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作者:胡明惠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4年第07期

摘要:通过“同课异构”的教研形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构建多重对话平台;可以拓展视野,丰富教育教学艺术;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比较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并且可以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它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关键词:授课方法;同课异构;智慧碰撞;多重对话平台;拓展视野;更新观念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22-02

“同课异构”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平台。这种活动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同时也给教师自己及同伴提供了自我提高自我反思的材料。通过举行“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使我受益匪浅。正所谓教一遍有一遍的收获,听一遍有一遍的心得。特别是观摩别人同内容的课和听了同行的评议之后,会对课本有更深的理解,把这种感受和理解记录下来,对别人对自己都会有所启发。反思这次教研活动,我感到自己有如下的体会:

一、智慧碰撞,构建了多重对话平台

长期以来,各位教师的教学都是孤立的、分别展开的,在每个学校都很难做到集体备课,这种长期的“孤立”和“隔离”也给教师的成长和共同进步设置了很大的障碍。“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大家都打开自己的心扉,发表自己对听课后的感受和看法。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乐意把自己的教学专长奉献出来,供其他教师观摩和分享,同时也为新教师表达和检验自己的教学思想提供了借鉴的平台和空间。

在集体评议讨论时,我们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讨论中,我们各自的教学思想发生了碰撞,我们讨论得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也就越多,对问题的理解也就越透彻,一些平时上课时不太注意的问题也被发现了。比如:教师提问时对问题的设计要明确,否则学生的回答就不会朝着教师预设的方向进行;对于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幻灯片的数量不能过多,要讲究精炼,也不能一味追求画面漂亮,这样反而会分散了学生对重点内容和主题内容的注意力等。有时甚至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益。

二、拓宽视野,丰富了教育教学艺术

记得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活动中得到了充分地展示。并在相互的听课过程中,其他教师的一些缄默的知识和情境性教育机制可以被相互体会。 三、更新观念,优化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在听课期间,我不仅认真去听、去想、去感悟,还能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置身于课堂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在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大家有着共同的话题,对问题的探讨也更加深入,通过“同课异构”活动,可以具体探讨某一类教材的教学方法,相互学习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在互相的听课中,可以参照别的老师的长处,更好地改正自身的不足;在交流与研讨中,我也发现了自身知识结构上存在的不完整,特别是对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还不能很好地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即使在听课和评课时,也缺乏理论的高度,不能站得高,看得远,所以通过听课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虽然教学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课堂上老师们都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本班学生的特点,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培养学生大胆创新,勇于实践的能力! 四、相互对比,引起教师对授课方法的思考

此次活动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教法,分别为授课式教学和导学式教学,授课方法无所谓好坏,一节课结束后主要是反思教学效果。这种效果一方面是与自己课前的教学设计相比照,看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完成了三维的课程目标;二是从现场效果来看,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性是否被激发出来,学生是否当堂掌握了所学的内容。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反馈、同行和专家的评议,反思一节课的“得”与“失”,提出今后改进和完善的设想。我觉得,要做好反思还必须具备系统化意识,因为所有的学科都由若干的子系统组成,都有其内在的规律特征与传统经验积累,只有进行“系统”的反思、实践,才能提高整体教学能力,才能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境界。

在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上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不应越俎代庖,居高临下地对知识进行概括解析,用自己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解读;而应该站在一个引领者的位置,循循善诱,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善于抓住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重视课堂生成,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在合作讨论的氛围中,让学生各自生成或建构自己的认识与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识。这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如何做一个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站在对话者首席的位置,是当前新课改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而在导学教学中则全部的内容都由学生自行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领的作用。

总之,这次学校组织的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大家达到共同学习,共同研究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最重要的是从异中领悟到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我认真反思,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以及自己与其他老师的差距,借鉴别人的长处,不断在实践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课堂教学,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