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域文化看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文档资料
汉族作为中华大地上的主体民族有着自己悠久的历史和演 变的过程,因地域和历史迁徙的原因使民间舞蹈文化呈现出丰富 多彩的风貌。 秧歌是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民间舞蹈形式, 它 源自田间劳动, 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时间的化装表演。 在南宋的 时候,就已经有了关于与秧歌相类的民间舞蹈“村田乐”的记 载,清代还有人说明了现存秧歌与宋代“村田乐”。 秧歌有不踩 跷表演的“地秧歌”和踩跷表演的“高跷秧歌。 近代所称的秧歌 大多指“地秧歌”。作为北方地区极为普遍的汉族民间歌舞形 式,秧歌通常是老百姓欢度传统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的重要内 容,南方地区的汉族民间歌舞形式也非常丰富, 但大都不同于秧 歌,一般在各地小戏、民间舞蹈的基础上有自己独特的形式,比 如安徽的花鼓灯、 云南花灯等, 在这我主要介绍我们家乡的东北 秧歌。
一、地域文化 历史上汉族人进入东北地区曾有两次高潮: 一次是在辽金时 期,另一次是在清代。随着移民,他们也将自己的舞蹈带到了这 片土地上,秧歌是最主要的汉族民间舞蹈。史书记载,早在康熙 年间,东北就已经有了“上元日” (正月十五 ) 办秧歌的习俗。 表 演的男子扮成参军、妇女等角色,边舞边歌、通宵达旦。到了清 末民国年间,扭大秧歌已经是遍布东北各地的春节娱乐活动。
“办秧歌”的发起组织者,或是商家富户,或是行政机构,或是 民间组织,负责如集本地擅长于此道者,并置办服装道具、聘请 鼓乐班子、组织排练、筹划演出安排等,具体事项通常是由一位 演技好、威望高、办
事能力强的“秧歌头”负责张罗。正月初一 家家户户都忙着拜年, 一般从初二开始“跑秧歌”。 演出形式以 拜年贺喜为主。 在城镇, 秧歌队要到当地官署和商家铺户以拜年 名义演出, 在农村则是坐着大车到附近的村屯, 在村公所或富家 大户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门拜年之意。这种演出,受拜者要预备 烟茶款待,并在秧歌队临走时给“秧歌头”赏钱, 有的还要管饭。 所以秧歌队拜年事先已选好对象,起码是要给得起赏钱的才能 去,否则人吃马喂各种费用就难以开销了,当然,演出时当地男 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热闹。过去农村过年,一是图“喜兴”,二是 讲面子。假如哪个村设来秧歌队拜年, 村里的人都会觉得不开心。 因此,如果本村不办秧歌,各家按贫富摊钱,派人去外村“接秧 歌”,以为村里增添过年的喜庆气氛。
东北秧歌主要流行于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系从中原一 带传播而来, 在发展中吸收了当地满、 汉两族人民的文化艺术成 就。东北地区的民间舞蹈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 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东北秧歌有高跷秧歌、二人转和地秧歌三种形式,并有花场、小 场、唱喜歌、对歌等表演程序。东北秧歌以演唱秧歌小曲为主, 一般为男女2〜5人,1人领唱,众人相和。演唱的小调有五十 余种,如《闹五更》《绣花灯》等。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 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盎然的姿态和灵 动活的表演风格, 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带简单情节的小段有 《王婆骂鸡》《锯大缸》《瞎子观灯》等。流行在吉林的秧歌是 舞蹈、歌唱、戏剧三者综合,以舞蹈为主的民间艺术。关于吉林 地秧歌的
渊源,众说不一。据多数秧歌艺人讲,传说忽必烈称帝 建立大元帝国之后, 把百姓聚会每五十户编成一队, 派一个元兵 看管。在春节、元宵节期间,元兵怕百姓聚众谋反,就把各户男 子集合起来, 由他领队唱唱跳跳。 后来这一活动作为一种表演形 式流传下来, 演变成秧歌。 这一说法的依据是吉林传统地秧歌中 有“老鞑儿” (指元兵 ) 这个人物,并且是秧歌队的领头和指挥。 当然,这也只是一种传说,不见文献记载。从吉林文化史和地秧 歌的内容、形式、扭法、扮相等多方面分析考察,它是从关内传 入的, 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演变成具有地方风格和特点的民 间艺术形式。 吉林的秧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乡土味, 有淳朴自 然的生活原型美,它具有火爆欢快,豪放矫健,质朴憨厚、幽默 诙谐等艺术风格和特色,其中尤以踩高跷、耍龙灯、跑早船和逗 狮子最为著名。
二、民俗风情
东北秧歌有悠久的历史, 是北方劳动人民长期创造积累的艺 术财富, 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 又和古代祭祀农神祈求 丰收,祈福禳灾时所唱的颂歌、禳歌有关,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
吸收农歌、菱歌、民间武术、杂技以及戏曲的技艺与形式,从而 由一般的演唱秧歌发展到今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种民间歌舞。 是一种具有自娱自乐群体性的表演形式
东北大秧歌是关东民间文化的一大瑰宝, 其中蕴含着关东人 民的审美心态和艺术情趣。 民间称秧歌叫“扭得浪”, 即不但舞 姿要优美,而且腰胯摆得幅度要大,节奏感要强,表情要有感染 力,总之是不
能平淡而要夸张,才符合关东豪爽热情的民风。此 外,秧歌的“走阵”
(行进表演队形 ) 也要活泼新鲜。 除通常的圆 场外,还可以走出“二
龙吐须”、“太极八卦”等许多花样,时 快时慢,边走边变, 加上演员服装的鲜艳色彩, 看得人眼花缭乱。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跷, 俗称“踩高脚子”。 跷棍长二至 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阵形,以扭得快、扭得欢为好。秧 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红挂绿的大姑娘、小媳妇儿、也有抽长 烟袋的丑婆子、戴纱帽翅的县官、呆头呆脑的“傻柱子”,以及 “跄驴”、“早船”等加带其他道具的表演,个个朴实憨厚、滑 稽可爱。另一类角色则是民间熟知的小说戏曲人物, 如《西游记》 中的四师徒、过海的八仙以及年画上常见的公子、丫环等等。旧 时扭秧歌都是男性, 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装, 演起来更加大 胆泼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过瘾的是遇上“打对台”, 即一个场子来了两支秧 歌队。因为过年时的秧歌大都给赏钱,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规矩, 一个演出场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队。 如果两伙秧歌队同时到, 或是 后到的秧歌队不愿退让,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 引观从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动退出。每逢这时,两支秧歌队都 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卖力,叫着劲儿地扭,观众们则渔翁得 利,大饱眼福。在这种比赛中,吹唢呐的乐手 (俗称喇叭匠 ) 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由于秧歌是随着唢呐声和锣鼓点儿走, 从一定 意义上说,只有吹不出来的,没有扭不出来的,因此唢呐相当于 秧歌队的灵魂。优秀的喇叭匠,不仅会的曲调多,演奏技巧高, 而且还练就许多绝活, 技艺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时,
两个鼻孔里 各插一只燃着的香烟,头顶和两臂各放一只盛水的碗,走着吹、 转着吹、 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断、香烟不灭、水碗不洒。这 类绝活平时用不着,遇到想多讨赏钱或打对台的时候才亮出来, 出奇制胜。所以,办秧歌的都尽量请当地名气大的喇叭匠。有的 时候正在演出,来了另一秋秧歌,离老远一听喇叭吹得好,或者 打听到喇叭匠是闻名的高手,便会甘拜下风自动“蔫退”。
过年开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两天达到高潮。 这时走村 串屯的拜年已经结束,街上的商家店铺也开始了新一年的营业。 元宵佳节之曰,秧歌队纷纷集中到当地最繁华热闹的市镇街道, 进行游行式的演出。有的还特意办出与赏花灯气氛融为一体的 “灯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热闹非凡。酷爱秧歌 的演员们也都在满街观众的喝彩声中尽展才华,过足了秧歌瘾。 因为闹过这两天之后,他们就要卸去彩装,回到田地和作坊里, 成为普普通通的劳动者了。
如黑龙江鹤岗市歌舞团推出的舞蹈 《扭不够》 是以秧歌为素 材,表现当代农民喜获丰收之情的佳作。 《扭不够》如何感染观 众?是因为这一舞蹈自娱性极强,舞蹈演员在台上就像“真的农 民”那样, 在改革开放科技致富的大道上, 山乡具变“真”获得 了特大的丰收。 演员们动了“真情”尽情地抒发内心的喜悦, 他 们在表演中流淌着长期生活积累的体验和感受。 在舞蹈的语言的 选择、运用上, 编导在传统秧歌动作的基础上创新出“左右挑一 扭”这一风趣的主题动作,表现了东北人朴实、憨厚、诙谐的” 土味。
如由王举编导,王晓燕主演的大型舞剧《关东女人》讲述了 一个闯
关东的女人传奇的一生, 展示了命运在轮回中守望, 生命 在抗争中坚强的伟大精神。 舞剧通过画卷般的舞蹈和场景, 将一 位栩栩如生的“关东女性”形象展现在舞台上。 女主人公在舞剧 中经历婚恋、丧夫,娶儿媳、战争、送子参军等一系列悲喜人生 遭遇后,最终由一位情窦初开的花季少女磨练成为一名热爱生 活、性格刚毅的“关东女人”。剧中关东女人的形象,随着剧情 的深入不断变化,但从头到尾,都显现出关东女人的性格特点, 并渗透着黑土地的民俗风情。
毫无疑问,东北秧歌是关东人的一种自娱自乐群体性而又喜 闻乐见的表演形式。 它的产生虽有数百年的历史, 但仍需要推陈 出新。街头的大秧歌不再是老年人的专利, 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现在各地的秧歌表演发生了很多的变化, 舞蹈编导们将大秧歌的 舞姿改编得更具有现代感, 富有大都市的文化气息, 使街头大秧 歌既有娱乐、健身的特点,更具有观赏性。如把时装和富有个性 的发型与扭秧歌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那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也是个性化魅力的展现。
三、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是东北人心灵的表达, 是生命情感自由宣泄的一种 方式, 在舞蹈的同时它讲述着东北人自己的故事, 每当人们看完 东北秧歌都会有一种逗趣、热烈、放松豪放的感觉。
今天的东北秧歌形式诙谐, 风格独特, 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 纯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 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 刚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的淋漓尽致。 稳中 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 特点。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 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 哏、俏、幽、稳、美的韵
律,都是东北秧歌的风格特征。
(一) 东北秧歌的体态特征:始终保持前倾,出脚时,踢抬有 力,
收回时,落地快而扎实,使膝部规律性的顿性和手绢花翻转 时的爽利结合起来, 形成了东北秧歌特殊的体态律动, 即人们称 之的“眼劲”,这种“眼劲”与本地人民刚强不屈的性格相吻 合。如王晓燕跳的《大姑娘美》通过她的那双会说话的眼睛,一 颦一笑,嗔怪娇状,再加上爽朗的舞蹈动作,将一个泼辣、任性 又对爱情充满执着的东北姑娘的哏、俏,幽、稳、美的风格表现 的淋漓尽致。
(二) 东北秧歌动律的基本特征: 高跷,不仅是形成舞蹈体态 特征
的原因, 同时也是形成秧歌律动的根本原因。 秧歌的基本动 律表现在“走相”、 “稳相”、 “鼓相”及手绢花等主要动作元 素中。
(1) “走相”里的走场步,是一种流动步伐,该步伐不同于 中国古
典舞的圆场步,特点在于其动作膝步松弛、脚腕略勾、后 踢、落地同时膝部略加控制, 形成带有“衬劲儿”的一步一顿的 动感特点:步伐可以收得很小,也可以放得很大,甚至跑起来, 舞蹈表演中在这种步态中变换各种路线, 两者的结合, 体现出一 种洒脱、流动的美感。“走相”里还有矮子步、前踢步等,表现 的则是风趣、幽默、滑稽、诙谐的情调,给人以哏、俏等美的慰 藉。
(2) “稳相”在秧歌中称为静态性动作,这类动作稳而俏, 有着把
外在动作瞬间转化为内在节奏的动感, 给人以既稳重又俏 浪的美感。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单扶肘、胸前立掌、双扣手等。
(3) “鼓相”是表达人物思想的重要手段,不同性格人物运 用不同
的叫鼓。鼓相动作多由叫鼓、连鼓、翻身、鼓相组成,是 一个综合体。叫鼓有“一鼓”、 “二鼓”、“五鼓”、“十二鼓”, 其中“五鼓”最具动作的典型性。
(4) “手绢花“动作有挽花、片花、胸花、缠花、跷花、抖 花、甩
花、 分合花等几十种, 还有上旋花、 顶花、立花、立旋花、 甩旋花、回旋花等高难度舞蹈手绢花技巧。
如荣获首届中国舞蹈 《荷花奖》 特别奖的群舞 《绢花》 ,红、 黄、蓝、绿色的手绢花,如真如幻,似花似蝶,若火若云,在舞 者全身上下、左右前后、 头顶、 肩侧、肘旁、膝下、怀中、腰际、 背脊、面庞到处闪耀开放,使整个舞台呈现出翻飞流逸的景象。 尤其是那舞者向外抛出一丈多远后如魔术般又回到演员手里的 回旋花, 更是妙不可言。 如在吉林省第一届艺术节吉林市女中的 学生表演的舞蹈《下雪了》,演员身穿天蓝色的服装头戴白色的 围巾,手上是白色的手绢,在《下雪了》的舞蹈音乐中,
16 名
女孩转动手中的手绢, 运用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旋花、 顶 花、立花、立旋花”加上队形的变化,背景是我们吉林市的江边 的雪柳,满台是白色的手绢在飞,好似雪花在漫天飞舞,象一幅 画展现在我们眼前, 真是寒江雪柳, 玉树琼花。 好一片北国风光, 真是太美了。
四、舞蹈教学实践 东北秧歌在我校的舞蹈教学中是重中之重, 在课堂教学中我 们要了解东北秧歌的风格特点和表演形式, 在了解风格特点和表 演形式基础上在从内心、 动作上感受并掌握东北秧歌在民间舞中 的韵律特点, 其次再艺术化的节奏处理。 虽然我们有时觉得前两 点没
必要,而且有很多人会觉得这跟跳不跳好东北秧歌根本没什 么关系或觉得根本不必知道也不用知道, 但是我觉得这跟跳好东 北秧歌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把东北秧歌跳好了那也是外在的, 而 且没什么欣赏价值。 因为他在表演的时候内心永远都不会感受到 东北人的那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内心情感和表达方式。例如:我 在排练舞蹈《关东情》时,主要用了东北三大怪中的一怪“姑娘 叼着大烟袋”为主题, 在排练前, 我首先给学生介绍了我们东北 的民俗风情、 地域文化等。 我把在网上找的东北三大怪的一些照 片给学生看,用讲故事的方式, 使学生了解我们东北的风土人情, 然后播放舞蹈音乐, 舞蹈音乐是以东北民歌 《嘎啦哈》 为主旋律, 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舞蹈的韵律, 酝酿舞蹈的情绪。 同时启发学 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根据舞蹈内容自由地即兴舞蹈, 在 这种热烈地气氛中,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学习进度快。避免了 单纯外部动作的模仿, 感悟舞蹈内在的个性和韵味。 训练了学生 内部情态动作。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富有弹 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这 一点介绍、 讲解给学生听, 并启发学生想象把自己当做一个泼辣 的东北姑娘, 学生们在排练中手拿一尺长的大烟袋, 用典型的在 火盆上点烟、抽烟、在鞋底磕烟灰等动作,风趣、诙谐的表现了 东北姑娘的幽默、滑稽,学生们的情绪热烈,既生动又自然,为 舞蹈增添色彩,参加了 2009 年吉林省、市艺术节展演,演出非 常成功。事实证明, 借助一些有益的辅助手段, 使学生忘记自我, 全身心地投入到特定的情境中, 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感受力和表现 力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东北秧歌《喂小鸡》是一个非
常短 小的情趣表演性组合, 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的体会, 表演起来只会 生硬地完成喂小鸡的动作, 不能很好地把“哄小鸡出场”、 “喂 小鸡”、“撒米”等情景表现出来。我就通过电视录像、讲解在 农村的生活体验,把学生带到农果家小院去喂小鸡,再加以教师 对音乐的讲解、分析,让学生充分的体验生活,跳起来就会充满 激情,表演的舞蹈自然会生动有趣了。
东北秧歌舞蹈既要继承又要借鉴, 创新,这样才能健康发展, 只有植根于东北这块黑土地,才能大树参天;只有敞开胸怀,汇 川成海,东北秧歌才会摇曳多姿,长盛不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