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
一、复习指导思想: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等进一步的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的。
二、复习重难点:
多边形的面积,小数除法、列方程解应用题、数学广角。
三、复习内容:
1、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2、方程及用方程解应用题。
3、多边形的面积计算。
4、观察物体。
5、 可能性
6、数学广角。
四、复习要求与做法:
1、根据教材的重点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复习小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时,先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小数乘除法的意义与整数乘除法的意义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然后着重复习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够按照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除法运算。注意出现一些判断题,检查学生对所学概念、法则理解得是否正确,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
3、复习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先让学生回忆一下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中括号和小括号的使用,然后着重通过具体题目进行练习。注意提醒学生认真审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计算时要认真细致,保证每步正确,可以用简便方法计算的。
4、复习多边形面积时,不要只背公式和计算习题,注意引导学生回忆这些公式是怎样得来的。才能使学生正确无误的记住和应用这些公式。
5、复习简易方程时,要注意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以及一些特殊的写法。
6、复习应用题时要注意通过具体的题目,既能按照一般的分析思路进行解答,又能根据题里已知条件间的特殊数量关系选用简便方法解答。
7、复习植树问题时,一定让学生明确封闭图形和非封闭图形这两种情况,以及非封闭图形中的三种情况,封闭图形属于一端植树,一端不植。
注意:不要忙于做卷子,一定把知识点理清,夯实基础,做综合卷是为了查漏补缺。另外,要分成次复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复习方案,做到人人有收获,人人有提高。
五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送别元二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师生对诗导入,营造氛围。
同学们, 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有人说离别是诗,有人说离别是歌,有人说,离别是泪水。特别是古代社会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通等种.种原因,人们是喜欢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一旦离别,人的前途和生命安危都很难预料。所以,以送行饯别表达深情厚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行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我们读过“又送王孙去,”——生:萋萋满别情。读过“桃花潭水深千尺,”——生:不及汪伦送我情。读过“孤帆远影碧空尽,”——生:唯见长江天际流。读过“莫愁前路无知己,”——生:天下谁人不识君。读过“洛阳亲友如相问,”—— 生:一片冰心在玉壶。还读过“海内存知己,”——生:天涯若比邻。从这千古流传的送别佳句中,我们读出了古人那浓浓的友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
二、理解题意,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
1. 指名读题。
刚才两位同学读了课题,你认为谁的读法是正确的。为什么?
生:因为元二是一个人。
师:元二就是姓元排行第二。排行第二的意思就是在元二的上面还有一个哥哥,我们称为老大。如果姓董,排名第一,就叫董大。明白了吗?
谁再来读题?元二去干什么?生:出使安西。
“出使”指什么?生:出差。 师:用现在的话可以说是出差,可内涵不一样。
2.介绍时代背景。唐朝的时候,国势强大,很多国家都想和唐朝建立友好关系,长安城经常有人被派到国外去出使。而每一次出使,对于当事人来说是既高兴又忧伤的事情,高兴的是可以为国家建功立业,做出贡献,忧伤的是要和多年的老友故交分别。这一别就是海角天涯,不知道还能不能再见面了。
安西在哪?安西是唐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在今维吾尔自治区库车附近。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谁再来读题?
3.简介作者。
谁送元二? 生:王维 师:谁了解王维?
4.出示王维简介。
王维(公元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山西永济人。他少年聪慧,9岁以文才出名,他通音律、绘画,长于书法,开创中国文人画画风,他的创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晚年他过着退隐生活。
三、初读诗歌,掌握节奏。
了解了王维,咱们来读读王维的这首诗。
1、生自由反复地读。
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
2、指名读。
3、有味道了。我请你来推荐一个你们班的朗读高手来读读看!
4、师生合作朗读全诗。
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
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次,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
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节奏和韵律。
四、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诗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伤心、难过、惆怅、依依不舍、痛苦、忧愁)
五、品读诗歌,入境悟情。
(一)感受送别景。
1、带着这种感觉再读读课题。生读题:送元二使安西 师:送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谁来读读有关诗句?
2.指名汇报并相机出示第一、二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大诗人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读读王维的这两句诗,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4.指名汇报。
5.指导朗读。
这幅画面带给你怎样的感觉?用一个词来说。
(清新 生机勃勃 清爽 明丽 欣欣向荣) 师:这就是景语。
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6.创设情境导读。
让我们走入景中,去感受渭城的美。
师:我们看到了春回大地,柳枝吐绿的盎然生机——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润轻尘的清新,闻到了雨后空气的芳香——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看到了春雨绵绵,道路湿润洁净,客舍青青。柳条嫩绿的清爽——
生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7.渭城的景色美吗?这么美的景色正适合王维和好友愉快地游玩哪,可王维无心流连这良辰美景,因为他心中装着一个“别”字。你从这两句诗中感受到了王维的离别情怀吗?
8.生齐读一二句。
9.教师引导并介绍折柳送行的习俗。
师引导: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飘飘洒洒的细雨和随风摇曳的柳条,王维为什么选了这两种事物,他要向我们传达什么呢?雨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生:绵长、惆怅)师:愁的感觉。
而柳在古人眼里更是有含义的,古代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来到送别的地方,折下柳枝送给行人,表示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就会产生离别之意。非常巧的是,;柳树的“柳”跟“留下来”的“留”音相近。表示挽留的意思。这一雨一柳搅扰着王维的情思,蒙上了淡淡的情愁。
10. 配乐朗读一二句。
(二)体会送别情。
1.细雨如丝柳色青,离别情深意更浓。诗中有两句直接写离别之情的,读一读,你感受到了王维浓烈的离别情了吗?
2.课件出示: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你感受到了什么呢?从哪儿感受到的?王维为什么会这么依依不舍呢?因为这次离别可不是一般意义的离别。
3.了解安西的荒凉。
(1)王维要去的地方是哪儿?。生:要到安西去。
(2)在你的想象中,安西是个怎样的地方?
(3)出示安西图。
这里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那儿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和我们大不一样,说话也听不懂。
4.体会渭城的繁华。
安西满目荒凉,人烟稀少。而王维和元二喝酒的渭城又是怎样的呢?
5.体会路途艰险。
(1)从渭城到安西有多远呢?
(2)出示唐朝疆域图。
从渭城到安西有3000多公里,古时候没有汽车、火车、飞机,就是用上最快的交通工具骑马去也要用上半年时间。
从渭城到安西要经过阳关。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的西南。它和玉门关都是古时通往西域的必经之路。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写道:
(3)出示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可见,玉门关外是何等的荒凉啊!而阳关以西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呀?
(4)出示阳关图、沙漠图
阳关以西就是安西的范围了。这一路上云山浩渺,大漠茫茫,黄沙漫天,举目无亲,陪伴他的是无尽的戈壁和满目的荒凉。
(5)唐朝著名诗人岑参曾经有诗云:(出示)齐读: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岑参 《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6)读了这四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王维的依依不舍。
从欣欣向荣的渭城到大漠茫茫的安西,这一路上会发生什么事呢?到了安西,他能顺利完成使命吗?又能平安地回来吗?张骞出使西域用了十三年,苏武用了十九年时间才回到祖国。更何况,王维此时已到了晚年,在他的有生之年他和元二能否再相见很难预料啊。
师:现在,你就是王维,元二即将远行,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他说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
7.背景音乐中学生写作。
8.交流、评议,指导朗读。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对好友的深深的祝福,来,端起酒杯对元二说,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融入了你对好友的关心、牵挂。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溢满了你的难分难舍之情。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饱含着你的痛苦、无奈、忧愁。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酒中盛满了你对元二前途、命运的担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喝下这杯酒了吗?生:喝下了。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
9.指名朗读。
师:这是一杯怎样的酒?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痛苦、悲伤、难分难舍、祝福、牵挂、关心、友谊、难以下咽)
10.教师创设情境导读。
师:朋友,还记得我们一起饮酒赋诗,纵马驰骋的快乐时光吗?可现在,我们就要分别了。怎不让人伤感呢?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你这一去,路途遥远,千山万水,千难万险都等着你去经历,你要保重啊。来,我们再饮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我真舍不得你啊,出了阳关,谁陪你喝酒,谁陪你聊天?来,再饮一杯酒吧。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朋友,送君千里,终须一别,让我们就此分手吧。祝你马到成功,早日凯旋而归。来,再喝一杯。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5年后就病逝了,在这期间,王维和元二是否重逢过,我们不得而知。现在,你理解了王维的依依不舍了吗?
六、欣赏《阳关三叠》。
师:千杯送别的酒,万句祝福的话。此时此刻已难以表达朋友间依依不舍之情。听,是谁唱起了这忧伤低沉的曲子。
1. 播放《阳关三叠》曲。
师:这是后人根据这首诗谱成的曲子叫《阳关三叠》,也叫渭城曲。
2.在阳关三叠的背景音乐中学生再次诵读全诗。
听,这熟悉的曲子再次响起,让我们再次诵读,读出你的感受。
七、比较送别佳句,体会不同风格。
1.谈话: 送别诗的千古名句还有许许多多,我们一起来看王勃和高适这两位诗人的诗句。
2.出示送别名句,引导比较,体会作者感情的细腻。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师:读读这两位诗人的诗句,再和王维的两句诗进行比较,你有什么别样的感受?
3.指名谈感受。
师:王维的两句诗道出了我们常人的感情,所以被推为送别诗之首。
4.创设情境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春天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别好友元二,真情流露,创作了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于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口中传送着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诵读全诗。
师:一千二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学习古诗,诵读经典《送元二使安西》,生诵读全诗。
师:若干年后,当你和好友分别时,你会想起这千古绝唱《送元二使安西》
生背诵全诗。
八、总结谈话,布置作业。
同学们,送别是古诗词中永恒的话题,不管是怎样的送别,都书写着同一个字——情,人间最美是真情。除了友情,还有亲情、师生情等,也许,你也有一些话想对亲人或朋友说,或者你也有一个分别很久的朋友,课后,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下来。好好珍惜这份真情吧。
五年级下册数学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写字教学的育人功能。
2.提高学生写字水平,培养学生的写字技能和情趣。
3.让学生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感受汉字形体的魅力,促使有效进行书面交流,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做到"三个一":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面一拳,握笔的手指离笔尖一寸。写字习惯做到"八个字":头正、身直、臂开、足平。
2.掌握汉字的框架结构和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了解汉字的基本笔画、笔顺规则、框架结构、偏旁部首,钢笔字部分。
3.要重视培养兴趣,采用各种方法鼓励学生积极练字,评价机制体现激励性。
三、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态度基本端正,部分学生写字基本功良好,一般学生能把字写端正、整洁,有一定的难度,且写字姿势正确,但由于中年级重视程度不同,仍有少数学生写字不够规范,因此五年级写字教学在认真指导,端正态度,正确书写,养成良好习惯,力争本班写字水平都能有所进步。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框架结构和一些常用的偏旁部首。了解汉字的笔顺规则、框架结构、偏旁部首。
2.进行笔法训练,即运笔的方法,重点练好起笔、收笔、间架结构,以及行款格式。
3.写字时做到字迹工整、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4.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5.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6.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五、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审美能力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写字和爱惜写字用具的习惯。
3.激发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提高学生对汉字书法的鉴赏能力。
4.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要求学生做作业时要和练字一样认真,把书写习惯教育做在平时。引导学生把写字练习中的收获运用于平时的习作和其他书面练习之中,认真写好每一次作业。
5.使学生领会汉字书写不单单是一个个字的问题,还讲究协调统一,整齐划一,重视书写的整体效果感。
六、具体措施
1.每周上好写字课,加强写字方面的指导,优化写字课堂教学,在教学中要做到训练有度,在教学内容上注意由简到繁,由易到难,使学生体验到书写的乐趣,树立信心。讲解不超过10分钟,练习不少于25分钟。先讲后练,提示注意点,再让学生去练习,使学生的练习能够有章可循,从而提高写字水平。
2.在教学中,适当向学生讲述一些有关汉字起源与发展的知识,介绍一些古代书法家勤学苦练的故事,引导学生欣赏书法作品,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采用书法比赛、作品展览等方式鼓励学生好好写字,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写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起他们的写字兴趣。
3.要做到课堂指导和课后练习相结合;处理好写字与识字的关系;处理好写字教学与课外书法活动的关系。
4.把写字目标落实于各项作业,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的意识,教育学生做作业要和练字一样认真,养成良好书写习惯。
5.以身作则,做好表率,用自己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书写习惯影响学生,尽量用高质量的板书设计给学生以感召和潜移默化。
6.开展"远离订正液、改正纸"的活动,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再提笔写字,提笔就要写好、写对的习惯。
7.展开竞赛。以组为单位举行竞赛,强化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概念,提高学生的'写字技能和水平。
8.班内开辟书法展览角,定期展览学生、教师的书法作品,给每个人展示自己的机会
9.培养和发展学生们的书法兴趣和特长,带动全班同学参与到写字活动中,进一步提高写字水平,。
七、课时安排
第一周·回顾并练习书写上学期所学笔画
第二周·学习笔画"横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三周·学习笔画"横折"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四周·学习笔画"横折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五周·学习笔画"横撇"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六周·学习笔画"撇折"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七周·学习笔画"撇点"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八周·学习笔画"横折弯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九周·学习笔画"竖折"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周·学习笔画"竖折折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一周学习笔画"横折提"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二周学习笔画"横折折撇"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三周学习笔画"横撇弯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四周学习笔画"横折折折钩"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五周学习笔画"横折弯"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六周学习笔画"竖折撇"及相关汉字的写法
第十七周复习本学期所学
第十八周练习书写书法作品
第十九周练习书写书法作品、上交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