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下限时集训:第六章_人口的变化_2-6-2_有答案

2018版高考地理总复习(人教版)课下限时集训:第六章_人口的变化_2-6-2_有答案

来源:化拓教育网


2-6-2

(时间:45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2017·河北“五个一名校联盟”高三教学质量检测)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发布2013年世界移民报告显示,全球国际移民的总数持续上升,下表为部分主要移家的相关资料。据表和所学知识,完成1~2题。

国家 ① ② ③ ④ 移民人口 数(人) 45 785 090 11 048 0 7 826 981 7 824 131 移民人口占世界总 移民人口比(%) 19.8 4.8 3.4 3.4 移民人口占本国 人口比(%) 14.3 7.7 83.7 12.4 1.表中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国家分别是( ) A.俄罗斯、阿联酋、美国、英国 B.美国、俄罗斯、阿联酋、英国 C.俄罗斯、美国、英国、阿联酋 D.美国、英国、俄罗斯、阿联酋

【解析】 ①国和②国移民总量较大,为美国和俄罗斯;③国和④国移民总量较小,且③国移民人口占本国人口比例大,故③国为阿联酋,④国为英国。

【答案】 B

2.表中③国家吸引国际移民的主要原因是( )

①气候适宜,环境优美 ②缺乏青壮年劳动力 ③移民宽松 ④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力强 ⑤国土辽阔,资源丰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解析】 由所学知识可知,阿联酋位于西亚,为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且荒漠广布,生态环境脆弱,①错误;阿联酋移民占本国总人口比重大,主要是因为阿联酋石油开采,金融业、旅游业和会展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快,就业机会多,收入高,吸引大量外来务工者;阿联酋本国人口少,青壮年劳动力缺乏;阿联酋实行宽松的移民,吸引移民进入。故②③④正确。阿联酋国土面积较小,除石油资源外,其他资源不丰富,故⑤错误。

【答案】 B

(2017·成都模拟)下图为通过手机定位制成的2015年成都春运期间人口流动路径示意图。据图回答3~4题。

3.由图示的流动路径可知( ) A.流动人口以中青年为主 B.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 C.春运后四川人口净流入 D.流动可提高四川环境承载力

4.2015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的规模减小,原因是( ) ①流入区生活成本提高 ②流入区产业向四川转移 ③四川经济有较快发展 ④流动人口多回四川务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第3题,由图示流动路径可知,成都流动人口主要流向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就业机会较多,成都流出人口主要是以中青年为主。流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不会高于东部沿海;春运后四川人口仍流出大于流入;人口流动不可能提高四川的环境承载力。第4题,2015年成都春运人口流出减小是由于东部沿海地区生活成本提高,东部地区产业向四川转移,四川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提供的就业机会增多。

【答案】 3.A 4.A

(2017·大庆模拟)人类迁移行为决策的产生,是由于迁移者认为在目前自己居住区位以外的某一区位能够更好地满足自己的意愿。下图示意某区域境内的人类迁移情况。读图完成5~6题。

5.在不同迁移类型中,受距离远近影响最大的是( ) A.移民 B.农业或家务职业 C.非农业职业 D.或管理职业

6.有关移民迁移方向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受自然环境因素影响 B.都是逐级流向高一等级城市 C.受特殊因素影响出现偏移现象 D.都是就近流向较高等级城市

【解析】 第5题,由左图可以看出移民迁移的数量随距离的变化最显著,且距离越近人口迁移的数量越多,距离越远迁移的数量越少,可见受距离影响最大;农业或家务职业、非农业职业、或管理职业都在不同距离上有迁移,且迁移的数量受距离的影响较小。第6题,由右图可以看出,人口迁移主要是在城市间的迁移,迁移的原因应该是经济原因;图中人口迁移也并非都是逐级迁移,出现了由小城镇迁移到大城市的现象;图中出现了由中等城市向小城镇的迁移,这不符合常规的迁移方向,可能是因为特殊因素引起;图中人口迁移也并不是完全就近迁移,出现了由小城镇向距离较远的大城市的迁移。

【答案】 5.A 6.C

(2016·福建上学期期末单科质检)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2000~2013年人口变动的情况。读图完成7~9题。

7.下列年份中,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年份是( ) A.2003年 B.2006年 C.2009年 D.2012年 8.该城市人口变动导致( ) A.老龄化的进程延缓 B.平均预期寿命缩短 C.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减轻 D.文化和价值取向趋向单一 9.该城市是( )

A.武汉 B.重庆 C.上海 D.西安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特点,人口变动的影响。第7题,读图,图中常住人口数量线在逐年增加,但2010~2013年间,每年人口增长最少。结合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知,多数年份是负增长,只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长是正增长。所以该城市人口净迁入量最少的年份是2012年,D项正确。第8题,结合前面分析,该城市人口变动是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迁入量减少,导致该城市老龄化的进程延缓,A

项正确。人口变动不会影响平均预期寿命,B项错误。人口自然增长率提高,儿童增加,城市基础设施的负担加重,C项错误。文化和价值取向趋于复杂,D项错误。第9题,该城市以人口迁入为主,近年来迁入人口减少,应是我国沿海开放早的城市,近年来由于产业升级,需要的劳动力数量减少,导致迁入人口减少,选项中最可能是上海,C项正确。武汉、重庆、西安都是位于内陆的城市,A、B、D项错误。

【答案】 7.D 8.A 9.C

(2017·晋冀豫联考)读2010年三大城市群迁移情况对比图,完成10~11题。

10.三大城市群中( ) A.京津冀的人口增速最快 B.长三角的人口增量最多 C.珠三角的人口净迁入率最高 D.长三角人口迁出率最高

11.导致京津冀和珠三角人口净迁入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产业结构 B.环境承载力 C.国家 D.科技水平

【解析】 第10题,比较三地的人口迁入率与人口迁出率数值,即可判断答案。第11题,首先明确两地差异主要体现在人口净迁入率上,人口迁出率都较低,则两地人口迁入率差异决定了人口净迁入率的差异。珠三角工业结构轻型化,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较发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因而人口迁入率较高;而京津冀工业结构主要为高技术类、重工业类,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故人口迁入率较低。

【答案】 10.C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28分)(2017·杭州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谋生、定居,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闯关东”以山东人最多。

材料二 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逆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

材料三 “闯关东”路线示意图。

(1)山东人“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大量人口“闯关东”对关东地区的环境会带来哪些问题?

(3)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解析】 第(1)题,“闯关东”的原因与东北地区优势条件和山东的劣势条件有关;“雁南飞”主要与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快速发展有关。第(2)题,大量人口“闯关东”开荒种地必然存在盲目破坏植被、湿地的现象。第(3)题,人口迁移有利于促进迁入地资源开发和城市经济发展,也可能引发环境问题,给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带来困难。

【答案】 (1)“闯关东”:山东人多地少,东北平原人少地多,山东旱涝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雁南飞”:改革开放后,山东工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发展快,人均收入增长快,拉力大于推力。

(2)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

(3)有利: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的困难。

13.(28分)(2017·杭州模拟)读部分沿海省市的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加工制造业包括纺织化纤、服装鞋帽、轻工食品。高技术产业包括医药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根据材料,概述浙江省人口发展的主要特征。

(2)分析浙江省的人口发展特征对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 (3)针对浙江省人口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效应,分析其可以采取的主要对策。

【解析】 第(1)题,阅读材料中的表格数据,横向上和上海、江苏、全国对比,纵向上进行2000年和2010年的对比。第(2)(3)题,人口迁入正效应一般从劳动力供应、人口年龄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

等方面分析;负效应多从加大城市人地矛盾及其带来的问题等方面分析,对策则针对问题提出。

【答案】 (1)人口年均增长率:与沿海部分省区相比,浙江省户籍人口增长慢,而外来人口增长最快;受教育年限:浙江省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提高,但受教育程度提高缓慢,外来人口受教育程度最低,外来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较低;就业人口比重:浙江省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最高。浙江省制造业就业人口比重特别高,但就业人口以低端制造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较低。

(2)正效应: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为浙江省提供了充裕的劳动力;缓解了人口老龄化速度;促进三大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发展。负效应:加剧了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给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构成巨大压力;外来人口文化素质低,工作技能低,从事的大多是简单劳动、低端制造和一般服务,影响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3)大力发展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口容量;大力发展各类教育,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人口的素质;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劳动就业机会;引进国内外各类高科技人才。(答出三点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