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纲解读: 1.理解B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120个)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成分省略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2.分析综合C
(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鉴赏评价D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考点直击
就近几年高考来看,文言文阅读主要有以下特点:1.从文体特征上看,以人物传记为主,兼具其他文体;2.从考查的知识点看,实词、虚词、筛选信息、内容概括、翻译是必考题,实词理解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是考查热点;3.从考查形式看,实词理解、虚词理解、断句、筛选信息、概括分析为选择题,每题3分,句子翻译是主观题,10分。 三、文言词汇知识
第一讲 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
(一)古今词义的变化 变 化 情 况 词义 扩大 词义 缩小 示 例 范围扩大 色(脸色-颜色) 皮(兽皮-皮肤-表皮) 病(重病-病) 义项增多 劝(劝勉-劝勉,规劝)假(凭借、利用-凭借、利用,不真) 范围缩小 臭(气味-坏气味) 金(金属-金子) 丈人(老人-岳父) 义项减少 让(责备,谦让-谦让) 怜(爱,怜悯-怜悯) 涕(眼泪-鼻涕) 偷(苟且-偷窃) 去(离开-到某地去) 讽(委婉地劝告-讽刺) 爪牙(武臣-坏人的党羽) 词 义 转 移 感情色彩变化 了解古今词义变化的规律,是为了防止以“今义”释“古义”。 (二)一词多义 词 义 解 说 例 朝 义 项 早晨 朝见 朝廷 1
例 句 朝令夕改 率天下诸侯而朝周 于是入朝见威王 本 义 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引申义 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代 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爪牙 喻武臣 改朝换代 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假借义 借用作另一个同音词的意义 畔 叛,背叛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学习一词多义知识,可以从词的本义推断引申义。 “引”,会意字,本义是拉开弓。①“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即用其本义。由“拉开弓”引申为②“拉”,“左右或引相如去。”(《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由“拉”引申为③“拉长”,“岸木影下布,水鸟时引吭。”(梅尧臣《宣州环波亭》)④“抽”,“拔出”,“马蹶,坠地,引佩刀刺马杀之。”(《宋史·太祖纪》)⑤“拿”,“(东郭先生)引绳而束缚之。”(《中山狼传》)⑥“带领”,“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史记·田单列传》)⑦“承担”,“公卿各引咎自责。”(《北史·周武帝纪》)⑧“举荐、提拔”,“奖引后进,如恐不及。”(《欧阳修传》) ⑨“延请”,“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廉颇蔺相如列传》)⑩“退却”,“操军不利,引次江北”。(《赤壁之战》) (三)古字通假 解 说 有本字而不用,借用一举 例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同“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注 意 点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同“无”) 中学教学中,把古今字也视为通假字。教材中注为“莫”同“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注为“这个意义后来写作×”。 通假字 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古今字 几个意义,后为区别,舟,至绝壁下(“莫”同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暮”);师者,所以传道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受业解惑也(“受”同“授”) 俛首系颈(“俛”同“俯”) 教材亦按通假字方式注释。 中学教学中所讲的古字通假,包括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三种情况。
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它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哪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推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第二讲 词类活用
【知识梳理】
一、什么是词类活用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刃相如”,“刃”原为名词,“刀口”的意思,在这里作.动词用,“用刀杀”的意思。词类活用不同于词的兼类和一词多义。一个词经常具备两类词的语法特点,是词的兼类。一个词固定地具有几个义项,是一词多义。如“使”,有“出使”和“使者”两个意思,一为动词,一为名词,属于词的兼类,也是一词多义。而词类活用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
二、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作动词、形容词作动词
2
类 型 及 规 律 名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 作状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语 例 句 译 法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中山狼传》) 像……一样 .其一犬坐于前(《狼》) .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予分当引决(《指南录后序》) .其势必不敢留君(《廉蔺列传》) ..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卒廷见相如 (《廉蔺列传》) .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鸿门宴》) .依据……,按照…… 在……,从……,向…… 用对待……的方式 用…… 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 时公兵不满万(《三国志·武帝纪》) 当……,每……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 名词前面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作后面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二月草已芽 (《采草药》) .三岁贯汝,莫我肯德(《硕鼠》) .(1)动+名:军,驻军。 (2)介+名+动:蹄,用蹄踢。 (3)换成动词:德,感激;风,吹拂。 动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蹄而杀之 (《黔之驴》) .词 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项王复引兵而东 (《项羽本纪》)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商君书》) .两个名词连用,一个常活用 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 .春风风人,夏雨雨人(《说苑》) .. 形作前面有能愿动词 动 前面有助词“所” 其他表动态的 (二)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活 用 的 类 型 例 句 译 法 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 (《出师表》) ..山多石,少土(《登泰山记》)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游褒禅山.也(记》) 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远,疏远;穷,到尽头;高,推崇;轩邈,争高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庄子·盗跖》) 争远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 ..说 明 3
使动词的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过秦论》)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鸿门宴》)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孟子·尽心上》)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阿房宫赋》) 且庸人尚羞《廉蔺列.之(传》) 动+宾=使+宾+动 有时也可译成一个动补动形容词使动用法 用法 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宾=使+宾+形 式词语。如:活,救活。 名+宾=使+宾+为+名 意形容词意动用法 动用名词的意动用法 法 动词的意动用法 形+宾=以+宾+为+形 有人认为动词无意动用“羞”为名+宾=以+宾+为+名 法,形容词活用。 动+宾=以+宾+为+动 第三讲 文言虚词
【知识梳理】
一、一个一个地记忆
高中阶段应当掌握二三十个文言虚词。这需要一个一个地记忆。这里列出30个常见的文言虚词。 (1)之(2)其(3)是(4)焉(5)尔(6)然 (7)莫 (8)或 (9)相 (10)见(11)岂(12)乃(13)于(14)与(15)因(16)为(17)以(18)而(19)且(20)则(21)虽(22)若(23)者(24)所(25)夫(26)盖(27)也(28)矣(29)乎(30)哉
二、一组一组地比较 1.例如,“之”和“其” 之 词性 代 词 指示代词 这 助 词
其 解 释 词性 类 别 解 释 第三人称 (作定语 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第一、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谓短语的主语) 指示代词 那 表示揣测语气,大概 表示反问语气,难道 表示祈使语气 表示感叹语气 连词 假设连词 4
类 别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作宾语) 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一、二人称(作宾语) 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主谓之间取消性 副词 语气副词 结构助词 前置宾语和动词之间 中心语和后置定语间 中心语和补语之间 如果 音节助词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 动词 往,到……去 选择连词 助词 音节助词 是……还是…… 起调整音节的作用 “之”和“其”的相同之处在于都可以作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而且都可以作第三人称代词,也都可以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但它们有明显的区别,“之”作宾语,“其”作定语和主谓短语的主语( “其”作句子的主语,出现较晚,也不常见 );作为指示代词,它们也有分工,“之”主要表示近指,“其”主要表示远指。它们都可作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但也有所不同,“之”主要用在单音节词之后,“其”主要用在句中。而“之”作结构助词,“其”作语气副词,则是它们更大的区别。
又如,“相”和“见” 虚词 词性 相 副 词 类 别 表示共同 表示交相 表示单相 (偏指一方) 解 释 共同、一起 互相、相互 举 例 (其妻与其妾)相泣于中庭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相当于“我”、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我) “你” 、“他” 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你)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他) 表示递相 见 副词 表示偏指 表示被动 一个接一个 相当于“我” 被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相”和“见”都可以作副词,而且有一个共同的用法,即偏指一方,但它们又有明显的区别,“相”可以偏指第一、第二、第三人称,而“见”只可以偏指“我”。
三、一类一类地掌握。对同是表示某一种语法意义的虚词,可以一类一类地掌握。 1.例如,表示单独的范围副词 词 独 特 但 惟 仅 止 徒 直 第 2.又如,词尾 词尾 用法、意义
意 义 举 例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单单) 只,只是,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只是) 只有,只要,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只) 但单,仅仅 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只)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观潮》)(只) 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仅仅,只有)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只是) 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黄冈竹楼记》)(只,仅仅) 举 例 5
然 尔 焉 乎 若 形容词、拟声词、动词、副词的词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卫风·氓》) 尾,……地,……的样子 如 箪瓢屡空,晏如也(《五柳先生传》)付诸阙如(成语) 3.还有,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尔、汝、女、而、乃、若;子、君、公、吾子…… 表高度的程度副词(最,极、很,非常):最、极、至、绝、殊、良、颇、甚、逼、大…… 表全部的范围副词(全、都):皆、尽、咸、举、悉、具、毕、备、胜…… 表短暂的时间副词(不久、一会儿):旋、寻、俄、俄而、俄顷、顷之、既而、须臾、斯须、少间、未几、无何……
表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哪里、怎么):岂、其、宁、庸、独、安、讵、何…… 表假设关系的连词(如果、假使):如、若、苟、使、向、倘、即、脱、设、而、自、试、令、如使、翔实、竟使……
四、根据语法位置确定用法。
要根据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置,结合句意,确定其用法。 1.如“其”:作定语时,是人称代词“他(它)的”,或指示代词“那”;作主谓短语的主语时,是“他(它)”;作状语时,是副词。 2.又如,以: 词性 连 词 类 别 表示并列递进 表示承接关系 表示目的关系 表示修饰关系 表示因果关系 因 果 解 释 而、又、而且 而、从而 用来、以便 地 因为 因而、以致 以(东) 用、拿、凭 把、与 在 因为 举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君臣固守以窥周室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 (廉颇)以勇气闻于诸侯 今以钟磬置水中 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不赂者以赂者丧 后面跟着名词、代词、名词短语。 语法位置 后面跟着动词、形容词、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和主谓短语。 表示界限范围 引出凭借依据 介词 引出涉及对象 引出时间处所 引出原因 注意:“以”后面的代词被省略,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如“可以一战”(《曹刿论战》)。“以”后面的代词被前置,不要误以为“以”是连词。如“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3.又如,焉: 词性
类 别 解 释 举 例 6
语 法 位 置 代词 人称代词 之 犹且从师而问焉 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动词之前 疑问代词 谁、什么、哪里 复驾言兮焉求 兼词 介词+代词 于之 副词 反诘语气 怎么、哪里 助词 词尾 语气助词 助陈述等语气 助停顿 ……的样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在不及物动词之后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盘盘焉,囷囷焉 第四讲 复音词语 在动词之前 在句末 在句中 在形容词、拟声词后 【知识梳理】
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复音词语,分为复音词和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节词连用)两类;从构成复音词语的词的虚实着眼,复音词语分为复音实词(词语)和复音虚词(词语)两类。 一、复音实词(一个复音词)、实词性复音结构(两个单音词) 类 别 连绵 单词 双声 叠韵 举 例 注意点 参差(长短不齐的样子) 惆怅(伤感,失意) 不要把 须臾(片刻,一会儿) 徜徉(自由自在往来行走) 单于(匈奴君长的称号) 琵琶(一种弦乐器) 一个复 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孜孜(勤勉的样子) 宾客(客人) 社稷(国家) 骐骥(良马) 足下(一种敬称) 黄泉(人死后埋葬的地方) 更衣(上厕所) 从事(下属) 率尔(轻率的样子) 阙如(欠缺) 地方(地盘方圆) 其实(它的实情、它的果实) 不要误衣裳(上衣下裙) 卑鄙(地位低微、见识短浅) 为一个中间(中间间杂着)力拉崩倒之声 鼎足之形成(形势形成)矣 昼夜勤作息(作) 备他盗之出入(入)与非常也 复音词 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复纯译 音 词 音词 叠 音 词 实合并 列 式 词 成偏 正 式 词 支 配 式 附 加 式 实词性复音结构 两个单音词构成词组 两个单音词偶然相遇 偏 义 复 词 学习复音实词(词语)知识,要正确解释文言文中的复音词语,既不要把两个单音词误认为一个复音词,也不要把一个复音词拆成两个单音词。
二、复音虚词(包括虚词性复音结构)
复音虚词,本来也有一个复音词和两个单音词(虚词性复音结构)的分别,这里从简易出发,不作分别。讲一些常见的复音虚词和结构。 复音词 而已 则已
语 译 罢了 也就罢了 例 句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7
庶几 若夫 何其 之谓 谓之 所谓 若何、奈何 何如 何所 有所 无所 有以 无以 何以 是以 虽然 然而 然则 向使 所以 差不多 像那,至于那 多么 说的就是 称他为、把它叫做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论语·公冶长》) (就是)人们所说的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怎么样 使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崤之战》)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如何,怎么样 ……的是什么 有……的 没有……的 有用来……的 没有用来……的 拿什么,凭什么 因此 虽然(即使)这样 这样,可是…… 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白雪纷纷何所似?(《世说新语·言语》)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 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劝学》) 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既然这样,那么…… 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如果 ①……的原因 ②用来……; ……的凭借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过秦论》) ②收天下之兵,……镝,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③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其可怪也与!(《师说》) 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论语·阳货》) 吾罪也乎哉!(《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8
于是 ①表示承接关系 ②从这,在这 以为 ①以(之)为 ②而为 ③认为 也与、也与哉复音语气词,兼有几个词的语气,但重点也乎哉 在最后一个词上
第五讲 文言句式
【知识梳理】
文言句式,一般指与现代汉语表示形式有较大不同的几种文言句式。所谓有较大不同,以判断句为例。判断句,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判断词“是”表示,而在古代汉语中则主要用“……者,……也”的形式来表示。
常见的文言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几种。 句式 判 断 句 用“者”(表停顿)“也”(表判断)表示 规 律 或 标 志 ……者,……也 ……者,…… ……,……也 ……,…… ……者也 用“为”(动词)表示 用“乃”、“则”、“即”、“皆”、“非”(副词)等表示 用“是”(判断词)表示 被 动 句 用“于”表示 用“为”表示 用“见”(受)表示 用“被”表示 无被动标志 省 略 句 省略谓语 省略宾语 对话中省 省略谓语动词 省略动词的宾语 省略介词的宾语 省略介词 例 句 亚父者,范增也 粟者,民之所种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刘备,天下枭雄 (客)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此乃天也 / 山下皆石穴罅 人非生而知之者 翩翩两骑来是谁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巡船所物色 / ……于…… 为…… /为……所…… /为所…… 若属皆且为所虏 见…… / 见……于…… /受……于…… 被…… 意念上的被动 承前省 蒙后省 自称时省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余羁縻不得还 / 戍卒叫,函谷举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予)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予)手自笔录,(予)计日以还 (刿)问:“(公)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我)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使(之)归赵 竖子不足与(之)谋 9 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 省略主语 省略介词“于”或“以” 以钟磬置(于)水中 /试之(以)鸡 倒装句 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倒装句又可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介词结构后置等几种。 句 式 宾 语 前 置 规 律 或 标 志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 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 时人莫之许也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沛在? / 君何以知燕王? 用“之”“是”(助词)将宾语前置 为强调宾语而无条件前置 介词“以”的宾语有时前置 代词“自”作宾语常常前置 何陋之有 / 惟命是从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余是以记之 / 一言以蔽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求人可使报秦者 用“之”把形容词定语后置 数量词作定语有时后置 为强调谓语而倒置 “于”(乎)宾短语常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甚矣,汝之不惠! 以勇气闻于诸侯 /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以”宾短语有时后置 皆不可拘以时月 / 又试之(以)鸡 第六讲文言断句及翻译
文言文断句
定 语 后 置 主谓倒置 介宾短语后置 用“之……者”或 “……者”表示 一、文言文断句方法
1.阅读全文,理解大意。
2.根据语法断句。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宾语,前后一般断开;动词前一般是主语,后面是宾语,前后一般不断开。
3.根据标志词断句。盖、唯、夫、且夫等词常在句首,以、于、为、而等词一般用于句中,矣、也、乎、耳、焉等词常用在句末。
4.借助修辞、文化常识、文言句式断句 二、具体方法
(一)标名(代)词,定主宾
在阅读中,要随时标出文段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因为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名词(代词)一般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我们在文言文阅读中常见代词基本有下面三种: (1)人称代词: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词,代说话或写文章的人,即今之所谓第一人称代词。其中“我”字,不仅各时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现在。其余的在现代汉语中都不用了。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话人,是第二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你”“您”。其中“阁下”“陛下”有外交用语中还用。
之、其、彼,代谈话或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称代词,今作“他”或“它”,不仅代人,还可以代事代物。
10
“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莫”,相当于“没有谁”,是无定指的代词; “相”作互指代词,相当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与“相”的偏指现象极相似的还有“见”字,多代“我”,即《辞源》所谓“表示他人行为及于己”。
(2)疑问代词:
文言的疑问代词,问人的有“谁”“孰”“何”;“何”也问事。问事的还有“奚”“胡“曷”“恶”“安”“焉”等。
(3)指示代词:
文言常见的指示代词有“此”“是”“斯”“兹”“夫”等,另“之”“其”“彼”除作人称代词外,还常作指示代词。
(二)看虚词,找位置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到:“至于夫惟盖故者,发端之首唱,之而于以者,乃札札句之旧体,乎哉矣也【者】,亦送末之常科。”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特别是语气词),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1.对话、引文定句读——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谓为标志,在它们的后面一般都要断开。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以确定使用的标点。如北京卷,材料中有三处“其父曰”,应在“曰”后停顿。
2.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耶)、乎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它们的后面一般要断开。
4.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
5.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
6.其它的如: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
文言虚词断句歌 “曰”后冒(:),“哉”问叹(?!) “于”“而”一般在中间
“耶”“乎”经常表疑问(?) “则”前断句常加逗(,)
“矣”“耳”“焉”后常加句(。) “者”“也”作用表停顿 或句(。)或逗(,)酌情看
“盖”“夫”“若夫”“纵”“向使”
“然则”“是故”“于是”“苟”经常用于句子首 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时必须注意灵活性。
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点断。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中,“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就不能断句。
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可点断也可不点断。例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是说也,人常疑之。”
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表示并列关系,所连接的并列短语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面断开。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独以钟名,何哉?”
4.“夫”有时可作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语气,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有时甚至还可作名词,这几种情况都不能点断。例如:“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三)、明语法,辨句式
1.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 判断句式:“……者,……也”,“为、乃、即、则”等
反问句式:“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 被动句式:“为……所……”“受……于……”“见……于……” 其它固定句式:“如……何”“况……乎”“何(以)……为” 积累: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
11
(唯余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不亦……乎”(不亦说乎?);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得无异乎?)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2.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
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也就是说,在进行断句时,可抓住文言文词性的组合特点,抓名(代),找主干。 主 || 谓宾 名(代)||动(形)名(代) 词性组合特点如下:
①名(代)词+动(形)词(这里的名词、代词包括由名词和名词或代词和代词构成的并列短语) ②名(代)词+动(形)词+名(代)词 ③介+名+动(形) ④动(形)+名(代) ⑤副+动(形)+名(代)
⑥“矣”“也”“者”“乎”“哉”等助词,和前面的词一起构成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
以上六种只是最基本的组合方式,还有在此基础上的变形,但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违背“是一个完整的意义单位”这一点。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文言文翻译
一、翻译原则:“信、达、雅”(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字字落实) 二、翻译的基本方法有五种,即:留、补、换、改、删。
1.留。文言句子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年号名、器物名等翻译时予以保留,照抄不译。 2.补。即补出句中省略成分或某些必要的词句,使意思更准确完整,句子更顺畅。补充部分要加小括号。
3.换。一是用现代的双音词去换古代的单音词;二是对同一事物或行为,古人和今人有不同的指称,翻译时应用现代的指称去替换古代的指称。
4.改。改变一些特殊文言句式的语序,把它改成现代汉语的常规语序。主要有下列几种: (1)宾语前置句。例: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硕鼠) “莫我肯顾”就是“莫肯顾我”,属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都要改为现代常规语序。
(2)定语后置。例: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要按“求可使报秦之人”来译。
(3)状语后置。例: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句中划线部分译成时要放在“短屈原”前面作状语。
(4)谓语前置。例: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句中的“安在”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提在主语“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之前了,翻译时要改语序。
5.删。有些文言虚语在句中没有什么实在意义,只有某些作用,有的起舒缓语气、凑足音节的作用;有些在句中,有些在句末,也有在句首的,如“夫”、“盖”等。对这些虚词,翻译时可酌情删去,即不必译出。
以上五种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要在具体翻译时综合运用。文言文的选段固然在课外,但对于虚词、实词、句式等知识点的复习则应当立足课本,同学们必须花时间将课文中的文言文熟读,包括注释。最好能对每册的文言知识点进行归类总结。
第七讲文化常识
(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
12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