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属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的内容,是在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之后,进一步的理解和加深,是它的综合应用,紧贴于生活,对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有很大的帮助和作用。
二、目标分析
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使学生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2、过程与方法: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3、情感与价值: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价值,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难点:
设计测量方案
教具准备:
透明容器、不规形状的石头、大豆、乒乓球等。
三、学情分析
五(1)班学生他们学习认真、踏实、自觉,基础一般,好学上进,而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基础差、底子薄、生源杂,学习比较被动。对数学毫无兴趣,还有部分学生年龄小,在他们身上还明显地存在着儿童的天性,好动、好奇、容易分散注意力、自控能力差等。所以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和本班的实际情况,采用比较合适他们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四、教法分析
我先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创设情境,开启他们的智慧。首先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当中,然后通过动手操作,演示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寻找不同方法和途径,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变得即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有趣和测量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两个着眼点。让学生从测量规则物体的体积一下子过渡到不规则的图形中,思维跨度大,具有挑战性。怎样让学生轻松愉快地获得新知,我采取以下四个环节结束本课的教学任务:
1、创设情境,开启智慧。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就跟语文老师学过《乌鸦喝水》这篇课文,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但瓶里的水不够高,乌鸦一颗一颗的往瓶子里装石子。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教师提问:a、乌鸦喝到水了吗? b、谁能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解析这一现象? c、乌鸦往瓶子里装的小石子有多少呢?我们一起来帮助乌鸦算一算好吗?把学生带入了动物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乌鸦叼来的小石子即不像长方体,又不像正方体。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体积怎么办呢? 产生智慧的火花。
2、交流探究,分享智慧。
首先,是让学生去猜猜石块的体积?开发学生的思维,但,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想一想有什么办法求出石块的体积呢?小组合作,制定出一种可行的测量方案。 其次,分组汇报 (请同学们对各小组的汇报(试验步骤)充分发表意见,指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办法的建议。),其他组员有没有补充。
3、通过课件演示学生有可能提到的方案:
方案一: A、找一个长方体容器,里面放有一定的水,请学生观察并记录此时水的高度。 B、放入石块,再次请学生量出水面的高度。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可以怎样算? a、计算水面升高了几厘米,用底面积乘以高计算出升高的水的体积。 b、分别计算放入石块前后总体之差。 质疑:为什么升高的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呢?(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面会升高)。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二: 将石块放入盛满水的容器中,并将溢出的水到入长方体的容器中算出体积。质疑:为什么会有水溢出来?(石块占有一定的体积,所以水会溢出来)
教师板书: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三:(1)将石块放入没水的容器中。(2)往容器中加水,淹没整块石头。(3)将石块取出。教师板书:下降的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方案四:(1)将石块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容器中的水位在升高的同时又溢出。
教师板书:上升的水的体积+溢出水的体积=石块的体积
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并计算石子的体积。
五年级下册数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
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能正确地朗读、背诵。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
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1、播放黄河、华山的图片,请同学们谈谈看了图片之后的感受。(雄伟、壮观……)身为中国人,你感到?(民族自豪感)
出示诗歌的前两句“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这句诗中的河、岳指的就是黄河和华山,从诗中的哪些字词能体现出它们的雄伟壮观?请同学们找找看。
交流,边交流边释义。
重点:三万里五千仞摩
个别读,齐读
祖国的山河如此的壮美,(板书)可它却曾被践踏在金人的铁蹄之下。播放视频。
从这段影片中,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多请几位同学来交流。
金兵入侵北宋时的场景让大家……。你们知道吗?北宋后期,民不聊生,那是因为北方强大的少数民族“金”大举出兵,一举攻下了都城汴州,掠去皇帝及大量财物,最终北宋王朝宣告灭亡。后来赵构称帝,迁都临安(杭州),恢复宋国号,史称南宋。边说边出示地图。
北宋的皇帝大臣南迁了,北方的老百姓能跟着南迁吗?不能,这些留在北方沦陷区的百姓就被称为“遗民”出示“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齐读这句诗。那么诗中的胡尘又是指什么呢?交流。
“胡”是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这里主要是指金兵,“尘”呢是灰尘,灰尘怎么来的?骑马扬起的,就像大家刚才在影片中看到的,想象一下,当时北方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同桌交流,之后再回答。教师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说,一是百姓生活的苦,而是他们的内心还会有什么企盼?
一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20年过去了,他们在企盼着,再读——生读“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们的感受?“尽”“又”请同学释义这两句古诗。
是啊,北方的遗民盼了一年又一年,这首诗的作者也正是如此,他就是陆游,让我们一起齐读整首诗。生齐读。
读了这首诗,你能体会到陆游的心情吗?生交流
师补充介绍陆游:陆游一生勤于创作,写了大量表现抗金保国的作品,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此时,他已经身处南宋,生活安定,但当他看到“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统治者们终日寻欢作乐、昏昏度日,想到北方老百姓们水深火热的日子,他的心情难以平静,让我们再读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
写这首诗时,陆游已经65岁,但只要一想到北方的遗民就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于是写下了这首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边说边出示诗题及停顿,让我们带入诗题齐读这首诗。
陆游一生坚持抗金主张,爱国之志始终不渝,死时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请看他临死前留下的诗《示儿》,出示,请同学们跟着老师一起读读。
五年级下册数学计划
一、复习内容:
图形的变换、因数与倍数、长方体和正方体、分数的意义和性质、分数的加法和减法、统计、数学广角。
二、复习目标:
1、探索轴对称图形及旋转的特征和性质,能在方格纸上画轴对称图形及旋转图形。
2、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等概念,掌握2、5、3的倍数的特征,会分解质因数;会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展开图,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能够进行简单的名数的改写。
4、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会比较分数的大小,会进行假分数、带分数、整数的互化,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
5、进一步理解分数加、减法的意义,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加、减法。
6、认识众数及作用,会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及根据统计图解决简单问题。
三、复习重难点:
(一)复习重点
1、因数与倍数、质数与合数、奇数与偶数等概念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以及综合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以及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实际问题,熟练地进行约分和通分,分数大小比较,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以及整数、小数的互化,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3、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以及计算方法,把整数加减法的运算定律推广运用到分数加减法。
4、体积和表面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测量和算。
(二)复习难点
1、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度。
2、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的实际运用。
3、生活中的某些实物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
4、分数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5、根据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统计量。
四、复习安排:
(一)归类复习。
对本册内容进行系统归类、整理,帮助学生形成网状立体知识结构系统,在归纳中,要让学生有序、多角度概括地思考问题,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全面而系统地思考各类问题,同时对该类型知识进行整合。
1、因数和倍数
知识点:因数倍数意义,找一个数因数倍数的方法,2、3、5倍数特征,奇数偶数,质数合数,分解质因数。
2、分数的意义和性质(6月5、6日)
知识点: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真假带分数,假分数和整数、带分数的互化,分数的基本性质,公因数的最大公因数,互质数意义,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最简分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通分,小数和分数的互化方法。
3、长方体和正方体(6月7日)
知识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长方体的长、宽、高,表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体积的意义、单位、公式,容积的意义、单位、进率、计算方法。
4、图形的变换、分数加减法、统计、数学广角(6月8日)
知识点:轴对称图形,将一个图形旋转90度,分数加减法简算,区分众数、平均数,中位数,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找次品的最优方法。
(二)综合训练(6月11、12、13日开始)
综合所学知识,重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能灵活运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五、复习措施:
加强知识梳理、重点易错题训练、综合练兵试卷、学困生个别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