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期考语文诗歌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期考语文诗歌语文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7级高二语文期考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班别 姓名 座号

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长年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颔联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图中景象“有日”“江阔”“浪生”表现诗人虽觉远行艰辛,但前途光明,将劈波斩浪,一展身手的心志。

1

C.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D.这首七言律诗,用词考究。副词“犹”“自”“常”“正”的运用贴切自然,耐人寻味;动词“冻”则外呈乌云凝重之态,可见天气寒冷之意,内蕴诗人凄凉之心。 15.简要分析尾联是如何巧妙地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的。(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題.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注】①老去句:语本苏拭《豆粥诗》“我老此身无着处,卖书来问东家住。”②浮瓜沉李:语本魏文帝《与吴质书》“浮甘瓜于淸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以“浮瓜沉李”形容夏天消暑行乐生活。③后:略似今日口语中之“啊”。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点明自己年老体衰,闲居山林,奠定全篇基调;“无着处”,正话反说。 B.两个“百年”间隔反复,照应上文之“老去”,寓示自己—辈子被荒废。 C.下片开头两句写夏日行乐,表达对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归隐生活的向往。 D.本词语言明白如话,笔调轻松,言浅意丰,令人寻味不已,—些语句成为成语. 15.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6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所思① 杜甫

2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5.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斗,帐门深深万人守。 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 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八、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4~15题。

客中闻雁 黄仲则

山明落日水明沙,寂寞秋城感物华。独上高楼惨无语,忽闻孤雁竟思家。 和霜欲起千村杵,带月如听绝漠笳。我亦稻粱愁岁暮,年年星鬓为伊加。

15.本诗情感丰富,都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九、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5.杜甫《春望》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诗中的“书”指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3

2017级高二语文期考复习训练诗歌鉴赏专题练习参

一14【解析】B B项说法错误。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解析】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试题分析:先点出角度、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14【解析】B

15【解析】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考点定位】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三14.B B项,沿途日色晦暗、寒云凝重、江面浩阔、波浪翻涌的景象,营造的是苍茫凄寒的意境,烘托暗淡凄凉的心境,表现路途艰辛。

15.①巧妙地借用船工捕得鲤鱼一事(事借的巧),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或者说让鱼有了家乡的味道),从而表现自己深沉的思想之情。(事情1分,对“南来”的分析2分。意同即可。)

②巧妙地运用“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典故(典用得巧),写自己急于烹鱼取书,表现对家书的渴盼心情,从而抒发对家乡的热切思念。

(典故1分,答以“鲤鱼”代指“家书”或“鱼雁传书”的典故也可;分析2分。意同即可。)

四14. A(A没有比兴手法,3分。D项中“白天”不恰当,2分)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6分,每点3分)

五14. C(C项不是向往,此时作者已是退居生活;“浮瓜沉李”“散发披襟”这是试图摆脱“叹息”“呻吟”之愁苦心绪的自我解脱、寻找欢乐的尝试

。15. ①对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空老山林的感伤;②试图排解退居的无聊生活的故作旷达、乐观的感情。(意思对即可,每点3分〕

六15. ①前四句写崔漪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暗含苦忆之情;

②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倍添苦忆之情;

③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镏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

4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七15.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在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八15.(5分)①悲秋之情:作者看到秋天萧瑟的景象,顿生感慨。 ②思乡之情,孤独寂寞:漂泊在外,孤身一人。 ③为生计而愁:岁末为温饱奔波。

④感慨年华老去:每年白发增加,越显苍老。(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得满分)

九 15.(6分)答案: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异:杜诗描写沦陷后长安的萧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李诗主要是写诗人想入朝为官而愿望始终得不到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解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说的是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家中亲人的消息值得上万两黄金,表达了诗人眷恋家人的美好感情,“家书抵万金”引起了很多遭遇离乱的人的深深共鸣。“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这两句是说诗人想效仿古人,以求入朝为官却始终不能实现,于是想写家信告诉自己就要回家了,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悲伤。由此可得二者异同。)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