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修辞学简纲》
有人认为修辞“反复”是自觉的言语行为,语病“重复”是不自觉的言语行为,这样区分对不对?为什么?
请以民间俗语“郎才女貌天作合”为例,说明修辞接受的社会化认同受历史性社会文化积淀的影响。
为什么说修辞活动不是表达者的独角戏。
联系“家训”、“家规”等词语,分析“家”在中国人价值信仰中的修辞原型意义。
《教育学》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是教育制度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老师所教授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学科。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即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从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信息,采用各种定性、定量的方法,对课程的计划、实施、结果等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途径的一种活动。
德育目标:1.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新技术掀起了社会生产的改革浪潮,给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都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各国都在进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其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克服双轨制的弊端);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5、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生产力水平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对教育提出与一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要求。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
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4)教育相对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缺点: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和不足
优点: 1)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缺点: 1)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2)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②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③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④人的身心发展还具有个别差异性 简述学生应享有哪些权利:学生享有以下权利: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助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5.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学生除了享有教育法规定的上述权利外,还享有规定的公民其他权利,主要有政治权、人身权、劳动权、休息权等等。作为公民,学生充分享有这些权利。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谈谈中小学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以下六个素养: ①教师应具有高尚的思想政治品德,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具有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和理想,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方针;具有政治理论修养和科学的教育思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②教师应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关和质量关。教师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质量,又要提高学生能力;既要发展学生个性,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全心全意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人才。③教师应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宽厚的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能深入理解和熟练运用教育科学理论,不断研究问题,发现新问题,深入钻研教材,掌握跨学科联系的本领,探索新规律,使教育改革结出丰硕的成果。 ④教师应具有吸收新的科学信息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还要有创新的能力。 ⑤教师应成为在课堂教学中即有创造性、灵活性,善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教学的“创造型”教师,又要即会教又会科研,又懂生产的“全能型”教师,同时也是学者、教学者、交往者和决策者的“完整型”教师。 ⑥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素质 。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论共和国文学的历史源流
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伴随着这一重大的社会政治变革, 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也由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种高度一元化,高度意识形态化的共和国文学范式逐步得到确立。 而二十年代初期以来文动的长期蓄势,延安文艺运动实践的示范, 以及五十年代初期至上而下发动的三 次文艺批判运动加速推动了中国文学这一历史性进程。
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党诞生的同时,作为这一运动在文化领域的直接反映,中国的无产阶级文学意识也开始在具有初步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和早期党人中产生。
中国党成立后也很重视文学宣传工作。 早期党人在论述文艺是生活的反映、文艺的上层建筑性质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要探讨文艺与的关系。 除了文学的社会政治功用、文学所应表现的内容外,初期党人的探讨也涉及了文学对作家思想立场的要求。
左联的成立极大地推动了左翼文艺运动的发展,左联成为中国党领导下的作家的统一组织。《讲话》为延安文艺工作规定了基本的发展方向。
抗战胜利之后,由于对统治的彻底失望,加上的《讲话》在国统区的传播和左翼文学力量的努力,整个文艺界表现了普遍性的理解、靠拢左翼文学路线的趋向。 《对于当前文艺运动的意见》中,把当时中国的作家分为三类,即,左翼作家、中间阶层作家和右翼作家。
1949年7月2日到19日,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以后通称第一次文代会)在北平召开。这次文代会成立的全国性的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就是国家和执政党组织领导作家、艺术家的机构。文联下属还有各协会 , 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华全国文学工作者协会(1953年9月,改名中国作家协会)。 作为全国文联和中国作协对文学界进行思想领导的重要刊物《文艺报》和《人民文学》,也在文代会后陆续创刊。
以具体作品为例,谈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特征
巴金《大镜子》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