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从无名之辈到精神符号的读后感
作者是赵长天。
《门神》这篇小说主要写了春节期间门神由来及形象的变化和过年时人们张贴、供奉门神的情景。当然其中也穿插了不少对文革时代社会现状的批判与讽刺,表达了对大自然破坏环境而带来严重恶果的忧虑和担心。但是相比较起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年关于祭祀活动的场面:祭灶、祭祖、接财神等。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京城最负盛名的除夕守岁”。按照民俗惯例,每逢腊月二十三日夜或二十四日夜,都有家庭或全家到本族祠堂举行祭祖活动,称“祭灶”;到了年三十晚上,则开始迎接财神爷和家宅里的福气。
人类经历数千万年的进化才得以站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并且发展成高级智慧生物——人。而为了应付世界末日而产生了宗教信仰,认为只有一个世界是真实可靠的,那么另外两个世界(即鬼魂世界和灵异世界)便都是虚幻的,并不存在。因此人们需要通过祭拜门神以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样的道理,许多事情只要用科学无法解释清楚的东西都被归结为“迷信”,那么在鬼神观念兴盛的古代,百姓唯有遵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原则。再加上那个社会封建礼制思想根深蒂固,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的处世态度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鬼神之说。
作者选择了小老头为切入点去描述了传统门神的无名身份,他凭借着善良、勇敢和勤劳获得乡邻好评。尽管这种淳朴憨厚的形象正符合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但作者却忽略了这位门神既没有见识又迂腐的缺陷。把他描绘成那种毫无知觉却仍旧乐呵呵过着自己日子的门神简直是一种莫大的讽刺!毕竟谁能保证整天睡大觉就不犯错呢?虽然没什么文化,也受传统习俗的影响,在做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上却完美地体现出老一辈农民朴素而又实际的品质。同样的故事中还讲述了具有浓郁的乡土色彩的一幕幕场景:除夕吃饺子放鞭炮敬灶王
- 1 -
爷,婚丧嫁娶,祈祷平安……处处洋溢着充满人情味儿的氛围,引起读者内心的共鸣。
“文革”结束后,打破了传统陋规,禁锢已久的封建思想随着新文化运动渐渐被抛弃。
- 2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