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推进智能化条件下的学生教育与培养探析——以广州民航职业技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为企业量身打造应用型人才,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经营管理学院的民航运输专业为例,分析了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我院的局限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培养满足行业需求的技能型人才一直都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近年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民航运输专业是以培养民航运输服务行业应用型人才为主[1]
,为各大民航企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特别是民航运输专业的校企合作订单班培养模式实现了教学与科研同步,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实现共赢的效果。但是,民航业是发展迅速、充满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行业,对人才要求也逐年升高,特别是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民航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1 民航企业发展的趋势概述
(1)人工智能取代传统工艺。随着民航业的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平台的建立,传统的订座、值机、行李托运等人工柜台操作工作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网上值机、电子登机牌、自主值机系统、托运行李等系统的应用,使得民航业用人情况发生转变,网络销售平台、APP的使用,线上商旅服务的开发,民航产品和民航的附加服务也进入电商平台,使得从业人员掌握的技能和能力发生根本的转变,也要求员工要顺应公司的发展,比如以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首的民航类企业,直接推出自动值机,电子登机牌等新兴领域,传统岗位的用人将大幅度降低,同时对于新进员工的综合能力要求更高,掌握的技能要更加全面和现代化。
(2)机构改革,资源整合。部分航空公司和机场进行机构改革和资源整合,使得用人需求有着全方位变化,同时对于用人标准越来越高,由原来的专科学历要求提高到本科学历要求,同时机场资源整合改革,统一标准统一管理,部分岗位实现业务外包,采用外包用工形式,把人力成本转成生产成本,以期适应企业改革后的用工问题,或只招收实习生,不接收毕业生等用工情况。
2 民航企业的用人走向与我院的局限
(1)民办院校实习生的冲击。民办院校的实习生到岗时间自由,可以随叫随到,同时民办院校可以满足公司的大部分要求,如提供实习生的数量、实习生到岗时间、实习生退出机制等可以灵活操作,而我院作为公办院校的典范,在人才培养方
面要严格按照方案和计划执行,对学生在校时间有严格的安排,顶岗实习的时间长短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政策规定,不能做出擅自更改
(2)民航企业外包业务普遍。目前部分企业的用人制度改革,使得公司的人员编制减少,但是工作岗位和工作量增加,使得公司倾向于用业务外包形式来解决用工问题,与外包公司合作,由外包公司来为企业输出相应的劳动力来解决各个岗位人员短缺问题,同时公司不用承担任何外包公司的人员编制问题,大量外包业务的出现给我院的实习工作和就业工作带来冲击,影响了学生的实习走向。
3 学生教育与培养的对策研讨
(1)提高学生培养层次,加大竞争力度。目前我院培养学生的层次是大专,而在当今的社会工作环境中,大专学历的学生在就业中受到多方限制,部分公司明确表明不再招收大专学历的员工,特别是机务岗位、地面服务岗位,工作人员已经逐步进行学历的转型,比如浙江机场集团不再招收大专学历的员工(包括机务专业),四川航空公司明确表示地面服务岗位不再招收大专学历的员工,而这些企业代表了民航业内用工的典型情况。
(2)强化业务学习,顺应形势发展,适应岗位需求。随着民航企业国际化程度的日益提升,对人员国际化语言、国际化惯例、国际化视野的要求都在不断加强。我院民航相关专业更要以英语专业的标准重新审核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专业教育能力,同时也教导学生自身也要认清理论和实际的区别,动手与动脑的结合,沟通交流本领的提升,了解目前民航大环境的发展,不断学习,增加网络技能、大数据分析、以高端的技术劳动取代传统的民航业务,实现教与学思路的转变,提升自身的竞争力,适应目前多变的岗位发展。
(3)加强校企合作,建设订单班制度,实现订单培养。民航企业都希望所有实习生能够适应大数据和智能化岗位的发展需求,直接上岗就业,提高效能产出比例,同时学校也希望对标民航企业,希望在当前的岗位变化形式下,转变学生培养模式,让更多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单位和工作岗位。校企合作帮助学生提升了就业成功率,缩短了就业和学习之间的差距[2],加强企业与学校的沟通,通过双方互信达到资源共享,实现共赢是迫在眉睫的。推进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发展,努力使企业的用人要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相结合,推动人才培养和社会使用相衔接、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相适应,提升实习就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在大数据和智能化发展进程中,我校培养的学生更有社会竞争(下转132页)
132
2019 年 第 8 期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是一项长期的、各方共同的工作,需要各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多角度、多方面入手。将“工匠精神”培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研究,立足于专业开展,提高针对性,增强实施有效性。通过深入分析工匠精神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方法及路径,为深化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参考,为建设交通强国提供高素质技能人才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陆肖乐.从工匠精神浅析交通类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J].大众科技,2018, 20 (05)
[2] 郝风平.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21):55-57
[3] 鲁慧. 基于“工匠精神”的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当代经济,2018,(10):138-139
[4] 冯蓉珍.校企合作高职物联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2):39-41
[5] 张明明,肖伟民,孙汝君.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8(11):71-73
[6] 张莉.“工匠精神”视角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建筑类专业为例[J].现代营销(经营版), 2018, 311(11):13
[7] 吴岳军.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陶瓷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才培养研究—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6):32-34
基金项目:1、2017年度湖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17G160);2、全国交通运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7年交通运输职业教育科研项目(2017B27)。
师积极性,共同打造“工匠精神”。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保障。
4.1 保证专业教学紧贴生产实际
通过分析行业、岗位标准的特点,完善专业教学内容的开发和评价。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对接,将课堂内容与交通运输企业的现场工作内容紧密对接。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推进“学历+多项技能”的制度,为培养交通行业的大国工匠提供保障。
4.2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将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优秀技师发展成为职业院校的实践课程、专业理实一体化课程的兼职教师,通过他们把交通运输现场的要点带到学校。同时,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要定期的对企业导师进行教学方式、教学方法、认知规律的讲解。
4.3 建立专业诊断改进机制
结合交通运输行业现场岗位的职业、岗位标准,定期开展专业教学诊断,建立交通运输类职业院校内部优化机制。通过推动职业院校完善内部保证体系的持续优化,将“工匠精神”的标准嵌入人才培养质量中,从而提升专业核心竞争能力。
4.4“互联网+”融入培养过程
依托“互联网+”与智慧校园建设的契机,将“工匠精神”融入网络,调动技能人才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程教学资源的效果。设置“互联网+”的课程,增加专业课程的吸引力,并通过设计虚拟仿真实验,为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一种在线、移动的学习方式。
5 结语
我国交通运输业正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精神与职业态度越来越深入人心。交通运输职业院校培
(上接129页)力。
(4)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沟通联系,实现“行业对接”。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与企业合作寻求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校企合作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3]。加强校企合作,与企业建立实质性、深层次、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一起研究制定订单学生的培养方案,制定学生技能认定,派企业人员参与部分课程的教学以及技能的培训[4]。一方面,加强学生的教育,改进和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大力提升实习生的技能操作水平,将更多优秀的学生送入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争取企业积极参与学院建设,选派教室到企业学习企业最新的文化和工作理念,将所学企业的课程引入学校的教育,推进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将单位的技能课程等通过教学的手段进行培训迁移,以便学生更好的适应实习岗位工作的发展;再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优秀的员工到学校开展讲座和授课,使得学生所学更加贴近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升学生对岗位的认知程度。完全实现学校与行业的无缝对接,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力。
4 结语
随着大数据时代和智能化进程的发展,企业对人才提出了新
的要求,因此为企业量身打造应用型人才迫在眉睫。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运输专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校和企业联系,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根据企业的发展趋势,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继续向企业输送大批量的专业技能人才。本文分析了企业的发展趋势和我院的局限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进行分析,以期进一步增强我院学生在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蔡少惠. 基于行业标准的民航运输专业学生工作模式构建—以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业教育, 2017,7:171-172
[2] 赵启杰. 校企合作对高职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 科教文汇, 2016, 342:156-157
[3] 齐建军. 校企合作在我国高职教育中的困境及解决方法[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15(4): 39-42
[4] 陈占武. 高职院校订单培养管理体系探索[J]. 公共管理, 2015, 12:9
作者简介:王通(1984-),男,汉族,辽宁盘锦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航运输和思想政治教育。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