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衔接
来源:化拓教育网
如侗『做好 初高 中物理的衔接 张其辉 (福建省南靖县第一中学,福建南靖363600) 摘要: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初高中的教材,通过实 验加强直观教学,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练习,培养学生的逻辑推 理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做好初高中物理 教学的衔接。 关键词:初高中物理衔接教学教材基础训练 物理难学是初高中学生的共同感觉,新升入高中的学生 尤其觉得难,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有教材的原因,有教法学 法的原因.也有学生的心理状态、思维方式的原因.虽然新课 程标准对学生的要求有所降低,但是高考因素的掣肘,使得师 生双方都不敢稍有放松。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物理的有效衔 接使学生顺利起步呢? 一、高中物理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不仅要研究高中教 材。还要研究初中教材。做好衔接准备。 初中到高中,物理教材有三个过渡。第一。从标量到矢量: 如初中物理中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速率)、路 程等。高中物理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有速度、位移、加 速度等,其中速度、位移和加速度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都是矢 量。还有如速度和速率;位移和路程;力的合成,也是如此。第 二,从简单到复杂:如二力平衡到力的平衡:匀速直线运动到 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三,从直观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物理概 念和规律的阐述从通俗易懂到科学严谨。高中物理其内容虽 然分为力、热、光、电等部分,但对知识的要求更高:初中物理 教材难度小,趣味性强,在减负的大背景下,删去了稍微繁难 的计算,学生只要记住实验现象,记住公式规律,就能应付,其 基本教学方法一般由实验或生产、生活实际引入课题.通过对 现象的观察、分析、总结、归纳得出物理规律.形象具体.易于 接受;高中教材重视理论上的分析推导,定量研究的多,数学 工具的应用,不仅有算术法、代数法,而且常要运用函数、图像 和极值等数学方法研究物理现象和过程。这些都使学生感到 抽象难学,甚至望而生畏。教师要了解初高中教材研究的问题 在知识架构、文字表述、研究方法、思维特点等方面的联系与 差异,帮助学生以旧知同化新知,使知识顺利迁移。心理学知 识告诉我们,人们在接纳新知的过程中总是有排他性的.总想 用以前的知识来认识、解释新问题。教师要研究并顺应这种心 理需求,指导学生顺利更新认知结构。 二、高中物理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精选 教法,铺好衔接台阶。 物理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所思所想、心理特 性、思维能力,顺应学生的心理需求,知己知彼,才能事半功 倍。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课堂密度小,进度慢,教学内容要求 偏低,为满足学生初人物理殿堂一窥奥妙的心理,初中物理课 堂教学应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而且只要求学生从直观上知道 即可,对重点概念、规律,师生反复讨论,重点记忆,考试时习题 类型、变化也少,学生只要记住现象和相关公式,就能取得较好 的成绩,可谓“感性大于理性”;但是到了高中后.高中物理教学 进度明显加快,课堂教学密度大大提高,对知识的要求也大大 提高,需要学生自己课前预习,课上勤思考,课后注意观察、分 析、思考、练习,把知识学活,能举一反三,甚至有独创精神,才 能真正掌握。过去单靠对概念、规律和公式的死记硬背的一套. 在高中根本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理性分析占了绝大多数。所 以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和初高中物理的客观认知 规律,精选教法,降低起点,分散难点,放慢起始教学进度,同时 渗透有关学法,铺好衔接台阶,千万不能幻想一蹴而就.因为欲 120 速则不达。例如在讲“加速度”概念时.只讲直线运动的情况,不 追求概念的完善性,这样虽然学生对速度变化的方向与加速度 方向的矢量关系不能全面认识.却大大降低了难度,等到学习 “曲线运动”时再进一步深化加速度概念。这样逐渐加深学生对 概念的理解,分散了难点,学生易于接受。 三、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通过实验加强直观教学。重视学 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使衔接水到渠成。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高中物理课 程各个模块中都安排了一些典型的科学探究或物理实验,《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提出:“认识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 作用,掌握物理实验的一些基本技能.会使用基本的实验仪 器,能独立完成一些物理实验。” 高中物理在研究复杂的物理现象时,为了使问题简化.经 常只考虑主要因素而忽略次要因素.从而建立物理模型。这样 一来,便会使物理概念、模型很抽象,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 感到学习起来很困难.不容易想象。针对这种情况,应该采用 直观的教学方法,多做一些实验,多举一些实例,使学生能通 过具体的物理现象掌握物理概念。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有许 多聪明的,天赋很好的学生.只有当他的手和手指尖接触到创 造性劳动的时候。他们对知识的兴趣才能觉醒起来。”除了要 完成课本上现有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外,还要有计划、有目的 地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安排、指导学生课外实验,小实 验,组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参观访问活动,让他们动手,动 脑,再引导他们分析讨论,从中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的能力。让学生做一些“探索性实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研究物 理问题的方法,注意力更集中,实验更认真,思维也更活跃。 四、高中物理教师要注意对学生加强基础训练。培养逻辑 推理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顺利进 入更高一级的学习阶段。 初中物理对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要求不高,但是对记忆要 求较高,所以学生中普遍存在一种僵化的、死记硬背公式并套 用的现象,分析、回答问题时逻辑性、条理性较差,即使到了高 中.学生也习惯依赖初中时形成的算术法解题的传统,生搬硬 套公式,而对公式应用的条件、范围不太注意,所以我们在教学 中应注意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例如。在学习“匀变速运动规律” 后,学生对速度、位移、加速度等物理量的矢量认识不够,在应用 时只带数值,不注意这些量是有方向的,有时往往会出错,如例 题:一辆在平直公路上以10米/j眇匀速行驶的汽车,发现正前方有 一障碍物后,立即刹车,刹车的加速度为2米/秒,求经8秒后汽车 的位移,不少学生就死套公式:S--vot+at ,结果得出错误答案s=16 米。其实汽车的运动时间根本没有8秒.而是5秒钟就停止了,所 以t是不能用8秒代入的。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类似的 题目学生去上当。从而扭转他们的思维习惯定势.逐步培养他 们的逻辑推理、思维能力和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从教学实践中我们看到.能力较强的学生由初中升人高 中后,能快速进入物理学习状态;而那些在初中靠死记硬背取 得较好成绩的学生.进入高中后在物理学习中逐渐掉队。高中 物理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精心创设物理教学情境,激 发学生物理学习的热情.营造和谐温馨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动脑动手的能力等。只要 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配合,铺设初高中物理学习的台阶,师 生互动 学生一定会顺利步人高中物理的殿堂,进而顺利进行 高中阶段的学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