生字均安排在课文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课文后的练习设计简约、实用。一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二是要求学生用钢笔描红;三是读、抄常用词语,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四是联系语境理解词语、句子,学习课文中常见的构段方式等,学习分析自然段,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等方面的练习;五是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的“小练笔”,让学生模仿其中的句式、段式、立意、写法等,进行局部仿写练习,以便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以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为宗旨,在内容安排上富有儿童情趣,在呈现形式上力求灵活多样,在操作练习上提供多各选择,以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习作,并在习作的过程中不断增强自信心和创新意识。
  4、“单元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包括字词句方面、朗读背诵方面、写字方面和口语交际。意在丰富语言教育的内涵,提高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