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对照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江预防医学2013年第2 鲞筮 ng ! 』旦 : Q : 箜 :Z ・33・ ・讲座・ 病例对照研究 陈冰冰,陈坤 中图分类号:R1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931(2013)07-0033—04 病例对照研究是比较人群中患某病的病例与未 患该病或正常人的对照者暴露于可能危险因素的比 例的差异,即计算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暴露优势比, 用以估计患病优势比,从而来分析和推测哪些因素 与疾病存在着联系的一种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由于 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往往是通过研究对象的 回顾而获取的,故又称之为回顾性研究。 病例对照研究的一般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 a (未找到的,或是尚未进行调查的)才是致病因 素,对病例对照研究的结果解释时要谨慎,因为病 例对照研究是一种“从果到因”的研究。 1 病例对照研究的特点 1.1 研究开始时病例已经发生病例对照研究是 根据研究人群中在研究开始时是否有病,而分为病 例组和对照组,通常在一个普通人群中,病例组的 人数相对很少,而对照组人数非常巨大。故实际工 作中引入了抽样调查的方法,病例可以是研究人群 b 中的全部病例,也可以是其中的一个随机样本,对 照组则通常根据病人的特征从同一人群中随机选择 一个样本,因此,病例在这种情况下又称为指示病 例。由于病例对照研究的这一特点,即研究者先获 C 得观察的“结果”,然后再去弄清楚引起这种“结 d 果”的“原因”。故而是一种“从果到因”的研究 方法,但从时间序列上来看其与前瞻性研究一样, 图1 病倒对照研究的一般结构模式 直观地,在病例对照研究中,我们关心的是 依然是纵向的研究。 1.2 暴露资料由回顾调查获得虽然一个病例对 照研究的纵向时间跨度可以很大,如数十年,但由 于暴露资料可通过直接调查病人和对照,让他们回 a+D一 C十Q l与 这两个病例组和对照组的暴露比例。一 般地说,如果 远大于—÷ ,则说明该因素可能 a 1-U 十U 忆过去的暴露情况来获得,因此使得整个研究所需 的人、财、物和时间大为节省,故研究效率颇高。 1.3 一次病例对照研究可以研究许多因素病例 是该疾病的危险因素;如果 远小于—÷了,则可 对照研究的调查表上可以设置众多的项目(因 以认为该因素可能是一保护因素。但是注意,一次 病例对照研究可以调查许多的危险因素,因此当仅 素),所以这种研究方法适合于筛选疾病的危险因 素。 1.4 病例对照研究的本质是一种前瞻性研究这 知道某一暴露因素的 显著大于—÷了,并不意味 是病例对照研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其对正确理解 着寻找的病因就是这个因素,也许另有其他因素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和卫生统 计系,浙江杭州310058 和设计病例对照研究大有裨益。病例对照研究开始 时,研究者一般不知道暴露因素的分布情况,但如 果将将要进行的研究设想成是在某一个固定人群中 进行,即研究开始后,研究者不断地收集由这一固 ・34・ 浙江预防医学2013年第25卷第7期Zheiiang Preventive Medicine,Ju1.2013,Vol 25,No.7 定人群所产生的病例,并同时收集这些病例的暴露 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即可获得该队列人群的全部 病例。然后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该人群中抽取 代表性的样本(即对照组),再从对照中获取有关 于人群暴露于某因素的资料。此时,可用样本的统 计量去估计这一固定人群的情况,从而可分别计算 暴露与非暴露这两类人群中该研究疾病的发病率。 然而,由于对照组在主要暴露因素和混杂因素方 面,代表了产生病例的人群,因此,更简便的方法 是:将病例和对照的暴露情况进行比较,以此获得 暴露优势比,并估计该人群暴露于危险因素与未暴 露于这一因素的患病优势比,即暴露于该危险因素 后,发生疾病的危险性增加了多少倍。由此可见, 病例对照研究不仅可以看作是前瞻I生研究,而且是 更具研究效力的前瞻性研究。 2 病例对照研究的设计要点 2.1 病例选择 2.1.1 病例的选择原则和来源选择病例的原则 是进入病例组的病例足以代表总体(即产生这组 病人的人群)中该病的全部病例。病例的来源基 本上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医院,可以是一个医 院的住院病例或门诊已确诊的病例,也可以是几个 医院甚至是全部医院中已确诊的病例;另一类是来 自一般人群,可以从现况调查中获得,也可以通过 疾病发病或死亡登记报告资料中获得。从医院中选 择病例作为研究对象时应慎重,可能有选择偏倚的 介入。一般提倡在一般人群中选择病例组成病例 组。 2.1.2 病例的定义不是任何类型的病人,或同 一类型的任何病例都可以进入病例组的。组成病例 组的病例必须有明确的定义。病例的定义涉及到两 个方面,即疾病的概念定义和疾病的执行定义。 疾病的概念定义:由疾病诊断的条件和标准组 成。明确疾病的概念定义主要是为了:(1)防止 疾病的错误分类,从而保证研究病例的均质性; (2)防止非病例由于误诊而进入病例组,从而导 致研究的病例组被稀释,研究效力降低。 疾病的执行定义:其是为了解答研究疾病的病 人中哪些人可以成为合适的病例。例如,研究杭州 城区的结直肠癌危险因素,则应将郊区的结直肠癌 病例排斥在研究病例组之外。再如绝经期前和绝经 期后的乳腺癌在病因学上很不一样,研究时应该予 以分开。再举例,当设计要求采用新发病例作为研 究对象时,则在研究开始时就已患病的现患病例就 不可以加人到病例组里来。 2.1.3 病例的类型病例对照研究通常有如下3 种类型的病例可供选择。这3种类型的病例各有短 长。 (1)新发病例:是指研究期间新诊断的病 例。由于从发生到诊断而进入研究的时间甚短,因 此具有下述优点:①是研究期间内的全部合格病 例,不受存活因素的影响;②由疾病引起的变化, 如体内代谢物、生活方式的改变,不致于误为研究 的病因;③更符合纵向(队列)研究的要求和特 点;④由于疾病刚刚发生,回忆暴露史比较容易且 可靠;⑤重要的混杂因素也比较容易获得,等等。 但是,采用新发病例的最大缺点是所需时间较长, 费用也较高。 (2)现患病例:是指人群中业已存在的某病 病人。在一个人群中,现患病例的多少受到影响疾 病频率的因素(发病率)和影响疾病病程的因素的 影响。因此,使用现患病人往往很难将影响发病率 的因素和影响病程(存活)的因素区分开来。这是 采用现患病人必须注意的最重要的问题。因此,如 果疾病的病程与暴露没有关系,即是说现存的病人 与已死亡的病人在病因学上没有差别,则从性质上 来说,现患病例与新发病例没有差别。当然,现患 病例对暴露史回忆的可靠程度要比新发病例差;且 也有可能将疾病的后果误为疾病的病因。然而获取 足够的现患病例所花时间较短,费用也较低。 (3)死亡病例:是指研究中收集暴露史之前 已死亡的病例。一般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或者作 为一种快速的探讨性研究(相似于预实验),或者 有关的暴露因素有很详细的历史资料(如病案记 录等),才采用死亡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另一种采 用死亡病例的情况是:当研究人群中的现患病例不 足或者已死亡者在暴露分布上与其有严重的差别而 使用死亡病例,此时往往通过调查死亡者家属或查 阅历史资料来获得其有关的暴露资料。在这种情况 下,应首先对从病例那里获得的资料与从家属或其 他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一致性评估,只有这两种不 同途径获得的同一内容的资料一致或有高度的相关 性时,使用死亡病例才不致于损害研究结果的真实 2013年第25卷第7期Zheiiang Preventive Medicine,Ju1.2013,Vol 25,No.7 ・35・ 性。 友等,根据需要都可以选择作为对照。有时候可 选择不同来源的多个对照,以增加研究的可靠 性。 2.2对照的选择 2.2.1 选择对照的目的和原则 目的:在病例对照研究中,对照的目的是用来 估计在产生病例的人群中暴露的分布情况,也即是 2.3 暴露的测量病例对照研究关心的是疾病的 危险因素,也即着重于比较组间对各种危险因素的 说对照要代表人群中主要的暴露因素、混杂因素等 等的分布。 原则:选择对照应符合以下原则:(1)代表 暴露及其水平的差异。暴露可以是外源性的,也可 以是内源性的。在测量暴露与疾病的联系时,暴露 的执行定义将影响对暴露与疾病之间联系的评价。 性:是指选择的对照要能代表总体人群或全部非患 病的人群;或者至少是能代表产生病例的人群。具 体地说,选择的对照应当在主要的暴露因素水平和 混杂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布上与产生病例的人群是 可比的。(2)可比性:是指除主要研究因素(暴 露因素)以外,有关因素在病例组与对照组间的 分布应一致,如年龄、性别等。然而,如果在资料 分析阶段能对混杂因素进行控制的话,也可以让这 些因素在比较组间存在差异,而不会影响研究的真 实性。(3)暴露不能作为选择对照的依据:意思 是说选择对照时不能根据其对研究因素有无暴露来 选择是否可以作为对照。 2.2.2 对照的来源先要弄明白对照理论上的 来源。前面谈过病例对照研究是一个固定队列中 的全部(或其中一样本)病例与非患者(正常 人)的一个代表性样本之间的比较研究。问题是 这个固定队列即人群是怎样定义的,这很重要。 定义(1)这个固定人群是指一个普通(一般、 自然)人群,如某地区的全体居民,这种情况 下,病例组是这个自然人群中的全部病例或其中 一个代表性样本,而该自然人群的一个随机样本 将是很好的对照,此即所谓的人群对照。这种研 究方式,也称之谓人群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 定义(2)这个固定人群不是一个自然人群,例 如医院的住院病人作为病例组时,则产生这组病 例的人群,可能不一定在地域范围等方面是相同 的自然人群,也就是说,产生病例的人群是根据 病例的定义来确定的。显然,在这种情况下,选 择医院的其他病人就比较合适,即更能代表产生 病例的人群。这种对照方式称为医院对照,这种 研究设计方式,则称之谓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 研究。总之,首先应弄清楚什么是产生病例的人 群,然后再决定采用什么样的对照来源。对照的 来源很广泛,亲属、邻居、兄弟姐妹、配偶和朋 例如定义是否饮酒时,某研究者将其定义为每日至 少饮酒一次并持续6个月以上为则饮酒;而另一研 究者则定义为每周饮酒一次以上并持续6个月者为 饮酒;则他们的研究结果肯定很不一样。因此,对 每一种暴露因素必须有严格的定义。 2.4 病例对照研究的样本含量估计 病例对照研 究的样本量大小应根据所要进行的是成组设计,还 是1:1或1:R配比设计的情况,查阅相应的样 本含量估计公式来计算、估计病例和对照分别需要 多少人。 2.5 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 2.5.1 选择偏倚是由于研究对象与非研究对象 间的特征有系统区别而产生的系统误差。 入院率偏倚: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更 易发生这类偏倚。医院收治病人有不同的选择,病 人到哪个医院就诊,或去不去医院就诊亦有:选择, 不同病种也有不同的人院条件,这使纳入研究的病 例和对照的情况不能推论到一般人群;而且,如果 病例组人员与对照组人员的人院率有差别,则可使 病例组与对照组缺乏可比性。这种由于入院选择而 导致的偏倚,称为人院率偏倚或Berkson偏倚。 现患病例一新发病例偏倚:如果选择现患病例 作为病例组,在得到的信息中,很多可能只与存活 有关,而未必与发病有关,从而高估了某些暴露因 素的病因学作用;同时,现患病例在患病过程中可 能有生活习惯的改变,在调查暴露史时可能存在夸 大或缩小的现象,导致研究因素与疾病的关联误 差,这种偏倚称为现患病例一新发病例偏倚,又称 为Neyman偏倚。 检出征候偏倚:病人因某些与致病无关的症状 就医,从而提高了早期的检出率,致使过高地估计 了暴露程度而产生系统误差,称为检出征候偏倚, 又称为暴露偏倚。 时间效应偏倚:由于肿瘤、冠心病等慢性疾病 ・36・ 浙江预防医学2013年第25卷第7期Zheiiang Preventive Medicine,Ju1.2013.Vol 25.No.7 从暴露于危险因素到发生病变需要经历漫长的过 程。因此,在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时,那些暴露后即 将发生病变的人或是已发生病变而未检出的人,都 有可能被选人对照组,由此产生的误差称为时间效 应偏倚。 2.5.2 信息偏倚主要是由于对疾病的诊断不明 确或不统一,导致分组错误;由于对暴露因素的定 义不明确,或在各个比较组间的标准不一致而导致 了暴露的错误分类和分级等原因引起的。在人群为 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则以回忆偏倚(由于研 究对象对暴露史的回忆错误而引起)最为常见或 不易排除。 2.5.3 混杂偏倚混杂因素必然存在,但混杂偏 倚只要充分认识,注意资料分析方法,当可避免。 对于偏倚的控制,关键是高度重视,预防为 主。例如合理设计,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尽可能采用 随机化抽样,注意收集暴露资料时盲法的应用;调 查变量最好有客观指标;在整理资料时,要检验病 例组与对照组间的均衡性等等。 对混杂偏倚的控制,在设计时可采用配比设计 的方法使得潜在的混杂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分 布一致;在资料分析阶段,可用分层分析方法、标 准化处理或应用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来消除混杂因 素的影响。 3 病例对照研究的资料分析 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就是比较病 例和对照中暴露的比例,计算暴露优势比,用以估 计患病优势比(OR),在发病率较低的情况下,可 估计RR。如果知道人群中暴露的比例,则亦可计 算AR%和PAR%等指标。如果没有采用配比设 计,则必须采用分层分析或多元分析的方法来控制 可能的混杂因素。如果要考虑的分层很多,分层可 能会降低研究的效力。如果是配比的病例对照研 究,则应采用相应的资料分析方法。病例对照研究 的具体资料分析方法请参阅有关书籍。 4 病例对照研究的质量控制 如前所述,由于病例对照研究设计上的特点, 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时需要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工作 程序,这样才能确保研究的真实性,图2所示是一 次质量较高的结直肠癌病例对照研究的工作流程及 质量控制,供参考与借鉴。 人群,经病 预试 定 人群,随机 培训、考核 (备有调查员手册 回粤 现场录音质控 调查后调查员自检圄【 集中曩 J 质量控制员根据录音校检 r调查表、 输入员1执行 输入员2执行 、——, — l文件J…………~…~… f修 据1用比较程序比较两个数据文件 — — f计算机检1范围校检程序 L校数据 —] 一 逻辑性检校程序 …。 ~ ……蝇 团 图2 工作流程和质量控制 5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缺点 5.1 病例对照研究的优点 5.1.1 适合于病因复杂,发病率低,潜伏期长的 疾病,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 5.1.2 与队列研究相比,相对省时、省力、省 钱,易于进行。 5.1.3 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可同时对多个因 素与某疾病的关联进行探讨。 5.1.4 不局限于病因的探讨,可广泛应用于其他 方面。如对治疗效果及副作用做出初步评价等。 5.2 病例对照研究的缺点 5.2.1 不适用于研究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 5.2.2 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资 料采集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 5.2.3 因果关系的论证能力不如队列研究。 5.2.4 不能获得暴露与非暴露人群的发病率。 (收稿日期:2013—03一l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