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古代建筑,⼤体上可分为以下⼗种类型:
⼀、宫廷府第建筑。如皇宫、衙署、殿堂、宅第等。
⼆、防御守卫建筑。如城墙、城楼、堞楼、村堡、关隘、长城、烽⽕台等。 三、纪念性和点缀性建筑。如市楼、钟楼、⿎楼、过街楼、牌枋、影壁等。 四、陵墓建筑。如⽯阙、⽯坊、崖墓、祭台、以及帝王陵寝宫殿等。 五、园囿建筑。如御园、宫囿、花园、别墅等。
六、祭祀性建筑。如⽂庙(孔庙)、武庙(关帝庙)祠宇等。 七、桥梁及⽔利建筑。如⽯桥、⽊桥、堤坝、港⼝、码头等。 ⼋、民居建筑。如窑洞、茅屋、草庵、民宅、庭堂、院落等。
九、宗教建筑。如佛教的寺、庵、堂、院,道教的祠、宫、庙、观,回教的清真寺,教的礼拜堂等。 ⼗、娱乐性建筑。如乐楼、舞楼、戏台、露台、看台等。
从50年代开始的当代中国建筑艺术,曾有过⼀段曲折的发展历程,我认为,⼤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阶段是50年代中期以前,以当时被称作“民族形式”的创作⽅式为主导,是⼆、三⼗年代开始的“民族形式”建筑运动的延续,主张将宫殿、庙宇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如北京友谊宾馆、重庆⼈民⼤会党、长春“地质宫”、北京三⾥河“四部⼀会”办公楼等,都有⼀个琉璃⽡⼤屋顶。其思想基础是“中国⼈民站起来了”对爱国建筑师所起的激励作⽤。但这种创作企图将曾适⽤于⽊结构和⼿⼯业⽅式建造的传统样式加⼊功能、构料、结构、施⼯ ⽅法及⼈们的审美情趣都与之⼤不相同新建筑上⾯,除了某种特殊情况,肯定不能成为⽅向。
第⼆阶段从50年代中⾄60年代中,可称为简约化时期。由于“民族形式”建筑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但这种纠正多半是⼀种⾃上⽽下的⾏政⾏为,缺乏理论深度,⼀时间,似乎节约成了⼀切,放弃了对建筑的艺术和⽂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较平庸。只是因为庆祝国庆⼗周年,在⼀些特殊建筑上也出现过⼀段对建筑艺术价值的肯定,如北京国庆⼗⼤⼯程中的⼈民⼤会堂、历史博物馆、民族⽂化宫、北京⽕车站、中国美术馆,⼈民英雄纪念碑等,多是在建筑上集中置放⼀个或数个缩⼩了的宫殿式屋顶,或者采⽤平顶。
第三阶段即“⽂化*”,可称为庸俗艺术论时期,在“突出政治”的⽓氛下,建筑被⼗分不恰当地要求体现某种被歪曲了的“政治”观念,在各地兴建的“万岁沦”、城市中⼼⼴场或其他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就出现了可以称之为政治具象象征主义或抽象象征主义,以及⽆原则模仿北京⼗⼤建筑(如各地⼩少展览馆、博物馆、纪念碑甚⾄商业建筑)等的“创作⽅法”。具有象征主义⼤量使⽤只有政治含义的图案(红旗、五⾓星、⽕炬。向⽇葵),“万岁馆”的平⾯是⼀个图案化的“忠”字,甚⾄涉及某些建筑装饰的朝向;抽象象征主义主要采⽤数字象征⼿法,如雕像及基座的⾼度、⼴场分块的数⽬、纪念塔的层数,不管造型恰当与否,都以是否隐含某些政治含意为取舍。
以上这些观念都同属⼀元建筑论,即不是⽚⾯强调建筑的这⼀个侧⾯就是⽚⾯强调另⼀个侧⾯。
第四阶段从70年代末改⾰开放开始,建筑艺术创作开始步上了⼀条健康道路,可称上为多元建筑论时期。⼈们在认识到建筑的多元性的前提下,坚持创造既具有时代特⾊⼜具有中国⽓派的新建筑⽂化, 80年代以来的⼤量作品就⾜的证明。这些优秀作品可以有多种创作⽅法,⼤致可分为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主义、新民族主义和本⼟现代主义。
古风主义是⼀种特殊情况下更多借鉴传统建筑外部形象的严肃创造,⼏乎全是在名胜之地作为旅游对象建造的,如武昌黄鹤楼、南京夫⼦庙与秦淮河、北京琉璃⼚⽂化街等。
新古典主义是对传统建筑的外部形象有更多改造,对传统以借鉴⽽不是以模仿为主,多因处在古建筑附近⽽采取的⼀种协调处理⼿法,或建筑本⾝的性质要求⼈们更多地联想起传统⽂⽐。代表作如曲⾩阙⾥宾舍、西安陕西历史博物馆、南京⾬花台烈⼠纪念馆等。
新乡⼟主义不是向以宫殿为代表的传统主流⽽转向民间建筑吸取灵感,代表作如具有浓厚的闽北民居风味的福建武夷⼭庄宾馆,武夷⼭九曲宾馆,具有皖南民居特⾊的黄⼭⽀⾕⼭庄宾馆、呈现河西⼟堡式民居风貌的⽢肃敦煌航站楼等。
新民族主义是指在少数民族地区兴起的带有当地民族特⾊的创作,代表作如乌鲁⽊齐迎宾馆、⼈民⼤会堂、拉萨贡噶机场候机楼和云南西双版纳体育馆⽅案等。
本⼟现代主义更加普遍。如果说,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乡⼟主义和新民族主义的创作多少都带有些特殊的性质,使它们门与传统的联系更富有内在的有机性,那么,在更多情况下,建筑却不⼀定和传统有⼤多直接关系,但这类建筑的优秀作品仍然是从中国⼤地上⽣长出来的,建筑师仍然没有忘记使它们在多元创造中赋予作品以鲜明的时代感与中国⽓派。如重视整体环境艺术氛围的创造,取得突出成就的南京侵华⽇军南京*遇难同胞纪念馆和北京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等。
当然,问题还是存在的,创作环境还有待优化,建筑师的素质也有待提⾼,在新时期中,泥沙俱下,⼀些被外国⼈讥为“舶来的⼆流货”如所谓欧陆风等类建筑,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最近在中国就多有出现。艺术上平庸甚⾄低劣的建筑也还是不少。但我们有理由充满信⼼地期望,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在传统建筑艺术成就的强⼤荫庇之下,经过与新的⽣活的融合,必将取得⽆愧于祖先也⽆愧于时代的更在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