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影像学表现

来源:化拓教育网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MRI影像学表现

康永斌;董志强;满全位

【摘 要】目的:探讨MRI影像学表现,分析其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经组织学分析确诊,然后给予这64例患者MRI检查,总结MRI扫描的影像学特征,并将MRI检查结果与组织学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考察MRI扫描的检出率.结果:MRI扫描对机体内的不同成分的软组织及液体有很高的分辨率,通MRI扫描像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椎管内外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出严重程度.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扫描结果,与患者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其中有63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到检出,检出率为98.4%.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I扫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诊断中有很重要的价值,不但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考察椎管内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出严重程度,且安全性高,不会给患者带来任何的创伤、合并症以及后遗症,可以有效地帮助医生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指导临床治疗和康复. 【期刊名称】《影像技术》 【年(卷),期】2013(025)004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影像学 【作 者】康永斌;董志强;满全位

【作者单位】兰州市安宁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兰州730070;兰州市安宁区人民医院放射科,兰州730070;兰州铝厂职工医院放射科,兰州 73006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R445.2;R681.5+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椎间盘变性,引起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后对神经根以及马尾神经进行压迫或刺激。该疾病的最直接表现是腰腿的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约占90%-96%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间隙,仅有5%-22%患者会发生多个椎间隙同时发病的情况。腰椎间盘突出症以青壮年为最多,老年人发病率低,男性较女性多[1]。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可以通过病史和物理检查来确诊。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影像学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影像学检查不但可以排除其他病变,还可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分型确诊提供帮助[2]。为了进一步研究腰椎间盘突出症MRI影像学分析的特征和其应用价值,我院从2009年3月起对在我院治疗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MRI影像学分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相关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2年7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患者经组织学分析确诊。64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13例,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年龄最大者54岁,最小者27岁,平均41岁。主要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腰、腿痛,症状较重的下肢麻木或行动困难。 1.2 腰椎间盘MRI扫描方案

所有患者全部腰椎间盘使用Siemens 1.5T magnetum vision超导型磁共振进行MRI扫描。仪器的工作场强为1.5T,脊柱阵列线圈,自旋回波序列,FOV为

260x260,矩阵为256x256,扫描范围包括3个椎间盘(L3/4、l4/5和L5/S1)。仪器工作的主要参数包括: 矢状位T1WI参数为TR697ms,TE12ms,T2WI参数为TR3600ms,TE120ms;轴位T2WI参数:TR3900ms,TE120ms;所有患者采集3次。层厚为4mm,层间距分别0.4mm。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对各组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扫描特征

MRI扫描对机体内的不同成分的软组织及液体有很高的分辨率,因此,通过MRI扫描可以观察患者的腰间盘变性及不同程度的突出情况,尤其是对于青年患者,MRI检查结果更加明确。MRI扫描可以非常清新地分辨出硬膜外脂肪(高信号强度)和硬膜囊(低信号强度),从而观察到椎间盘的息肉样改变并进入患者的椎管的情况。MRI扫描的T1加权像显示界限清晰,脱出髓核的信号位于CSF和硬膜外脂肪信号之间,其他加权像也可以表现高低不同的信号强度,信号程度在和脊髓之间,有的比硬膜外脂肪高,有的低。因此,根据MRI扫描像可以非常清晰的观察到患者的椎管内外形态学变化和髓核突出严重程度,具有非常高的临床诊断参考意义。

2.2 腰椎间盘突出症MRI扫描结果与组织学分析结果比较

对6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MRI扫描,然后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与患者的组织学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其中有63例患者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得到检出,检出率为98.4%。与组织学检查结果有很高的一致性,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做椎间盘疝,根据其突出部位可分为:中间型、旁中间型、旁侧型和外侧型四类,有可根据其髓核突出的程度分为隆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三类[3]。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过程中用到的常规方法主要有:CT、X线平片、组织学检查、脊髓造影、B超、肌电图等。但是各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导致漏检或者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创伤[4]。

【相关文献】

[1]陈振斌,叶君健,谢其杨等.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组织超微病理观察[J].电子显微镜学报,2002,21(4):364-368.

[2]谢其扬,叶君健,胡志坚等.突出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病理学初步研究[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2,36(1):20-22.

[3]许文根,黄宏前,杨永等.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解剖学分型及其意义(1106例回顾性研究)[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1999,4:251.

[4]曹来宾,徐爱德,徐文坚等主编.骨关节CT和MRI诊断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36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