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江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开题报告
题 目
学生姓名
学 号
院 系
专 业
指导教师
二O 年 月 日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1.本课题的目的及研究意义 本课题通过研究国际上小额贷款的主要模式,并在借鉴国外小额信贷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小额信贷的相关理论,分析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概况,以及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从而使小额贷款公司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中小企业和农民个体,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研究意义可以分为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理论意义是指在国际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小额信贷主要原理和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对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概况分析,总结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其发展,从而改善现有模式中存在的资金来源有限﹑转制前景不乐观﹑监管主体不明﹑扶持较少等问题,从理论上丰富了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研究,为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理论基础。实践意义是指通过对小额贷款公司运行概况的研究,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市场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低收入阶层人民的生活水平;此外还有利于增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可持续性。 2.本课题的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2.1国外研究现状 2.1.1一般而言,国际上将小额贷款组织定义为专门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小额信贷服务的商业机构或民间团体。它通过改善低收入人群的经济状况,可以大幅度地增加社会整体上的有效需求,促进社会投资生产和国民经济发展。20世纪80年代,世界爆发了债务危机,一些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家认为市场失灵导致反贫困中出现了大部分问题,所以,他们鼓励小型经营活动来激发穷人的工作动机。到了90年代,小额信贷越来越成为新发展战略的重要因素,该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并强调自我雇用,将市场经济扩张到非正规部门,使其通过投资创造就业,在加速原理的指导下,增加资本积累,提高收入,消费和就业,标准的储蓄贷款模型可以阐释其作用。从理论上看小额信贷是以个人主义和自由市场为基础的,小额信贷可以被视为从微观层面解决发展战略失效的对策。在传统的分析框架中,成本收益分析是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目标的,而商业化小额信贷强调消除贫困需要依靠提供就业机会,加强非引导力和市场力量来实现,反对长期依赖补贴。J.yaron(1994)提出了评价小额信贷机构的双重标准,即小额信贷的延伸性和财务的可持续性。延伸性以贷款的深度和广度来衡量,深度是指接受服务客户的贫困程度,以平均贷款余额和性别比例等指标衡量,贷款数额越少,女性客户越多,越说明贷款提供给了较贫困的客户;广度是指有多少穷人接受小额信贷服务。财务的可持续性是指小额信贷机构的权益资本收益和补贴净值应大于等于该资金的机会成本,以补贴依赖指数(SDI)来衡量,SDI是指在一个给定的年份,在权益资本收益大体上等于非特许的借款成本的前提下,减少一定补贴与所需增加的小额贷款平均利率的比率,SDI越小,说明对补贴的依赖越低。双重评价标准越来越得到广泛的接受,很多研究者用其来评价小额信贷项目的成效。 2.1.2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过程﹑不同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致使各个国家往往会采取不同的模式,如亚洲模式﹑非洲模式﹑拉丁美洲模式等等。各个模式也都有其特色,其中亚洲模式主要以GB模式为主,发起人是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1977年10月,尤努斯创办孟加拉农业银行格莱珉(Grameen,意为乡村)试验分行,格莱珉小额信贷模式开始逐步形成。格莱珉银行,属于非组织,主要向贫困农民,尤其是妇女提供存、贷款、保险等综合业务,实行贷前、贷中、贷后全程管理,其基本运行框架是采用无抵押、无担保、小组联保、分批贷放、分期偿还的方式。拉丁美洲小额信贷机构通常由组建它的非基金会拥有,股东主要是非营利机构,信贷对象为低收入的微型企业主和处于初级阶段的家庭企业。非洲小额信贷发展较为落后,运作成本较高,多数非洲国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利率管制是非洲国家小额信贷难以开展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2.1.3此外,目前国际上的研究者对于小额信贷的商业化目标和前途一直存在着争议。一些人如Chao-Beroff认为盈利的动机会导致小额信贷机构放弃居住在偏远和自然条件恶劣的农村地区的人群,而转向接近商业活动和制造业中心的城市居民;另一些人认为小额信贷的延伸性和机构的可持续性具有内在的矛盾,追求盈利的商业化小额信贷偏离了社会目标,Dichter认为多数以储蓄-贷款为导向的项目既不能增进福利,也不能提高小型经营活动的效率。Bhatt等一些商业化小额信贷的倡导者在对小额信贷的争议中,倾向于将穷人贴上标签,试图发现一种最好的模式来推广。但是不可能存在一种模式能够解决所有穷人的发展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小额信贷本身并不是适当的解决方案,应该寻求其他的发展战略,为穷人提供医疗,健康和咨询等在内的宽泛支持。 2.2国内研究现状 2.2.1 杜晓山将当前小额信贷项目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主要是以机构和金融机构为运作机构的性小额贷款扶贫项目;第二类,主要以民间或半官半民组织形式为运作机构的小额信贷项目;第三类,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通过对三种项目的分析得出,民间或半官半民机构先行与国际规范接轨的小额信贷试验项目对我国小额信贷试验项目的发展起到了先锋,示范和启迪作用,主导型项目和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项目对快速和大规模利用信贷手段扶持贫困户和广大农户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2.2.2国内对于小额贷款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缺乏经验,大多在总结国外经验并就其不足提出建议,杜晓山﹑孙若梅在全面系统回顾和分析中国小额信贷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发挥小额信贷的反贫困功能和金融服务功能;加强规范和监管;逐步实现灵活的利率;不断对员工进行培训;对项目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熊德平对GB﹑印尼人民银行小额信贷部﹑印尼国有农业和农村发展银行的小额信贷模式进行了详尽的介绍,总结了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并提出我国的小额信贷发展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减少干预,允许其在法律规定下自行决定利率,取消的贴息,建立担保基金,为其从金融市场获得资金创造条件,实行贷款支持和技术服务相结合,实现扶贫﹑机构持续发展和高还贷率三者的协调。国内学者虽然对其可持续发展的建议有差异,但是几乎都认为应该放开利率管制,实行灵活的利率。 2.2.3对于小额信贷评价的研究动态,李菁﹑蒋爱群(2006)从小额信贷项目的扶贫目标应该是促进贫困人口的发展入手,制定一套项目绩效评估指标,从对项目的可持续性﹑项目区的影响以及贷款对象的影响等三个方面对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进行绩效评估,并确立一套完整的绩效指标体系。刘玲琪(2003)评估了陕西省延安市小额信贷模式的实践,主要是通过对组织机构﹑信贷资金发放﹑资金回收率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评估,提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一些对策。 总之,国内外的这些研究都为本文所进行的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状况分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与数据支持。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3.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主要包括: 第一,阐明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 第二,分析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行概况,主要从总体数量、贷款业务﹑风险控制﹑贷款对象等方面着手。 第三,指出运行中面临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如资金来源有限,转制前景不乐观,监管主体不明,扶持较少。 第四,介绍了国际上小额贷款的主要模式,亚洲模式﹑拉丁美洲模式﹑非洲模式。 第五,将国外小额贷款公司(以亚洲地区为参照对象)和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 第六,借鉴国际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的经验,提出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管理与发展的对策,包括适度放宽融资比例,对转制过程积极引导,加强监管,积极扶持等等。 4.本课题的实行方案、进度及预期效果 笔者通过查阅图书馆文献、各种期刊、网上电子数据资源,对小额贷款公司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通过阅读大量的外文文献,对国外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借鉴国外小额贷款公司成功的经验,随着中国首份小额贷款公司监管报告《浙江省2009年小额贷款公司日常监管报告》的出台,得出一些数据,分析了浙江省小额贷款公司运行的概况,知道其总体数量逐步增加、贷款业务平稳发展、风险控制较好、贷款对象明确、 贷款主要流向工业;但也得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如资金来源有限、转制前景不乐观、监管主体不明、扶持较少等,于是总结了国外小额贷款公司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对策,从而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与“三农”经济更好地发展。 毕 业 论 文(设 计)开 题 报 告
5、已查阅参考文献: [1]郭田勇、陆洋.当前发展小额贷款公司的困境与对策[J].农村工作通讯,2008(19) [2]皮海洲.解围“小额贷款” [J].中国中小企业 ,2008.09 [3]郑志辉.小额贷款公司,能否迈向村镇银行[J].浙江经济,2009.08 [4]张琳.小额贷款公司:生死未卜[J].产权导刊, 2008(25) [5]石俊志. 小额信贷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国际金融研究.2007(10) [6] Robert Peck Christen, Timothy R. Lyman, Richard Rosenberg. Guiding Principles on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Microfinance[R].March,2002. [7] Niels Hermes, Robert Lensink. Impact of Microfinance: A Critical Survey. [J].Economic and Political Weekly. February 10, 2007.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院(系)审查意见 学院领导(公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