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古诗文阅读 学案26

古诗文阅读 学案26

来源:化拓教育网


学案26 文言虚词(二)

——训练反馈

一、高考题组 (201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宋清,长安西部药市人也。居善药,有自山泽来者,必归宋清氏,清优主之。长安医.工,得清药,辅其方,辄易雠,咸誉清。疾病疕疡者,亦皆乐就清求药,冀速已。清皆乐

然响应。虽不持钱者,皆与善药,积券如山,未尝诣取直。或不识,遥与券,清不为辞。岁终,度不能报,辄焚券,终不复言。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曰:“清蚩妄人也。” .

或曰:“清其有道者欤?”清闻之曰:“清逐利以活妻子耳,非有道也。然谓我蚩妄者,.亦谬。”

清居药四十年,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清之取利远,远故大。岂若小市人哉!.一不得直,则怫然怒,再则骂而仇耳,彼之为利不亦翦翦乎?吾见蚩之有在也。清诚以是得大利,又不为妄,执其道不废,卒以富。求者益众,其应益广。或斥弃沉废,亲与交,视之..落然者,清不以怠遇其人,必与善药如故。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其远取利皆类此。 ..

吾观今之交乎人者,炎而附,寒而弃,鲜有能类清之为者。呜呼!清,市人也,今之交有能望报如清之远者乎?幸而庶几,则天下之穷困废辱得不死亡者众矣。柳先生曰:“清居市不为市之道,然而居朝廷、居官府、居庠塾乡党,以士大夫自名者,反争为之不已。悲夫!然则清非独异于市人也。”(取材于柳宗元《宋清传》)

注 ①市:买卖场所,后文也指经商、交易。②雠:这里指售出、成交。③直:价值,价钱。

1.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清优主之.A. 不害清之为富也.

其异,皆笑之市人以.B. 清不以怠遇其人.有道者欤清其.C. 执其道不废.

广求者益众,其应益.D. 一旦复柄用,益厚报清.

(2010·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胡叟,字伦许,安定临泾人也。世有冠冕,为西夏著姓。叟少聪敏,年十三,辨疑释理,知名乡国,其意之所悟,与成人交论,有屈焉。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

精义入神者,其唯《易》乎?犹谓可思而过半。末世腐儒,粗别刚柔之位,宁有探赜未兆.者哉?就道之义,非在今矣。”及披读群籍,再阅于目,皆诵于口。好属文,既善为典雅之词,又工为鄙俗之句。以姚政将衰,遂入长安观风化,隐匿名行,惧人见知。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

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

叟孤飘坎壈,未有仕路,遂入汉中。刘义隆梁、秦二州刺史冯翊吉翰,以叟才士,颇相礼接。授叟末佐,不称其怀。未几,翰迁益州,叟随入蜀,多为豪俊所尚。时蜀沙门法成,

鸠率僧旅,几于千人,铸丈六金像。刘义隆恶其聚众,将加大辟。叟闻之,即赴丹阳,启申其美,遂得免焉。复还于蜀。法成感之,遗其珍物,价直千余匹。叟谓法成曰:“纬萧何人,..能弃明珠?吾为德请,财何为也?”一无所受。(节选自《魏书·胡叟传》)

注 ①探赜:探索深奥的道理。②鄙黩:轻贱侮慢。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其唯《易》乎拂衣而出..A. B.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倚歌而和之..

遂得免焉复还于蜀..C. D. 楚也风雨兴焉且贰于..

二、基础题组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若.A. 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非常也备他盗之出入与.B.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尔.存,师之所存也道之所.C.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 犹且从师而问焉.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A. 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B. 十娘因见鸨儿贪财无义,久有从良之志.妇啼一何苦.C. 至豫州今欲何.

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夫夷以近,则.D.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6题。 顾彦先平生好琴,及丧,家人常以琴臵灵床上。张季鹰往哭之,不胜其恸,遂径上床,...鼓琴作数曲,竟,抚琴曰:“顾彦先颇复赏此不?”因又大恸,遂不执孝子手而出。 ..

5.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家人常以琴臵灵床上 .A.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B.不敢以其官贵骄士 .C.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D.不赂者以赂者丧 .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张季鹰往哭之.②备他盗之 .

出入与非常也

B.①不胜其.恸②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C.①因.又大恸②不如因

善遇之D.①遂不执孝子手而.出②宁赴常流而

葬乎江鱼腹中耳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以其乃.

华山之阳名之也

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若属皆且.

为所虏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

有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苏子与客泛舟游于.

赤壁之下

B.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不赂者以

.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C.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慎勿为 .妇死,贵贱情可薄

D.遽扑之.,入石穴中均之 .

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何如:怎样

B.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而况:何况 C.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且如:而且如同 D.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于是:与今义同

) )

三、模拟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亦运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下》)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齐人伐燕,胜之.A. 不知②句读之.

迎王师①箪食壶浆,以.B. ②以弱天下之民.燕民不悦①取之而.C. ②吾从而师之.此①人力不至于.D.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张良、陈平蹑汉王足,..因附耳语曰:“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汉王亦悟,因复骂曰:“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乃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11.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 .

A.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 .B.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C.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 .D.善遇之,使自为守 .

12.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 .A.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 .B.皆以美于徐公 .C.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 .D.他日,见于王 .

13.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C.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

D.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

14.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乃”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A.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D.乃赏成,献诸抚军 .

15.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不如因而立,善遇之 .A.无恒产,因无恒心 .B.我欲因之梦吴越 .C.不如因而厚遇之 .D.因宾客至蔺相如门 .

16.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何以假为 .A.吾社之行为士先者 .B.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C.君为我呼入,吾当兄事之 .D.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2题。 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吴。吴人予之桔,王食之,美。他日,又求焉,予之柑,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惎使者聘于吴而密访焉。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庭者,其实....大如瓜。使者见而愕之,曰:“美哉,煌煌乎柑不如矣!”求之,弗予。归言于梁王。梁王...曰:“吾固知吴人之靳也。”命使者以币请之。朝而进之,荐而后尝之。未毕一瓣,王舌缩....而不能咽,齿柔而不能咀,鼻以让使者。使者以诮吴人。吴人曰:“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既皆以应王求,无以尚矣,而王之求弗臵;使者又不询,而观诸其外美,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夫木产于土,有土斯有木,于是乎果实生焉。果之所产不唯吴,王不遍索,..而独求之吴,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明·刘基《郁离子·枸橼》) ..

17.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王食之,尤美,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 .A.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

B.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D.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 .

18.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与”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国果之美者,桔与柑也 .A.夫差与之成而去之 .B.为是其智弗若与 .C.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

D.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

19.下列加点的“而”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愕之①使者见而.A. ②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进之①朝而.B. ②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不能咽①王舌缩而.C. ②某所,而母立于兹.

独求之吴①王不遍索,而.D. 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20.下列加点词与例句中的“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于是乎果实生焉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朝济而夕设版焉 .C.今已服矣,又何求焉 .D.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

2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命使者以币请之.A. ②荐而后尝之.

庭者①御儿之鄙人有植枸橼于.B. ②归言于梁王.柑不如矣①美哉,煌煌乎.C. ②宜乎所得之不称所求也.①鼻以让使者.D. ②既皆以应王求.

2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吴①梁王嗜果,使使者求诸.A. ②使者又不询,而观诸其外美.

①则意其犹有美者未予也.B. ②吾固知吴人之靳也.

,桔与柑也①吾国果之美者.C. ②吾恐枸橼之日至,而终无适王口者也.得之不称所求也①宜乎所.D. ②果之所产不唯吴.

题1 号 答 案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学案26 文言虚词(二)

1.D [A项第一个“之”,代词,代指送药人;第二个“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性。B项第一个“以”,因为;第二个“以”,用。C项第一个“其”,表揣度,大概、恐怕;第二个“其”,代词,这。D项均为副词,更,更加。]

参考译文

宋清是长安城西部药材市场上的药材商人。搜集上等药材,有从山区、湖泽来的人,一定把采集的药材送到宋清那里,宋清都好好地招待他们。长安城里的医生用宋清的药材,配上自己的药方,就容易销售,所以他们都称赞宋清。那些生了病,患有疮症的人,也都愿意到宋清那里去买药,希望能够迅速治愈。宋清都高兴地满足他们的要求。即使有人没有带钱来求药,宋清都给他们好药,积存的欠据堆得像山一样,宋清从未找上门去索要药钱。有些不认识的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求药,仅留下一张赊购的票据,宋清也不因此而拒绝。到了年底,估计对方不能付药钱了,就把欠据烧掉,最终不再提起此事。药市上的人因为他行为怪异,都讥笑他,说:“宋清是痴傻荒唐的人。”

有人说:“宋清大概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吧?”宋清听到了这些议论说:“我不过是追逐利润用来养活老婆、孩子罢了,并不是有道德修养的人。但是说我痴傻荒唐的人,也是错误的。”

宋清营销药材已经四十年,焚烧的欠据有数十到上百张,后来有的欠账人做了大官,有的管辖着好几个州的地方,领受的俸禄很多,那些给宋清赠送礼物的人,一个接一个来到宋清家。虽然有些人买药时不能立即付款,并且背着赊欠的药账死亡的人也数以千百计,但这并不影响宋清成为富有的商人。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哪里像有些做小本生意的人呢!一旦收不到现钱,就愤怒抱怨,两次收不到现钱,就谩骂因而结为仇人,他们的求利不也太短浅了吗?我由此看到真正痴傻的人确实是存在的。宋清的确是用这种方法获得厚利,又不做弄虚作假的事,坚持这种做法不中途而废,终于发财致富。来求药的人越多,他答应的面就越宽。有的人被罢官撤职沉沦颓废,亲戚朋友冷漠地对待他们,宋清不会怠慢地对待对方,也一定像以前那样给他好的药材。那些人一旦再次做官掌权,就更加丰厚地报答宋清。宋清长远取利大多类似于这些情况。

我观察到现在人与人之间交往,富贵了他就来依附你,贫贱了他就唾弃你,很少有人能

像宋清那样为人处世的。唉!宋清是个商人,现在的交往中有能像宋清那样从长远考虑回报的人吗?如果幸而有几人像宋清那样,那么天下那些穷困潦倒而还可以活下去的人就会多起来。柳先生说:“宋清身处买卖场所却不奉行市侩哲学,可是那些身居朝廷、供职官府、生活在乡里、待在学校,自称为士大夫的人们,反而争先恐后地奉行市侩哲学而无休止。可悲啊!这样说来,那么宋清不仅仅是与一般商人不同啊。”

2.B [B项都是连词,表修饰。A项副词,难道/连词,表选择。C项语气助词,不译/兼词,相当于“于之”。D项介词,到/介词,对。]

参考译文

胡叟,字伦许,是安定临泾人。家中历代为官,是西夏著名大族。胡叟幼时聪明机敏,年方十三,善于辩答疑问解释事理,闻名于城乡,他以思考感悟的见解,与成人交互辩论,也很少屈服。学问不由师傅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著说中,精深而得变化之道理的,难道不是只有《易经》吗?(我)还是认为通过思考就多半能感悟到道理的。衰败世道中的迂腐儒生,略能区分乾坤的方位而已,岂有能从不显明的征兆中探索深奥的道理的人?求师问道的礼仪,不是现在能施行的。”及至翻读各类书籍,阅览两遍,都能背诵。好写文章,既善于写典雅的文字,又擅长用通俗的语言。因姚氏政权即将衰亡,于是(他)来到长安观察风俗民情,不露姓名,隐藏行踪,害怕别人看见并认出。当时有京兆人韦祖思,从小熟读经典,常常看不起当时的同辈,知胡叟来,召他相见。祖思以习惯的态度,对胡叟很冷淡。胡叟勉强与他寒暄后,愤怒地拂衣而去。祖思坚决挽留他,说:“正要与君讨论天人之间的关系,为何仓促而回呢?”胡叟答道:“可以共论天人问题的人早已死了,与君相交,何必说如此大话。”最终不入座而离去。回到主人家,写长赋铺叙韦、杜二家事,一夜而成,当时他才十八岁。他追述韦、杜的过去,没有掩去其旧日美德,叙及中古,则符合当时的事,而近代则叙有轻贱侮慢的事。人们都惊叹他有才华,畏惧他文笔含讥。至今还有人传诵他的文章,作为谈资。

胡叟孤独漂泊坎坷失意,没有仕进的途径,于是到汉中。刘义隆的梁、秦二州刺史冯翊人吉翰,因胡叟是有才华之人,便以礼相待。授胡叟为小官,不符合胡叟本意。不久,吉翰调任益州,胡叟随其入蜀,常常为益州豪士俊杰所推重。当时蜀有僧人法成,聚合僧徒,有近千人,共铸一丈六尺高的金佛像。刘义隆厌恶他聚集徒众,将要把他处以死刑。胡叟得知此事,立即奔赴丹阳,陈述申明事属善行,法成终得免罪。胡叟又回到蜀地。法成感激他,赠送胡叟珍贵物品,价值一千多匹绢。胡叟对法成说:“安贫乐道的织蒿人,为何能抛弃明珠?我为德行而请命,拿钱财干什么?”最后未收一物。

3.C [C项两个“所”,都是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相当于一个名词,“所存”,即存在的地方,“所欣”,即欣喜的地方(景观)。A项若:连词,表假设,如果/代词,你。B项与:连词,和/介词,同。D项焉:兼词,于之,在那里/代词,他(师)。]

4.D [D项两个“则”,都是连词,表顺承,就或那么。A项也:语气助词,加强判断语气/语气助词,表感叹。B项因:介词,因为,由于/连词,因为,由于。C项何:副词,多么/代词,哪里。]

5.C [C项以:把。]

6.D [D项连词,表承接。A项①代词,他;②助词,取消句子性。B项①代词,他的;②副词,一定。C项①连词,于是、就;②介词,趁此。]

7.D [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A项乃:副词,表条件,才/副词,表判断,为、是。B项且:连词,尚且/副词,将要。C项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代词,的人。]

8.A [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结构,引进时间、地点。B项以:介词,“用„„身份”/介词,因为、由于。C项为:介词,被/介词,

替。D项之:代词,代虫/指示代词,这。]

9.C [“且如”是复音虚词,不能简单采用两者相加的办法推断它的意义和用法。这里的“且如”,是“就像”的意思。]

10.B A项代词,它(燕国)/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连词,“来”,表目的。C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D项介词,引出后面的“此”/介词,从。

11.C [例句和C项中的“之”均为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A项助词,的;B项代词,他;D项代词,他。]

12.A [例句和A项中的“于”均为介词,译为“在”。B项介词,比;C项介词,对;D项介词,被。]

13.C [例句和C项中的“若”均为代词,译为“你”。A项连词,如果;B项副词,好像;D项动词,比得上、赶得上。]

14.B [例句和B项中的“乃”均为副词,译为“竟”。A项副词,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确认作用,译为“是”;C项副词,才;D项副词,于是。]

15.C [例句和C项中的“因”均为介词,译为“趁机”。A项连词,就;B项介词,根据;D项介词,通过。]

16.B [例句和B项中的“为”均为语气词,译为“呢”。A项动词,作为;C项介词,替;D项介词,因为。]

17.A [例句和A项中的“则”均为连词,表承接,译为“就”。B项连词,表假设,那么;C项连词,表转折,却;D项副词,用在判断句中主语之后、谓语之前,起强调和确认作用,译为“是”。]

18.D [例句和D项中的“与”均为连词,和。A项介词,跟;B项语气词,吗;C项动词,交好。]

19.C [A项均为连词,表承接;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C项①连词,表因果/②代词,你的;D项均为连词,表转折。]

20.B [例句和B项中的“焉”均为兼词,于之。A项疑问代词,为什么;C项语气助词,呢;D项第三人称代词,它。]

21.A [A项均为代词,它,代“枸橼”。B项①介词,在/②介词,向。C项①助词,词尾,地/②助词,表句中停顿,不译。D项①连词,而/②介词,把。]

22.C [C项①助词,放在后置定语后面,不译/②助词,„„的水果。A项均为兼词,之于。B项为语气词,表肯定。D项均为助词,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