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6篇)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6篇)

来源:化拓教育网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李叔同的《送别》引入古诗。)

  1、(课前播放幻灯片《送别》)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创作的这首《送别》,在抒写离情别怨的诗文中尤其脍炙人口,历经几十年传唱,经久不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离情别怨”可以说是永恒的旋律。今天,我们将要送别的是千古传唱中的哪一曲呢?板书:

  送

  (播放课件。)

  2、读题,你从诗歌题目中明白了什么?理解“使”。解读“安西”:

  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初读全诗:

  (古诗幻灯片。)

  请大家大声地读读诗歌,注意把生字读准。

  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这几个地名跟送别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细细地体味这首古诗。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是谁送元二使安西?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一些什么?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读王维的这首诗,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你是从诗歌的哪几句中看到的?

  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

  板书:

  雨

  客舍:客中送客。

  板书:

  客舍

  柳:“留”的谐音。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

  板书:

  柳

  我们来读一读王维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三、品诗意,三叹“故人”

  1、师: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直接可以看出?

  板书:

  故人

  2、师:再读读古诗,和同桌讨论一下,诗中哪些地方,还能找到元二和王维是好朋友的依据?

  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

  师:(板书:酒)(播放课件)“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师:读读整首诗,再想想,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雨)

  师:女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透过客舍的窗外,他们看到了──(指板书:柳)

  师:男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指板书:客舍)王维为送友人,从长安一路送到离长安城三十里外的渭城,在此地的客舍摆上一桌酒席为朋友饯别。客舍,本来只是旅客的暂留之地啊,自己都漂泊在他乡,却要在这里送别朋友,怎能不伤感别离──齐读“劝君……”。

  4、师: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

  (课件显示地图。)

  师指地图:安西在远离中原的,那时的安西时局常常动荡不安。

  渭城又在何处?

  (陕西省咸阳市东北。)

  阳关呢?

  (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一样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

  (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安西。阳关以西,千里迢迢,人烟荒芜。)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次朋友远离故人,奉命出使千里之外,此一去,固然也能得胜回朝,衣锦还乡,然而长途跋涉,其艰难痛苦,何以想象?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切换到幻灯片。)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却──黄沙满天。

  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却──满目荒凉。

  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切换到古诗课件。)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漂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

  5、师:送君千里,终须一别,门外的马车就要起程了,朋友之间就说最后几句话吧!快快把它写下来,可以是元二对王维说的,也可以是王维对元二说的。

  (背景音乐。)

  板书:

  依依惜别

  6、指名朗读依依惜别的话。

  四、明古风,体会别意

  师:你在课外还搜集了哪些送别诗?

  (课件别诗欣赏。)

  人生自古伤离别──配乐诵读别诗。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本学期我们班共有29名学生,大部分学生平时在数学学习上态度较好,上课能认真听讲,能自觉按时完成作业,但有个别学生数学基础较差,加上学习方法有待改进,导致与班级整体脱节。针对本班的数学教学现状,本学期的工作重点是在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采取以优带差促中等赶优等的办法,同时不忽视优生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

  一、教学内容

  (一)教学内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二)教学重点: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

  (三)教学难点:小数除法、简易方程、多边的面积、多边的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除法的笔算。

  2.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

  6.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会求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措施

  1.在集体备课基础上,还应同年级老师交换听课,及时反思,真正领会教学设计意图,提高驾御课堂的能力。应转变观念,采用“激励性、自主性、创造性”教学策略,以问题为线索,恰当运用教材、媒体、现实材料突破重点、难点,变多讲多练,为精讲精练,真正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提高教与学的效益。

  2.通过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学习纪律等方面提出始终一贯,科学而严格的要求。

  3.转变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将“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视过程”的教学,注重再现知识产生、形成的过程,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

  4.在课堂上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一起摆摆、拼拼、说说,让学生畅所欲言,互相交流,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5.在教学中注意采用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境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如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编等途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

  6.练习的安排,要由浅入深,体现层次性。对不同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要求和练习,对优生、潜能生都要体现有所指导。

  7.增强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关系,使学生感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的实际意义来诱发和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

  8.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引导家长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科学育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勇敢战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做学习和生活的强者。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了解万花筒的基本构造,学会制作的基本步骤;引导学生运用材料进行制作,在合作中安全操作;

  2、科学知识

  通过学习,了解万花筒成像的简单原理;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体验制作玩具的乐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共同合作的品质,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万花筒制作方法。

  教学难点:万花筒制作中三棱镜和彩珠盒的安装。

  三、材料准备:

  教师材料:买来的万花筒

  学生材料:厚塑料纸、薄塑料胶片纸、反光纸、双面胶、透明胶、小碎粒、卡纸、包书纸。剪刀、铅笔、橡皮、尺。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出示买来的万花筒,让学生看一看是什么?

  2、玩过吗?想请一个同学上来玩一玩。

  3、感觉怎么样?

  (二)构造讨论

  1、这样一个小小的玩意儿,怎么就能不断变化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呢?

  2、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看法,那它的内部构造究竟是怎样的呢,不妨让我们拆开来看一看。

  3、让拆万花筒的学生介绍一下它内部的构造以及各自的作用?(实物投影仪上介绍)

  4、上下面还要封口,下面用的'是半透明的塑料纸为的是可以透光。这个万花筒是两节的,做起来比较复杂。今天老师想带大家来做一个相对简单的万花筒。

  (三)学习制作方法

  1、在动手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万花筒的制作方法(PPT展示)

  2、步骤

  (1)折:沿着反光纸上面的铅笔划痕依次折叠。(注意:①折叠时可反光的一面应该朝里还是朝外啊?②折叠的时候怎样折才能折得又好?)

  (2)贴:在反光纸两边用透明胶竖着黏贴好成为一个三棱柱。(为什么竖着贴?)

  (3)画:将三棱柱竖着分别放在两种塑料纸上,沿着底面边缘在纸上各画出一个三角形。

  (4)剪:将两张塑料片上的三角形小心的剪下来。

  (5)蒙:分别将两张剪好的塑料三角形依次蒙住三棱柱的两端。(蒙好一边之后要注意什么?)

  PPT上打出两个友情提醒:

  1、制作的时候注意相互配合。

  2、剪刀使用的时候要注意安全。

  (四)动手制作

  学生按折、贴、画、剪、蒙的步骤进行制作。

  (五)装饰加工

  1、同学们,看一看,说实话你们觉得今天我们做的这个万花筒从外表上来看怎么样啊?可以怎么改造呢?

  2、老师向学生出示一些现成的装饰材料,有卡纸和包书纸。大家想想看呢我们可以怎样来给自己的万花筒装饰装饰?

  3、让孩子进一步对自己的万花筒进行装饰。

  (六)总结全课

  今天我们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制作出了属于自己的万花筒,心里应该挺开心的。今天做的这种万花筒内部是三棱柱的,如果我们把内部做成五棱柱或六棱柱的那里面产生的图案又会是什么的?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尝试。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一、指导思想

  以新大纲和《课程标准》要求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复习重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进行系统整理,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的语文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人人过关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注重积累,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复习目标

  1.识字写字:能准确认读366个生字,并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能正确理解、运用这些生字。学会用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词语:掌握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认读并听写词语,会造句,找出部分近义词反义词,给词语归类,排列词语,搭配词语。正确填写量词。

  3.句子:

  (1)能区分句子是否完整,把不完整的句子补充完整。

  (2)能按要求把句子写具体生动。

  (3)养成文必加点的习惯,会按句子的语气和停顿,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

  4.口语交际: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较完整的复述课文内容,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的时候,态度大方,口语清楚,有礼貌。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背诵指定的课文,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课文的大意。

  6.作文:在写作过程中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将事情写清楚具体,并能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复习重点

  1. 正确书写199个生字。

  1

  2.朗读、背诵课文

  3.阅读训练

  4.作文练习

  四、复习形式

  纵向知识点的复习;归类练习(拼音、字、词、句);阅读作文;综合练习积累; 自行复习。

  五、复习措施

  学困生:力求扎实基础知识,加强训练,落实课本知识的复习。中等生:进一步扎实基础知识与课本知识,加强课外阅读训练。优等生:拓展知识面,加深难度,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

  六、复习策略

  一是互帮互学,优化组合。课内,我们让优等生与后进生搭配,以优促差;课外主要采用优优组合,相互竞争激励。

  二是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以便及时矫正或查漏补缺。

  三是通过创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能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特别对差生不仅不能歧视他们,而是要加倍关心他们,关注每一点进步并予以支持鼓励,使他们看到身边老师和同学的期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 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 元二:王维的好朋友 使:出使 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 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王维 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 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 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 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 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五年级下册期末复习计划范文

  一、学生情况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教学,从现有情况看,本人所任教的五年级(2)班优等生开始增加,落后面缩小,其中有8名左右的学生,数学学习还需加强辅导,有4名学生数学学习难度很大,。大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比较高,能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获取知识,抽象思维水平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一定的数学学习能力。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具有一定的自学、观察、操作、分析、表达、与人合作等一般能力,在小组合作中,同学之间会交流合作,但自主学习中的发现能力还需培养。

  二、复习内容

  1、图形的变换;

  2、因数与倍数;

  3、长方体和正方体;

  4、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5、分数的加法和减法;

  6、统计。

  三、复习目标

  通过复习应使学生达到以下主要目标:

  1、进一步掌握以下基本知识。

  ①掌握图形的轴对称、平移、旋转的特征和变化,正确认识这三种图形。

  ②了解自然数、整数的意义;掌握“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及其相互间的联系;掌握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

  ③掌握长方体(含正方体)的特征;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棱长总和、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的意义;求长方体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方法(公式)。

  ④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含带分数),掌握假分数与带分数的互化方法;掌握最简分数、约分和通分的意义以及约分、通分的方法;掌握分数与小数的互化方法。

  ⑤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⑥掌握“众数”的意义及其与“平均数”、“中位数”的联系,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

  2、形成以下基本技能。

  ①能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以及将简单图形旋转90度;欣赏生活中的图案,灵活运用平移、对称和旋转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②能正确找出一个自然数的因数、倍数,正确判断100以内自然数中的质数和合数,会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③能正确计算长方体(含立方体)的'棱长总和、表面积和体积(含容积)。

  ④能正确进行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约分和通分、分数和小数的互化;分数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⑤能正确进行同分母分数、异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

  ⑥能从一组数据中找出众数,能半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①生活中与“因数、倍数、质数、合数、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②关于长方体(含立方体)的稍有变化的实际问题:无盖(无底)、侧面积(通风管道)、涉及计量单位不同的、转化为质量的、展开图及其设计制作的、拼搭式的、具有等量转化性质的等。

  ③关于求“分率”与分数大小比较的实际问题。分数加减问题(以两、三步为主)。

  ④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相关分析。

  4、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与自我探究能力。

  5、培养学生树立合作、互帮、集体等观念,引导学生养成自觉、认真复习的良好习惯。

  四、复习形式

  1、结合课本“总复习”分单元复习,适当沟通有关的知识。

  2、对分单元复习中发现的共性问题,组织针对性复习。

  3、适度综合练习,查漏补缺。

  五、时间安排

  1、分单元复习:6—8课时。

  2、针对性复习:2—3课时。

  3、综合练习:6—8课时。复习时间总体上安排2—3周。

  六、相关措施

  1、充分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依靠学生主动复习相关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复习交流、讨论,尽可能引导学生自行解决基本知识的复习。

  2、教师针对学生实际,设计一些针对性练习。如有关容易引起审题错误的、一题多法的等。

  3、复习中进行一些必要的练习,但注意不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练习中着重培养学生认真答题的态度和一丝不苟解题的习惯。

  4、对于“学习上需要帮助的学生”,准备继续通过互帮小组,为其补习最基本的“双基”,不搞“一刀切”,以免影响他们的“心理”。

  5、适当编制一些“发展题”,用以开发学有余力学生的“创造思维”。

  6、重视解题策略的训练,引导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时的策略能力。

  7、注意调动学生积极的复习热情,引导学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投入复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