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古诗中的酒文化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古诗中的酒文化

来源:化拓教育网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中国古诗中的酒文化

李娟;夏宏钟

【摘 要】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s a linguistic -cultural theory which takes imagery concept as its core and can be applied in many fields related with language and culture effectively.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is the essence of language, while imagery is the soul of poetry, so imag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can be seen every-where. Alcohol has an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eyes of the Chinese literati and poets convey their feelings in many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by using alcohol imager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aleoholic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almer's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classical and explores the conveyance of alcohol imagery in these poems on the basis of imagery theory.%帕尔默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理念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理论,并能有效应用到与语言文化相关的众多领域,而古诗是语言的精华,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因此意象在古诗中随处可见。酒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并在许多古诗中借用酒的意象来传达作者的情感。本文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分析古诗中酒文化,并以其意象理论为基础探讨这些古诗中酒意象的传达。

【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31)012 【总页数】4页(P48-50,54)

【关键词】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古诗酒文化

【作 者】李娟;夏宏钟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3000;四川理工学院外语学院,四川自贡30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I206.2

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是一种以意象为核心理念的语言文化理论,它是由认知语言学、人类文化语义学、人类言语文化学理论等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应用到众多的语言领域。美国语言人类学家帕尔默将认知语言学和人类语言学的三大传统相结合提出了一个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文化语言学,并在其专著《文化语言学理论构建》中首次提出了文化语言学这一概念。他将认知语言学中的意象作为研究重点,形成了著名的文化语言理论。帕尔默认为意象语言文化密不可分,诗歌是语言的精华,而意象则是诗歌的灵魂。古代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如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中国诗歌酒文化解释力方面,就对这些古诗中酒意象及其包含的酒文化进行了惟妙惟肖的传达。本文就是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探讨中国古诗中酒的意象及其酒文化的内涵。 一、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意象的解析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是将语言及文化中暗含着民族知识,并通过人种论及语言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学问,其主要是建立在语言学现象基础上一种认知理论。帕尔默语言学包括众多的观点及原则:第一,帕尔默将意象作为其文化理论的核心理念,同时这也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它主要通过多种相关的意象概念去探寻说话者的语言使用方式及听者对该语言的理解,这些意象概念主要包括:认知模式、象征性符号、

原型、社会情态、隐喻等等。语言中词汇的通常概念及含义一般都是由与其相关的意象形成的,而这些意象也是认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这也是由当时的社会文化所决定的。[1]因此,单词的含义也就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也就是说,所有的意象都是由一定的文化构成的,并在特定的认知模式中,意象逐渐过滤了认知的特性,最终形成单词的含义。第二,在不同的文化背景及变化的语境中,不同世界观的意象对文化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参考。尽管语言、认知模式及世界观都是在社会文化中建构而来的,且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但是人类的语言却有着很多相同的地方,这些内容正是构成了不同文化及国家间交流与沟通的桥梁。

意象作为帕尔默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在他看来,语言只不过是有着象征符号性质的游戏而已,且这都是以意象为基础的。意象作为一种心理表征,拥有非常广泛的范围,其不但包括人们脑海中呈现出来的各种影像,而且还包括人们通过听觉、味觉或动觉所感受到的经验。有了这些体验,人们才具有想象及说话的能力。所以,意象是通过现实环境中的概念类比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思想特征。帕尔默认为感性经验在大脑中经过反复加工后,形成了一种间接的表象,即大多数意象都是对外部世界抽象化的表现。帕尔默认为语言及文化的关系就如同语篇及语境的交融,在语境变化的情况下,只有在社会文化中逐渐形成的世界观才能成为人们语言的参照物。[2]可见,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理论是一种将意象作为核心的语言文化理论。总之,语言的形成离不开意象,且语言是基于意象的一种排列,且都是由社会文化所决定的。大部分意象都是由社会文化及个人经验构建的,且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意象有着不同的理解,在语言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只有那些约定俗称的意象才是人们理解语言的重要依靠。意象是诗歌的灵魂,中国的古代诗歌的绝妙之处就在于其意象的巧妙组合,诗人通过对意象的巧妙组合、创造及排列,最终形成精美的诗句。可见,古诗的内涵及诗人的情感都是由具体的意象产生的,因此,对

于意象的解读是诗歌欣赏的关键。 二、帕尔默文化语言下古诗的酒意象解读

中国的古诗酒的意象内涵丰富,通常用很少的词汇就能勾画出深渊的意境。中国既是诗国,同时也是酒国,或者说是诗酒之国。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往往就包含阵阵的酒香,其中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人生慨叹,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的浪漫情怀,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的喜悦之情,陆游“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的凄凉情仇,李清照的“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哀怨之情等,这些诗人往往都将酒的意象融入进自己的诗歌之中,以表达自己的情感。这样,诗酒融合,别具一格,成为了中国古诗中一道靓丽的风景。[3]唐代是中国历史上古诗艺术最为鼎盛的时期,其中的酒意象体现在众多的诗人篇作中。如杜甫的《客至》中的“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让人听起来犹如家常话般亲切,“旧醅”是指隔年的美酒,因为家中并不富裕,只能以此相待。这句诗中包含了主人的歉意的同时,也让客人感受到了主人的盛情及主客间深厚的情谊。白居易的《问刘十九》中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给人以五彩缤纷的视觉感受。这里的“绿蚁”新酿制的酒没有过滤完全而呈现出来的颜色。同时,酒的淡绿及浑浊让读者联想到那种清香的美酒扑鼻而来。“红泥小火炉”说的是火炉中的炉火正燃烧的通红,火光映衬着浮动绿色的美酒,颜色相映、气氛融合,给读者带来一股温馨的视觉美。

王翰的《凉州词》中有“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让美酒与音乐融合在一起,给人一场盛大筵席的场景。其中的“欲饮”更是渲染了美酒的诱惑力,同时乐队演奏的音乐更像是在催促战士们痛饮。这些关于酒意象的描述从听觉、视觉等方面给人以巨大的冲击与美的享受。[4]李白的《客中行》中的“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将“兰陵”这个地点与美酒联系在一起,给人一种心驰神往的感觉,同时也将美酒的色泽呈现在世人面前。诗人将郁金香泡制的美酒盛在

晶莹剔透的玉碗中,看上去就像琥珀般艳丽的美酒,让人是何等的愉悦与回味无穷。[5]李贺的《将进酒》中的“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渲染了宴席上的欢乐气氛。“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描写的是孟浩然在休闲居住无所事事的时候,每日以饮酒赏花为乐,其中的“中圣”指醉酒的意思,源自于曹魏时期徐邈饮酒的故事,他将清酒称作圣人,浊酒称作贤人,这也成为以后酒的雅号。这种形象的描写,给读者以形象及诗情之美。“中圣”作为酒的名称,暗含着隐士饮酒的含义,并与“事君”前后对应,体现了孟浩然对名利的淡泊,再现了他对月把酒、沉醉飘逸的隐士形象。再看秦观《江城子》的“小槽春酒滴珠红”[6]一句,这里的春酒就是中国历史上独特的酒文化意象,因其从冬季开始一直酿制到春季而出名,采用了扩展的解释方法表达了酒在该诗中的对比性,准确地表达了其内涵及目的,并对中国的酒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如“小槽春酒”就说明了酿制春酒的原料及时间。

三、古诗中酒意象的传递及酒文化

中国是一个酿酒、饮酒的国度,同时也是一个赋诗的国家,在很久以前,酒与诗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始终与酒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缘,在历代文人的精神世界中,酒不但是一种满足口腹之欲的饮品,而且它更像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与精神的象征。酒与饮酒行为,已被中国诗人注入了更多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出现了一种以酒命意的创作方式。酒文化是与酒有关的物质的、精神的总和,同时有关酒的起源、生产、流通、文化功能等也属于酒文化的范畴。本文中所说的酒文化指的是精神文化功能,即酒在文人之间以一种文雅的方式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并随着诗人的嗜酒而走向文坛,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古诗酒文化。本部分将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的视角解读中国古诗中的酒文化。每一种语言都反映着特定的文化,同时不同民族的文化也反映着人们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四十多首涉及到酒,如“为此春酒,以介眉

寿”、“以御宾客,且以酌醴”、“君子有酒,酌言献之”、“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等等。由于古诗翻译受到字说及文体上的,不能对诗中的意蕴做出过多的解释,可以省略其与主题不相关的次要意境,如《诗经·小雅·鹿鸣之什》中的“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是说我有美酒来宴请宾客逍遥,这真是一派欢乐、祥和的欢乐场面。[7]5此诗作为《诗经》中的宴饮诗,将酒作为了该诗的题眼,成为了君臣相交、宾客交好的重要媒介。从这里可以看出,酒在社交宴会中扮演着重要的沟通桥梁作用,在觥筹交错之际,举觞称贺之时,美酒起到了传达心意的作用。东晋诗人陶渊明之前,酒虽被认作是交际的情感因子,但仍只是一种创作的素材被加入诗歌中。如:荆轲刺秦王中酒酣辞行而歌的《易水》,刘邦甫定天下,宴饮既醉而唱《大风》等等。陶渊明是第一个在诗歌中将酒赋予独特内涵的诗人,从此,诗酒联袂,寄意遣怀成为了酒文化的重要传统,并对后世追求人性自由的心灵感应,并为其以后的社会生活及饮酒作诗产生深远的影响。陶渊明的饮酒诗主要表现在其远离官场、归因田园的乐趣,并从酒中品到深味。

魏晋之后的隋唐是中国酒文化的全胜时期,唐代诗人以其开阔的胸襟,借鉴、扬弃了前人的诗酒流韵,创作出了一种唐代特有的诗酒浪漫情怀,并使酒文化在诗歌的巅峰上,流溢出罪人的清香。李白作为唐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曾多次隐居山林,独酌自饮。杜甫作为当时的一位现实主义诗人,在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他的饮酒诗写实成份居多。如他的《饮中八仙歌》中的“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一句突出了李白的才华及对酒的嗜好。“天子呼来不上船”更突出了李白形象的高大,在其醉酒后,即使是皇帝的召见,他也不会理睬,而自称是“酒中仙”,这凸显了其狂妄不羁及不畏权贵的个性特征。同时,杜甫还将自己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忧国思家之情,如其“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家,他并不擅饮,但是喜好置酒招客,如“天下之好饮,无不在予上者。”这为后世的文人开启了新的酒风。苏东坡还知酒、酿酒,并著有《东

坡酒经》一书,还有“竹叶酒”、“蜜酒”、“洞庭春”、“真一酒”等诗作,其中很多都可以被视作酿酒的重要史料,为世人留下了一份珍贵的酒文化遗产。中国酒道的精髓是“既醉以酒,既饱以德”,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8]1-20欧阳修在其《醉翁亭记》中就指明了中国酒文化的灵魂。 四、总结

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认为通过意象这一窗口,可以窥视各民族语言使用者的内心世界及思维模式。然而,由于意象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意象,同时人们对相同意象的理解也有差异,从而对古诗中酒的意象的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酒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作一种寄托或情怀,古诗中的酒意象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内涵,并凝聚着诗人别样的情怀。在酒文化发展过程中,诗人一般都传承了前人的情怀及深层含义。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对意象、语言及文化关系有着深层的见识,对妥善处理意象的转换及准备表达与揭示原文的内在含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对中国古诗酒文化的研究中,要充分利用帕尔默文化语言学为指导来理解中国的酒文化,从而更准确地表达原文中的深层含义。本文从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的视角入手,分析了古诗中酒的意象及对酒文化的探讨,并通过对酒意象的传达来充分展现诗人当时的内心世界与社会背景。由此可知,帕尔默的文化语言学对古诗酒文化有着很好的解释力。 参考文献:

[1]王琳琳.帕尔默文化语言学对汉诗英译的解释力——以杜甫《登高》的两个英译本为例[J].科技信息,2003,(1):110-113.

[2]纪玉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理论的构建思路[J].外国语,2002,(2):45-46. [3]屠国元,廖晶.英汉文化语境中的翻译研究[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4.

[4]周海云.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古诗中酒的意象传达[J].湖北经济学院学

报(人文社科版),2011,(4):115-116.

[5]吴文芳.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唐诗英译中的酒意象解读[J].咸宁学院学报,2012,(1):54-56.

[6]Deborah Tannen and Cynthia Wallat.Interactive frames and knowledge schemas in interaction:Examples from a medical examination/interview [A].Deborah Tannen.Framing in Discourse[C].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57 - 76. [7]Mona Baker.In Other Words:A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8]Claudia Strauss.Models and Motives[A].Roy G.D.Andrade and Claudia Strauss.Human Motives and Cultural Models[C].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