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实用新型专利]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CN 204800099 U (45)授权公告日 2015.11.25
(21)申请号 201520503891.2(22)申请日 2015.06.30
(73)专利权人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地址401331 重庆市沙坪坝区大学城东路
76号(72)发明人李文强 尹洪剑(51)Int.Cl.
B23K 3/03(2006.01)B23K 3/06(2006.01)
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1页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包括烙铁主体烙铁主体为柱状空心结构,烙铁主体的下端部设有圆形出锡口;烙铁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进锡口;烙铁主体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设置有运动杆;运动杆的杆体通过弹簧与烙铁主体固定连接,运动杆的杆体上设置有抵触齿,运动杆的下端部设置有烙铁头,烙铁头为圆锥状,烙铁头的底面直径大于出锡口的直径;控制杆的杆体穿过烙铁主体的侧壁进入烙铁主体空腔内,控制杆进入烙铁主体空腔内的一端为触头,触头与抵触齿水平相对设置,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按钮。本实用新型具有焊接时烙铁能自动出锡,焊接操作者能够单手实现焊接,从而使得焊接操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优点。 C N 2 0 4 8 0 0 0 9 9 U CN 204800099 U
权 利 要 求 书
1/1页
1.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包括烙铁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烙铁主体(1)为柱状空心结构,烙铁主体(1)的下端部设有圆形出锡口(3);所述烙铁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圆形进锡口(7);
烙铁主体(1)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设置有运动杆(2);运动杆(2)的杆体通过弹簧(9)与烙铁主体(1)固定连接,运动杆(2)的杆体上设置有抵触齿(4),所述抵触齿(4)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抵触齿(4)斜角边与运动杆(2)之间的夹角为45度角;
控制杆(5)的杆体穿过烙铁主体(1)的侧壁进入烙铁主体(1)空腔内,控制杆(5)进入烙铁主体(1)空腔内的一端为触头(6),触头(6)与抵触齿(4)水平相对设置,控制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按钮;
所述运动杆(2)的下端部设置有烙铁头(8),烙铁头(8)为圆锥状,所述烙铁头(6)的底面直径大于出锡口(3)的直径,所述运动杆(2)和烙铁头(6)由金属材料自作而成,所述运动杆(2)的上端部与电烙铁的电源线相连接。
2
CN 204800099 U
说 明 书
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
1/3页
技术领域
[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烙铁,具体涉及一种能自动出锡的电烙铁。
背景技术
电烙铁实现焊接主要原理是利用烙铁头发热,将焊锡丝融化在电子元器件管脚与印制电路板焊盘之间形成焊点从而实现电子元器件管脚与制作在印制电路板上的连接导线之间的电连接。
[0003] 现有技术中,在使用电烙铁进行焊接时,操作者通常需要一只手握持电烙铁,而另一只收握持焊锡丝,待电烙铁的烙铁头对焊盘或管脚进行加热后,用焊锡丝进行上锡。由于电烙铁和焊锡丝需要握持在两只手中,因此两只手相互配合,焊点往往又很小,这使得焊接操作者往往容易疲劳,降低了工作效率。
[0002]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问题和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焊接时烙铁能自动出锡,焊接操作者能够单手实现焊接,从而使得焊接操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电烙铁。
[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的技术方案。[0006] 一种能够自动出锡的电烙铁,包括烙铁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烙铁主体为柱状空心结构,烙铁主体的下端部设有圆形出锡口;所述烙铁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圆形锡进口;[0007] 烙铁主体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设置有运动杆;[0008] 运动杆的杆体通过弹簧与烙铁主体固定连接,运动杆的杆体上设置有抵触齿,所述抵触齿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抵触齿斜角边与运动杆之间的夹角为45度角;[0009] 控制杆的杆体穿过烙铁主体的侧壁进入烙铁主体空腔内,控制杆进入烙铁主体空腔内的一端为触头,触头与抵触齿水平相对设置,控制杆的另一端设置有按钮;[0010] 所述运动杆的下端部设置有烙铁头,烙铁头为圆锥状,所述烙铁头的底面直径大于出锡口的直径,所述运动杆和烙铁头由金属材料自作而成,所述运动杆的上端部与电烙铁的电源线相连接。[0011]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0012] 本实用新型烙铁主体为柱状空心结构,烙铁主体1下端部可以设计成圆锥状,也即是呈“笔管”状,烙铁主体1下端部的末端上设有圆形出锡口,(也即圆锥状的烙铁主体的锥尖处有一圆形开口),烙铁主体的侧壁上设置有圆形锡进口,因此,如果出锡口封闭则烙铁主体内部形成一个可以存储融化焊锡液体的“锡浴腔”,使用时通过进锡口向烙铁主体内“锡浴腔”内加入焊锡丝,将烙铁电源接通,焊锡丝融化形成锡液,当控制杆上按钮没有按下时,烙铁头处在伸出烙铁主体外堵住出锡口的状态,操作人员握持电烙铁用烙铁头为待焊接原件的管脚加热,加热完成后,按下按钮,当控制杆上的触头与运动杆上的抵触齿斜角边接触,并且沿着斜角边滑动时必然对运动杆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使得运动杆向上运动出
[0004]
3
CN 204800099 U
说 明 书
2/3页
锡口敞开,焊锡液体流出,形成焊点,最后操作人员松开按钮,按照前述分析运动杆向下运动,堵住出锡口,焊接完成,因此与普通电烙铁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焊接时烙铁能自动出锡,焊接操作者能够单手实现焊接,从而使得焊接操作工作效率得到提高的优点。附图说明
[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4]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5]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的电烙铁实现焊接的原理是相同的,都是利用通电加热的原理使得电烙铁的烙铁头产生热量将焊锡进行融化从而使得元器件管脚能与电路板上的焊盘形成电连接。但是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中的普通电烙铁最大的区别在于:烙铁主体1为柱状空心结构,烙铁主体1的下端部可以设计成圆锥状,也即是呈“笔管”状,烙铁主体1的下端部的末端上设有圆形出锡口3(也即圆锥状的烙铁主体的锥尖处有一圆形开口),述烙铁主体1的侧壁上设置有圆形锡进口7,因此,如果出锡口3封闭则烙铁主体1内部形成一个可以存储融化焊锡液体的“锡浴腔”,出锡口3敞开则融化焊锡液可自动流出。
[0016] 以下我们结合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论述其详细结构:[0017] 首先论述如何实现融化焊锡液自动流出:
[0018] 烙铁主体1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设置有运动杆2;运动杆2的上端部与电烙铁的电源线相连接;运动杆2的下端部设置有烙铁头6,烙铁头8为圆锥状,烙铁头8的底面直径大于出锡口3的直径,运动杆2和烙铁头8由金属材料自作而成,因此如果能控制运动杆2在烙铁主体1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方向运动,则当运动杆2向下运动,烙铁头8伸出烙铁主体1外即可堵住出锡口3,并且金属制作的运动杆2能够将从进锡口7送入烙铁主体1内的焊锡丝融化;当运动杆2向上运动,烙铁头8缩回烙铁主体1内即可敞开出锡口,融化的焊锡液自动流出,完成焊接。
[0019] 以下论述控制运动杆2在烙铁主体1的空腔内沿烙铁主体的径向方向运动的结构:
[0020] 运动杆2的杆体通过弹簧9与烙铁主体1固定连接,运动杆2的杆体上设置有抵触齿4,所述抵触齿4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控制杆5的杆体穿过烙铁主体1的侧壁进入烙铁主体1空腔内,控制杆5进入烙铁主体1空腔内的一端为触头6,触头6与抵触齿4水平相对设置,控制杆5的另一端设置有按钮;当设置在控制杆5上的按钮被按下时,触头6向抵触齿4方向运动,并与抵触齿4接触,由于抵触齿4的纵截面为直角三角形,抵触齿4斜角边与运动杆2之间的夹角为45度角,抵触齿4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与运动杆2平行或者垂直的,因此触头6会与抵触齿4斜角边接触,并且沿着斜角边滑动,以抵触齿4的斜角边朝向烙铁主体1的下端为例,当触头6与抵触齿4斜角边接触,并且沿着斜角边滑动时必然对运动杆2产生一个向上的推力,使得运动杆2向上运动(也即是朝烙铁主体1的上端方向运动),最终当触头6滑动到抵触齿4斜角边末端时,运动杆2停止运动,出锡口3敞开,并且由于运动杆2的杆体通过弹簧9与烙铁主体1固定连接,因此,此时弹簧9会被拉伸发
4
CN 204800099 U
说 明 书
3/3页
生形变;当设置在控制杆5上的按钮松开时,触头6会与抵触齿4的斜角边分离,推动运动杆2向上运动的力消失,弹簧9恢复形变,运动杆向下运动,堵住出锡口3。控制杆5也可以通过弹性部件与烙铁主体1的侧壁固定连接,实现当按钮松开时,控制杆5能自动弹回。[0021] 当然触头6的纵截面可以设置成长方形,只要其能够沿着抵触齿4斜角边滑动即可实现将抵触齿4向上“顶起”,推动运动杆向上运动,触头6的纵截面也可以设置直角三角形,触头6的斜角边与抵触齿4斜角边相互平行即可。[0022]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是:通过进锡口7向烙铁主体1内“锡浴腔”内加入焊锡丝,将烙铁电源接通,由于运动杆2和烙铁头6由金属材料自作而成,而运动杆2的上端部又与电烙铁的电源线相连接,因此焊锡丝被融化形成锡液,当控制杆5上按钮没有按下时,烙铁头8处在伸出烙铁主体1外堵住出锡口3的状态,操作人员握持电烙铁用烙铁头8为待焊接原件的管脚加热,加热完成后,按下按钮,按前述分析出锡口3敞开,焊锡液体流出,形成焊点,最后操作人员松开按钮,按照前述分析运动杆向下运动,堵住出锡口3,焊接完成。[0023]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5
说 明 书 附 图
图1
6
1/1页
CN 204800099 U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