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师备课笔记
年级 课题 七年级 学科 语文 主备教师 复备教师 课型 新授课 诫子书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这篇课文正是诸葛亮对儿子的教导。学习本课,在提高学生文言水平的同时,结合课文内容,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勤学励志,修身养性 本文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把握主旨,开阔视野,体会情感,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并由此积累背诵相关警言以自励。 本课虽然是一篇文言文,但是学生对于诸葛亮是有一定了解的,另外也有一定的学习方法的积累,只要重视诵读,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对于学生掌握课文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论证方法的学习还需要再深一步。 教学目标: 1、读准字音,熟读成诵。 2、注意词语的积累和文句的精确翻译与理解。 3、理解文中深刻的人生理念和父对子的殷殷期望。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 2、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翻译全文。 3、引导学生理解成才的三个条件:志、学、才三者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领会文章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俭以养德”与“静”的关系。 1、探究式学习方法。设计问题,分组讨论。 2、置换法。针对文章的精彩之处,用换句的方法品味咀嚼。 教师 学生 教学活动过程设计(第 课时) 教 学 目 标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策略分析 课前准备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教 学 环 节 教学活动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计 意图
一、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四、研读赏析课文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一) 出示课件 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二、初读课文 障碍,注意停顿。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文。要求,借助工具书扫清生字的问题。 障碍,注意停顿。 3、集体朗读课文。 2、找生朗读课文,师点拨存在 的问题。 注意(1)生字夫(f ú) 澹泊(dàn) (bó) 淫(yín) 慢 遂(suì) 庐(lú) (2)停顿 3、 集体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 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释和1、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课下注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法、释和工具书,运用硬读法、猜读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移运法、联想法(联系现代汉语)迁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识),移运用法(联系已学过的古文知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疑难问识),学生自主译读课文,找出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作解疑难问题,并力求在小范围内合决。 作解决。学生学习时,教师巡回, 及时给予指导。 学生自由提问 2、质疑问难。这一环节,由学 生自由提问,师生共同讨论解 决。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放手给 他们。解决不了的,教师给予点 拨。注意结合具体问题,对学生 进行学习古文方法的指导。 3、 师强调重点词 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再4、生译全文。先找生通译全文,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求再同桌间口译。在本环节中,要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通求学生译文的语言,除了达到文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通字顺外,也要力求文字优美。 (如: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 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为:年华随时光消失,意志随岁月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只能悲哀地守着穷房子,那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四、研读赏析课文 本环节,教师以一系列问题带动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1、诸葛亮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励志,需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教 学 环 节 五、背诵积累。 六、谈感受,说启发。 教学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 意图 2、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你能再补充一个论据(道理或事实均可)吗? 在修身、立志、为人处世方面 分析了学与静、才与学、学与志 等方面的关系。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 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 条件:志、学、才。他主张以俭 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这 三者是缺一不可的。志是成才的 前提和基础,但志向的培养又必 须修养道德,造就人才必须从静 与俭的修养开始。 4.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 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 无以致远。”这句话的核心是一 个“静”字。“俭以养德”与“静” 有何关系? 因为节俭方可清心寡欲,避免 浪费。这就要求人们的内心世界 始终保持宁静,不会为贪图丰厚 的物质享受而分神劳力。“俭以 养德”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 的美德。 背诵课文 五、背诵积累。 学生背诵课文。提醒学生: 注意一句话一句话地背,要注意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句间停顿,开始时,要慢背,心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里装着现代文,嘴里说着古文。 到的启发。 六、谈感受,说启发。 学生从文中找出自己所喜欢的一个警句,谈自己的理解和所受到的启发。
板 书 设 计 教 学 反 思 《诫子书》 诸葛亮 淡 修身 宁 泊 静 名 治学 致 志 惜时 远《诫子书》 本篇文章短小精悍,辞约意丰,字字珠玑,掷地有声,有谆谆告诫之语,更溢满殷殷期盼之情。采用以“读”贯穿课堂始终的方法,听读,朗读,跟读,默读„„通过反复地读让学生自然成诵;然后猜读、精读、研读、品读,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释疑理解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联系现实实际谈体会,赏析品味拓展积警句;中间穿插历史背景小故事,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感受诸葛亮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品德素养情趣。 为了让每位同学在课堂上都能有所学、有所悟、有所思,我是按照“生读——生悟——生思”的模式来执教这节课,整个课堂中都以“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和收获是本节课的主要立足点。 前面几个部分进行较为顺利,学生课堂活动较为踊跃,而且基本每个同学都能完成学习目标,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导学案设置比较合理,逐层深入,从“基础”到“延伸”都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 但这节课的授课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点: 1、“研读与赏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但由于“导”的不到位,部分同学不能动起来,不能“赏”出亮点,“赏”出水平,导致气氛不够活跃,对文章中富有哲理又有警醒作用的句子领悟不够到位。在这个环节,如能适当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解疑,相信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会大大增强。 2、课堂上小组运用不够成功。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自己讨论,有时都没有给学生自己考虑的时间就讨论,这样浪费了很多有价值的时间;另外,有些问题确实不值得小组讨论,而我不合时机的运用小组讨论,出现了课堂“懒散”的局面,如:让学生讨论课文译文,这就属于“画蛇添足”,多余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