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

来源:化拓教育网
【专题研讨】论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存在的问题刘秋香(渭南师范学院

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摘要:文言文注释是中学语文教材注释的难点和重点。注释是否恰当准确直接影响文言文的教与学。然而,中学语文教材在文言文注释方面存在有待商榷的问题。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商榷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4-03学习文言文,不仅对加强国学教育、继承和弘扬传统

所以,文言文翻译时,不但要注意句意的通顺,还要看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阅读古书和古文句子的语法结构是否规范、正确。

写作的能力。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的注释,关系着文言文教三、注释详略不当学的方向和质量。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情况1.需要详解,却过于简单。有的注释过于简单,以致于并不乐观,原因在于教材编写出自多人之手,难免出现注释让师生费解。例如: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文,有“沛公左司问题,这给中学文言文教与学带来众多不便,严重影响教学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亡关中。”课文下的注释质量。当前,系统研究中学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的学者为数为“左司马,官名”。读高中时,我曾质疑过这“左司马”到底不多,本文摭拾数例,讨论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是一个怎样的官,到现在才明白,“左司马”并非一般无足一、注释术语使用不规范,致使语义注释和文意注释混淆轻重的官员,而是军中管理军务、执行军法、参与制定作战何为语义注释呢?语义注释是指表述或显示文言文词计划的重要成员。这样的一个核心人物居然当了内奸,难的概括义和句子的句面意义的注释,往往体现为古代汉语怪刘邦在回营之后,立刻诛杀了曹无伤。如果课文此处的和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与语义注释相对应的文意注释,注释能更详细些,那么学生对课文内容也会有更深入的理是指陈述词句在文章中的内在含义,反应了作者在客观语解,也更有利于主旨的体会。又如,必修2《兰亭集序》一文,义中所包含的主观经验内容。文意注释经常使用的注释用有“一觞一咏”一句。课文注解为“喝点酒,作点诗”,对“一”语有:①“意思是”、“这里是……的意思”;②“指”、“这里

没做解释。古代汉语字典中对“一”的解释,其中的一个义指”;③“比喻”“、言外之意是”。我们见到这些用语,一定会

项为:<连词>或者。②《孙子兵法·谋攻》:不知彼而知己,一认为该句的翻译是文意注释,而非语义注释。

胜一负。戴圣《礼记·杂记下》“: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可以但是课文中个别注释没有注意二者的差别。例如:人推出“一”确有“或”的用法。课文应该作注解,以免学生对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朝最简单字的错误理解。

济而夕设版焉”一句。课文下的注释对此句的解释为:指晋必修3《过秦论》一文,有“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一句。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很明显此课文下的注释为:“瓮牖绳枢,以破瓮做窗户,以草绳系门句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严格对译,属于语义注释,但板,形容家里穷。牖,窗户。枢,门扇开关的枢轴。“”瓮牖绳文章却用了文意注释“指”这一注释用语。

枢”这四个字都是名词,每个字在此处都应是活用的。因必修3中的《过秦论》一文,有“却匈奴七百余里”一句。此,注释应标明:“瓮、绳,用作状语。译为,把瓮,用草绳。课文下的注释为:却,击退。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对“却”的解

牖、枢,用作动词。译为,做窗户、系门轴。”

释为:退。①

击退比退的意义狭隘,击退仅仅是打败,而“退”必修5《陈情表》一文,有“生孩六月,慈父见背”一句。不仅含有打败的意思,还有以退为进的作战方略。“击退”课文下的注释为:见背,弃我而死去。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只是在教材中具体意思的表述,是特指,是文意注释。因此“见”的解释为:“见,指加在动词前表示对他人动作行为的

写为“这里指击退”更加准确。《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有“弃承受,译为:‘自己’‘、我’。”④

该文中的“见”可引申为“我”。甲曳兵而走”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走,跑,这里指逃跑。课文应注明“见”的引申义“我”,直接对“见背”进行解释,古汉语字典注解:走,跑,逃走,逃跑。②例如:“双兔傍地有点令人费解。

走。”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杜甫的《石壕吏》“:老翁逾墙2.没必要做注释的,却做了注解。有些简单注释在前走,老妇出门看。”这里的是“逃走,逃跑”的意思。可知,“逃面的文章中已经出现,后面没有必要再次出现,以免重复跑”是“走”的另一个义项,没必要用“这里指”这个特指的啰嗦。例如: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术语,因此最好去掉。

文,有“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之沛二、语法方面的讹误公军,到刘邦驻军地。之,到。“之”字在初一时就有注解,这中学语文教材中,语法方面的讹误也存在。例如:人教里就无需再注解了。选自《韩非子》中的《郑人买履》一文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有“又欲中,有“至之市”一句,在这里“之”课文注解为:之,到……肆其西封”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往西扩大边界。可见,此去。既然在初中课本中已经出现,并且作了解释,那么在高处的“西”翻译成了状语。“封”的是“疆界”,而“西”的位置中教材中就没必要再次注出,重复的出现不利于学生自主在“封”的前面,因此,“西”应译为定语“西边的”。朱东润先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作品选》对此处的注释为:必然要扩张四、注释欠准确

西面的国界③。此种翻译才是正确的。注释欠准确是文言文注释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在注释

-174-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研讨】同的意思,在本文的注释中,却合为一项,令人费解。可见,本文解释有误。

再如,必修3《寡人之于国也》一文,有“王好战,请以战喻”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请以战喻,让我用打仗来做比喻。将“喻”解释为“比喻”是错误的。《论语·里仁》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皇侃疏:“喻,晓也。”可见,先秦时时要考虑很多因素,结合客观实际、上下文、具体语境,尽

量使文言注释接近本义。例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三峡》一文,有“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课文将“曦”字解释为“阳光”,是不准确的。首先,从结构上看,“不见曦月”中的“曦”与“月”并列,“月”翻译为“月亮”,那么对应的“曦”就应该是“太阳”。古代汉语词典中有此说法:“曦,指

阳光。也代指太阳。”④

因此,此处的“曦”应翻译为“借指太代,“喻”表示“明白”、“开晓”之义。实际上,“喻”表示“比阳”。在此篇中还有一句“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喻”之义,开始于战国晚期以后。在孟子写此篇时,还未出影”一句。课文注释为: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现“比喻”义,以此说明本文中的“喻”应当是“明白”、“开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根据生活常识,我们可知道,晓”之义。

这种解释不符合客观实际。“白色的急流”是无法“倒映各五、对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的辨别有误种景物的影子”,而潭水较为平静时才现出其“碧绿”,也可所谓古今字,是历史上先后产生的、表示某种同一读以“倒映着”岸边的“各种景物的影子”。译文应该是“白色音和意义的形体不同的字。先产生的叫古字,后来造的叫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今字。古今是相对的概念,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子”。七年级下册《木兰诗》一文,有“可汗大点兵”一句。课为今。两者为古今字一般写为:“某”同“某”。所谓异体字,文注解:皇上要大征兵。“可汗”,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是两个或几个形体不同而读音、意义完全相同,在任何情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诸多的历史剧况下都可以相互代替的字。互为异体字关系的字一般写中,我们都可听到此称呼。课文译为“皇上”不合乎当时的为:“某同某”。所谓通假字,古代汉语书面语言中,某个字称呼,应保持“可汗”的称谓不变。九年级上册《岳阳楼记》本有专字,可古人书写时没有使用这个专字而是借用了一一文,有“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个与它音同或音近的字,这种现象叫通假。其中被代替的感极而悲者也”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忧谗畏讥,担心(人字是本字,用来代替本字的字是通假字,也称借字。两字之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把“讥”解释为“讥讽”显然是

间意义上没有任何联系。两字为通假字一般写为:某通某。不对的。古代汉语词典解释为:讥,指责。④

后面用“登斯楼在中学课本中,某些注释对三者的辨别有误。

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也”一1.把古今字错判为通假字。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论语》句对此种意项进行举例说明。因此课文中的“诽”并非“讥八则中,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课文注讽”之义,而是“批评、指责。”

释为:说,通“悦”,愉快,高兴。“说”和“悦”两个意义完全不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鸿门宴》一文,有“妇女无同,“说”有开导的意义,心中苦闷,被好友开导过后,心中所幸”句。课文注解为: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这欢乐,而“悦”有“高兴”之意。可见,“悦”和“说”有意义上的句话是范增劝项羽时所说,文中“妇女无所幸”说的是刘邦联系,是古今字,非通假字。《左传·僖公三十年》中,有“秦的态度,当时的刘邦显然不是“封建君主”。教材的错误在伯说,与郑人盟。”说,后来写作“悦”,高兴。因此,二者实为于将君王的宠幸和带有“尊崇”意义的“幸”字没有区别开。古今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1中的《鸿门宴》一文,有然而,这篇课文中还有一句“今事有急,故幸来告张良。”此“拒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处的“幸”教材中没有给出任何解释。此处的“幸”应当做敬内,通“纳”,接纳。《说文》“:内,入也,从口,自外而入也。”词讲,表现出对方使自己感到荣幸。因此,“幸”字的含义很由此可见,“内”的本义是纳入、进入。课文中“内诸侯”的意丰富,不可狭义理解。

思是把人才贤士招进家门,可以理解为收容之意;与“外”又如,必修1《鸿门宴》一文,有“奉卮酒为寿”一句。课相对又有“内部”的意义。后人为了区别“内”的接收、接纳文下的注释为:奉上一杯酒,祝(项伯)健康。我们不难发与它的其他含义,在“内”的基础上加了一个“系”部,使它现,在此处,“寿”是作“祝福”讲的,此说法是不正确的。因的表意功能更加明确。《说文·系部》中解释:“纳,内也。”所为“寿”字的本义是“长寿”。在古文献中,向尊者敬酒或赠以说,“内”是“纳”的本字,“内”和“纳”说为古今字更为准送礼物以祝其长寿即称为“寿”。古代汉语字典中“寿”有一

确。必修2中的《离骚》一文,有“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个意项是:敬酒并祝人长寿。②

本文中还有一句“若入前为弥章”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章通彰”。很明显,两者在此寿,寿毕,请以剑舞。”此处的“寿”字在文中没有做解释。其处被判为通假字。《说文解字》中“章”的意思解释为:章,乐实,此处的“寿”和奉卮酒为寿中的“寿”字含义相同,即,敬竟为一章。从音,从十。十,数之终也。可见“章”的本义为酒并祝人长寿。

乐曲演奏结束,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因此,“章”有“表彰”之又如,必修2《短歌行》一文,有“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义。《说文》中也有对“彰”的解释:“彰,文章也。从系、从章,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越陌度阡,穿过纵横交错的小路。章亦声。”从此可见“彰”字是“章”加一形符而构成的。二者枉用相存,屈驾来访。存,问候、怀念。把“存”解释为“问候、应为古今字的关系。必修2中的《赤壁赋》一文,有“浩浩乎怀念”是不准确的。“问候”和“怀念”是两种意思。从文意可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冯,通知,老友来看望,此时,应翻译为“问候”更为准确。若译为凭,乘。古代汉语词典中对“冯”的解释如下:“冯,凭的古

怀念”则说明作者同好友还未见面,这与史实不符。再者,字。凭借,依恃。”②

可知,二者为古今字关系。

古代汉语字典中,是这样解释“存”的,一种意思是,看望、2.通假字误判为异体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4问候。②如《史记·魏公子列传》“: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窦娥冤》一文,有“这都是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子亲数存之。”另一种意思是,思念,如《诗经·郑风·出其东一句。课文下的注视为:每,元代时的口语,用在人称代词门》“: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两种不

后面,表示复数,相当于现在的“们”。在这把两者误认为了

-175-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专题研讨】浅谈中国哲学“德字诀”在高校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丁国凯(如皋高等师范学校

艺术体育系,江苏

如皋

226500)

摘要: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特别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道德教育意义的“二十四孝”“、女史励图”“、历代帝王图”都具有现实教育意义,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安定和谐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教育尤为重视,建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并把道德教育视为一个由家庭、学校、社会和宗教构成的完整体系。文章通过对中国哲学“以德为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运用,论述了提高高校班主任工作的几个要点。关键词:中国哲学;“德字诀”;高校班主任工作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76-02在《礼记·学记》上讲到的“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观

为学生是给你找麻烦;只因拥有对学生那份关爱,才不会

点,充分反映出儒家把教育作为统治、管理国家的最重要认为班主任工作繁杂苦累,反而觉得有意思、有意义;只因的、先导性的东西。因此,要管理好国家必须要重视教育拥有对学生的那份真执的爱,你才会想方设法创造性地开和发展教育。

展工作,为学生的今天负责,为学生的今后谋化未来。班主“长善救失”作为教育的目的,说的是纠正人的过失,任如果学会尊重、赏识自己的学生,便能走进学生的心灵,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断增长。在高校中把教育办好了,了在班集体这一方沃土上,培养出绚丽的花朵,这样的班集解学生的需要,师生关系协调了,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学生体才会充满气息与活力。

真正长久的学习生活。而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德字诀”观二、“其身正,不令则行。”班主任要做到言行一致,身念秉持了儒家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的文艺教重于言教

作品,不论音乐、歌舞、戏剧、诗词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人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遵循着儒家的这一思想。

成,取决于自身成长过程的环境。作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高校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着深远的影响,高校的教师,应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来教育和感染学生。教育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人都无法替代的。中国哲学提及的“以德为先”的理念,是表。”教师不仅是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人格学习的榜班主任在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内容,也是做好班主样。因此,教师要严于律己,处处作学生的表率。如果老师任工作的重要保证。接下来我们就结合中国哲学“以德为言行不一,在道德行为上不能以身作则,就会给学生留下先”的教育理念,谈谈“德字诀”在高校学生教育工作中的虚伪做作、言行脱节的不良印象,影响学生的行为。所以教体现和运用。

师处处以身作则,在思想、言论、行为习惯、个性品质等方一、营造和谐班级氛围,在高校班级管理工作中渗透面注意为学生作表率是极为重要的。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爱”让班级充满气息和活力

的,班主任首先要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班主任自己首先孔子曰:“仁”从“爱人”为核心,“仁者爱人”,这是孔子不做。通过树榜样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达到陶冶学生思想思想也是儒家学说的最高道德概念,是儒学所主张的爱品格的目的。教师只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为人师表,才的方式。要想将班主任工作当作是一份事业,首先需要充会使学生如沐春风般地受到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灵得到满对学生的爱。班主任的爱既要有像伙伴般的友爱,又要净化。

有慈母般的仁爱,更要有严父般的关爱。爱,是班主任工三、以德服人,坦诚相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作中的最关键、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只因拥有对学生高校学生的人际关系广泛与深刻,角色呈多元化。来那份疼爱,你才会平静地面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不会认

自不同地域、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济状况,带着各自的生异体字。实际上,其二者应为通假字关系。“每”,《说文解扬中国传统文化。

字》注曰:草盛上出也。其本义为果实。“每”本身不具有作注释:为语助“们”的功能。二者在意义上没有联系,但古代二者①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第4版).商务印书馆,2010,320.读音相似,二者互为通假字。

②古代汉语字典[M].商务印书馆,2009:1093,945,729,124.3.异体字误判为通假字。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5③朱东润,中国历代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86-87.《逍遥游》一文,有“北冥有鱼”一句。课文下的注释为:冥,④古代汉语词典[M].商务印书馆,1998:通溟,海。在这里把二者判为通假字是不合理的。《说文解749-750,1673,688,1166.字》“:溟,小雨溟溟也。从水,冥声。”引申为:“模糊”。《说参考文献:文》“:冥,幽也。从日、从六。”可见,二者本义都是昏暗。两[1][汉]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者应为异体字关系。

[2]高中《语文》(必修1至5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在对待文言文注释问题上,我们要以严谨的态度去进[3]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行教与学,实事求是,不可不懂装懂,误人子弟。同时,希望编撰中学语文教材的部门、专家在文言文注释方面,精益基金项目:渭南师范学院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中学求精,广泛吸取广大中学语文教师研究的新成果,共同发

语文教材文言文注释研究”(项目编号11XK005)

指导教师:曹强。

-176-

.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