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_高启杰

来源:化拓教育网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高启杰

(中国农业大学,北京 100094)

[摘 要]我国大陆恢复农业推广学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新的形势下学科发展面临很多新问题。本文在对农业推广发展历史与趋势进行简要分析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阐述了农业推广及其相关概念的含义,探讨了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及

其理论来源和理论体系,对于把握农业推广学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具有参考价值。[关键词]农业推广;农业推广学;理论体系

一、农业推广发展的基本趋势  

现今各种文献上对农业推广的表述方式甚多,这是因为农业推广工作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上具有差异性。这进一步告诉我们:仅仅从若干实务经验当中推导农业推广的含义是不够的,要理解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必须了解农业推广发展的历史和趋势。

一般认为,自从有了农业,就有了农业推广,这无疑强调了中外农业推广都有着悠久的历史。然而,与农业和农村生活相关的有组织的推广活动起始于19世纪中叶(高启杰,1997)。“推广”一词的实际使用,起源于1866年的英格兰,当时剑桥大学和牛当大学首先采用“大学推广”系统。“推广教育”一词,是剑桥大学于1873年首先使用的,用来描述当时大学面向社会,到校外进行农业教育活动的教育创新(Swanson,1984)。后来,

“农业推广”一词在美国得

到广泛使用。1914年美国国会通过农业合作推广的《史密斯—利弗法》,给“农业推广”赋予了新的意义,从而也形成了美国赠

地学院教学、科学试验和农业推广三结合的体制。

在我国,使用“农业推广”一词是20世纪20年代开始的,当时许多大学的农科都学习美国赠地学院模式,设立推广部。例如,金陵大学农林科于1920年成立棉作推广部,聘请美国农业部的一位棉花专家进行指导,从事中棉育种和美棉驯化工作,开始推广棉花良种,还到各省宣讲农业改进方法,并于1924年正式成立推广部,以安徽和县乌江为据点,推广爱字棉,为后来在该地成立农业推广实验区打下了基础。1929年10月,我国历史上通过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律《农业推广规程》,同年12月成立中央农业推广委员会。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译自美国英语“agriculturalextension”的“农业推广”,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农业推广萌芽时期。虽然今天看来,译词“推广”可能不很确切,但是随着该译词在世界华人范围内近80余年的流传,其特定的学术含义已为多数学者所接受。

从最近50多年全世界的情况看,以科

17 ·古今农业··2007年第4期· 

技为基础的推广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这种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农业推广已日益超出严格意义上农民与农业的范围,进入了农村居民以及一般消费者生活的领域,工作范围由单纯的生产技术性逐步向经济性和社会性扩展。不可否认,早期的农业推广是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目标而产生和发展的,然而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农业推广工作都包含了技术服务以外的农业政策与信息传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指导、农家生活改善咨询服务、农民组织发展的辅导、各类教育服务事项、农村社区发展及环境改善等内容,推广的目标由单纯的增产增收发展到促进农村、农业、农民生产的发展与生活的改善。由于农民、农业及农村三位一体,当农业推广工作针对农民和农业进行指导活动时,其内容自然无法排除包含农家生活和农村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技能和信息。例如,家庭经济咨询活动在很多地区已成为农业推广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是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推广对象系统是指由推广服务潜在消费者(即用户)构成的社会系统。当前在许多国家与地区,无论是一般性的还是专业性的推广工作,都在针对改善农村生活的各种需要,开展信息传播、技术教育以及其他各种农村发展综合咨询服务,而且在某些情况下还以农村中从事非农经济活动的居民、小型企事业单位甚至部分城镇居民为服务对象,扩大业务范围。因此,农业推广工作对象不只限于农民、农村妇女、农村青少年、农村老年等农村民众,还包括农业经营者、农民基层组织和一般消费者。这说明农业推广工作是全社会所需求,而不仅是为农村民众所提供的服务。例如,推广在农业功能拓展、食品质量、人类健康、环境保护以及其他有关民生的诸多18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和解决了社会中的问题。

三是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等5种类型。例如,在中国的台湾省,农业推广机构主要包括各级主管机构及所属的试验与改良场、公立农业学校、农民组织(农会及农业合作社等)、农业推广财团与社团法人(设立目的中列有农业推广的财团、社团法人)。即使在中国大陆,通过过去20多年发展,现在明显可见从事推广工作的人员远远不只是政府各级推广机构和人员,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业、民间组织在农业推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四是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人们对沟通过程的理解越来越深刻,特别着重于研究如何根据推广对象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以项目的方式向其提供有效的知识、技术与信息,以诱导其行为的自觉自愿改变和问题的有效解决。

二、现代农业推广的含义

以上趋势促使人们对“推广”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即从狭隘的“农业推广”延伸为“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这说明,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素质以及农村发展水平的提高,农民、农村居民及一般的社会消费者不再满足于生产技术和经营知识的一般指导,更需要得到科技、管理、市场、金融、家政、法律、社会等多方面的信息及咨询服务。因此,早在1964年于巴黎举行的一次国际农业会议上,人们就对农业推广作了如下的解释:推广工作可以称为咨询工作,可以解释为非正规的教育,包括提供信息、帮助农民解决问题。198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行的《农业推广》(第2版)一书中,也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作了这样的解释:推广是一种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传播方面),并且帮助他们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或技术(教育方面)的不断发展的过程。一般而言,推广工作的目标是使人们能够利用这些技能、知识和信息来改善生活质量。

可见,当今世界不同地区或不同的农业与农村发展阶段,农业推广工作的对象、内容、组织、策略和方法虽然不同,但“协助民众去帮助自己”却是多数地区农业推广工作的主要信念。从人类的基本需要以及人类发展的角度看,通过个人知识、技能、态度及行为的改变而促成农村社会的综合发展是基本且自然的做法。因而农业推广人员的基本职责也就是通过改善推广对象获取知识的机会,使其能够同时获得文化、社会及经济生活的进步。

综上所述,现代农业推广是一项旨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农村教育与咨询服务工作。推广人员通过沟通及其他相关方式与方法,组织与教育推广对象,使其增进知识,提高技能,改变观念与态度,从而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采用和传播创新,并获得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来解决其面临的问题,最终实现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村产业、繁荣农村社会的目标(高启杰,1994,2001)。

由此,可进一步延伸和加深对农业推广工作与农业推广人员的理解: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特定的传播与沟通工作,农业推广人员是一种职业性的传播与沟通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非正规的校外教育工作,农业推广人员是一种教师;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帮助人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咨询工作,农业推广人员是一种咨询工作者;农业推广工作是一种协助人们改变行为的工作,农业推广人员是一种行为变革促进者。

三、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

农业推广的实践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在阐述现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之前,有必要先简要回顾一下农业推广学的发展过程。

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提高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的科学。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必须了解推广对象的需要及其面临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传播实用知识与信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与动力。因此,需要引入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科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理论、概念与方法,来研究农业推广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所以农业推广学也可以说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学科。在国际上,农业推广学也简称为推广学(Roeling,1988)。

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最早出现在美国。不过,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当时农业推广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而进行的,缺少学术性和系统性。从世界范围看,对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问题系统而深入的研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才开始的。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60年代,农业推广学的研究中不断引进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及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概念,对后来农业推广学的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这期间的重要著作有:凯尔塞(L.D.Kelsey)和赫尔(C.C.Hearne)合著的《合作推广工作》;路密斯(C.Loomis)著的《农村社会制度与成人教育》;莱昂伯格(H.F.Lionberger)著的《新观念与技术的采用》;罗杰斯(E.M.Rogers)著的《创新与扩

19 ·古今农业··2007年第4期· 

散》(第1版);劳达鲍格(N.Raudabaugh)著的《推广教育学方法》;桑德尔斯(H.C.Sanders)著的《合作推广服务》以及哈夫洛克(R.C.Havelock)等著的《知识的传播利用与计划创新》等。

20世纪70年代以后,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继续向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方向深入发展,而且经济学特别是计量经济学、技术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也不断渗入到农业推广学的研究之中,这使用户采用行为分析以及推广活动的技术经济评价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农业推广问题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也不断得到加强。20世纪70年代的主要著作有:莫荷(S.Molho)著的《农业推广:社会学评价》;博伊斯(J.K.Boyce)和伊文森(R.E.Everson)合著的《农业推广项目比较研究案例》;贝内特(C.F.Bennett)著的《推广项目效果分析》;吉尔特劳(D.Giltrow)和波茨(J.Potts)合著的《农业传播学》以及莫谢(A.T.Mosher)著的《农业推广导论》等。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进展极快,形成了空前的百家争鸣的学术风气。人们更注重从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的关系来研究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方法上更加重视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研究活动与研究成果从过去以美国为主逐步转向以欧美为主,世界各地广泛可见的新局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农业推广理论研究的主要著作有:克劳奇(B.R.Crouch)和查马拉(S.Chamala)合著的《推广教育与农村发展》;贝诺(D.Benor)和巴克斯特(M.Baxter)合著的《培训与访问推广》;斯旺森(B.E.Swanson)等编著的《农业推广》(第二版);琼斯(G.E.Jones)主编的《农村推广投资的战略与目标》;阿尔布列希特(H.Albrecht)等著的《农业推广》;范登班20(A.W.vandenBan)和霍金斯(H.S.Hawkins)合著的《农业推广》;罗林

(N.Roling)著的《推广学》;布莱克伯(D.J.Blackburn)主编的《推广理论与实践》;阿德西卡尔雅(R.Adhikarya)编著的《战略推广战役》;勒维斯(C.Leeuwis)编著的《农村创新传播学》;范登班(A.W.vandenBan)和(R.K.Samanta)编著的《亚洲国家农业推广角色的变化》。

我国对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在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就已开始。早在1933年唐启宇著有《近百年来中国农业之进步》,其中对农业推广相关的问题特别是农业教育问题作了很多论述。1935年由章之汶、李醒愚编著的《农业推广》,是我国第一本比较完整的农业推广著作。1939年农产促进委员会出版《农业推广通讯》,不断报道国内外农业推广信息与工作经验。这种从民国时期发展起来的农业推广后来对台湾省的农业推广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台湾省的农业推广一直受着美国农业推广的影响,因而农业推广学的研究也大体上与美国相似。台湾的农业推广学会每年都选编有《农业推广文汇》,台湾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编有《农业推广学报》,农业推广学的研究成果颇丰。主要著作有:1971年陈霖苍编著的《农业推广教育导论》;1975年吴聪贤著的《农业推广学》;1988年吴聪贤著的《农业推广学原理》;1991年萧昆杉著的《农业推广理念》以及1992年前后吕学仪召集编写的《农业推广工作手册》。

在我国大陆,由于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只重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因此农业推广学的研究甚少,农业院校也不开设农业推广学课程。20世纪80年代后,农村改革不断深入,人们重新认识到农业推广的重要性,因而不断恢复和深化农业推广研究工作。一些农业院校从1984年起,相继开设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农业推广学课程。中国农业大学(原北京农业大学)于1988年最早设置农业推广专业专科,并且和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合作培养了我国最早从事农村发展与推广研究的两名博士研究生。1993年将农业推广专业专科升为本科,同年在经济管理学院成立了农村发展与推广系(后来与综合农业发展中心合并成立农村发展学院)。自从1987年出版《农业推广教育概论》以来,农业推广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不断产生,目前有关农业推广研究的专著、译著和教材多达数十部。自从教育部在全国推行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后,农业推广领域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农业推广学》于2003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一系列的工作与成果反映了我们在农业推广研究领域,经历了从了解与引进国外农业推广理论与经验,到全面、系统、客观地比较、评价国内外农业推广实践模式,再到建立我们自己的对中国实践具有指导价值的理论体系、提出我们自己的专业人才培养与教育改革方案以及解决我国农业推广实践中的重大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表明,农业推广学研究在中国大陆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业推广学的研究内容拓展到无所不包的程度,否则既会与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内容重复较多,也不利于农业推广学自身向纵深方向发展。因此,在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研究中,需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概念,但不应把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概念拼凑到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中来。

如前所述,为推广研究提供基础概念与方法的学科有很多,但根据这些学科,很难准确地解答农业推广学研究中所提出的问题。仅仅根据某一个或几个学科提供的概念所进行的研究,同推广工作的情况以及同推广对象生产与生活条件的相关性是不连续、不系统的,因而这种研究对于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满足其特定的需要并无多大价值。这就要求我们所寻求的概念应当能提供“问题———解决问题”关系中有关行为动态的观察。这一点借助图1所示的“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可以得到进一步的说明(Albrecht,1987;高启杰,1994)。

四、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同农业推广的工作内容一样,农业推广学的研究范围也在不断发展。从农业推广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不难看出,农业推广学

的知识来源主要是从农业推广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原理、方法以及吸收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概念。从当今世界农业推广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看,农业推广学研究的主要范围还是推广服务系统与目标群体系统之间沟通的原理、方法与具体实务。当然,在农业推广工作过程中,还涉及到其他的系统与环境,也需要加以研究,但不应当把农

由图1可以看出,农业推广工作过程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它包括两个基本的子系统,即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亦称目标群体)系统,前者是指推广人员、组织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后者是指推广对象(农村居民为主)、社会结构及其所处的生存空间与环境;沟通与互动是这两个系统的联系方式;推广服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相应的外部宏观环境,包括政策与法律环境、

21图1.组织化的农业推广框架模型

 ·古今农业··2007年第4期· 

图2.农业推广学理论来源构架图

政府机构设置与组织体系、经济与结构性条件、社会文化环境以及农村区域环境等。

图1将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通过沟通与互动联系在一起,说明在推广工作过程中,两个系统内的个体同处于一种关系场中,其行为受到广泛的社会内容的影响,例如,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环境等。

现实的农业推广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图1只是这一复杂系统的简化和缩影。借助这一模型,可以对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群体系统之内、之间及工作环境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推广中某个问题所处的状态,从而更好地瞄准研究方向。农业推广学要研究在农业推广沟通过程中推广对象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变化规律,从而探讨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提高农业推广工作效率的原理与方法。从组织化的推广框架模型中可以体会到,整个农业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几类因素:①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②目标团体系统的接受效率;③两个子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④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这些因素可以具体表现为推广组织的资源、组织机构结构、组织运行机制、目标团体的情况、推广的策略方式与方法、推广的目标与内容以及其他的宏观环境变量22(高启杰,1994)。因此,这些方面就构成了农业推广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显然,农业推广学的理论还有待发展,我国农业推广学的理论结构更需系统化、标准化和国际化。从农业推广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农业推广学的研究进展看,现代农业推广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一般行为科学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行为科学与管理科学是农业推广学理论结构的核心,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以及农业推广工作实践是农业推广学的重要知识来源(如图2所示)。现代农业推广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居民、企业和消费者,农业推广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通过推广沟通,传播实用信息,改变推广对象行为,促进创新的扩散,满足推广对象的需要,解决推广对象所面临的问题。农业推广学的研究对象是推广对象在推广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特征、行为变化的影响因素与规律以及诱导推广对象自觉自愿地改变行为的方法论。因此,作为指导农业推广实践的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由推广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务等构成(高启杰,2003),主要涉及农业推广沟通理论、推广对象行为改变理论、创新的采用与扩散理论、推广的方法与技能、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家政推广与社区发展、推广信息系统与信息服务、推广经营服务与技巧、推广项

农业推广的发展趋势与推广学的理论体系

目的计划与评估、推广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推广工作环境的优化等内容。

可见,农业推广学的理论体系十分丰富,它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今天我们学习和研究农业推广学,显然不能只把目光放在传统的技术推广与我国实践中的推广站上,而要深入到农业推广实践中各类推广对象、推广人员、组织机构以及众多的农业推广实务和复杂的农业推广环境之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会和发挥推广学在当代农村发展中的指导价值。

[1]高启杰著:《农业推广模式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技术出版社,

1994。

[2]高启杰著:《现代农业推广学》,中国科学

1997。

[3]高启杰等著:《推广经济学———农业推广投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4]高启杰主编:《农业推广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2003。

[5]SwansonB.E.etal.AgriculturalExtension:areferencemanual,FAOAgriculturalServicesBulletin,Rome.1984.

[6]AlbrechtH.etal.LandwirtschaftlicheBera-tung,Eschborn.1987.

[7]RoelingN.ExtensionScienc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8.

参考文献:

DevelopmentTendencyofAgriculturalExtensionand

TheoreticalSystemofExtensionScience

GaoQijie

(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094)

Abstract:ExtensionStudyinChinaisfacingmanynewsituationsatpresent.Basedontheanalysisofthedevelopmenttrendsofagriculturalextensionworldwide,thispaperdefinemanyconceptsrelatedto

extensionfromanewperspective,explorestheprogressofextensionstudyandthetheoreticalsystemofextensionscience.

KeyWords:AgriculturalExtension,ExtensionScience,TheoreticalSystem

[作者简介]高启杰(1963—),男,中国农业大学推广与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农业推广研究。

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