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集群产业区位优化 分布模型构建 ■王安正副教授成伟成娟(兰州I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兰州 x )) ▲ 基金项目:2005年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2()549) 念,集群产业是状态论的概念。 内骞攘■:本文在分析和梳理集群产业 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产业集群是 内在关联方式的基础上,运用多学科的 产业主体为了获得新的互补性技术,或从 理论和方法,对集群产业在一定区位上 的分布进行了优化设计,为区域主导产业 外部资本和知识利用中得益,或降低成本, 的选择和布局提供技术和支持,以 克服市场壁垒,取得协同经济效果等。在 促进产业集聚的有效发生和持续发展。 某一特定区位内相互聚居的市场化趋利行 关■诩:集群产业 关联方式 分布 为。因此,产业集群重在强调行为有效发 模型 生的内在机制和外部驱动的环境条件,而 业集群的研究已成为区域经济研 集群产业则重在强调这种行为的经济效果。 r ‘_一究的重要前沿课题,其研究已取得 即完成这种集群行为后的产业之间具有孤 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成果,但仍 立单元产业所无法具有的相干性关系及其 有许多问题尚需继续探讨。本文拟从概念 分享到的“集群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 的界定入手,探究集群产业间的内在关联 产业集群是一种趋利行为,而集群产业是 方式和关联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 这种趋利行为的结果。换句话说,只有产 构建集群产业区位优化分布模型提出建议。 业集群发生,才有集群产业存在,二者处 集群产业和产业集群的概念 于先后相继的因果链条之中。 差异 笔者把产业集群看作是已经完成了的 过程或行为,只把“集群产业”看作上述 产业集群是指众多具有相互关联性的 行为或过程的结果与状态,并把它作为分 企业、专业化产品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 析产业关联结构的逻辑起点。 关产业的厂商,以及相关的组织机构(如大 学、制定标准化的机构、行业协会等),在 集群产业内在关联方式及其 某一地理区位上不断聚拢或集结,使它们 关联度系数 之间通过互补和协同,从而获得“集聚效 (一)集群产业的内在关联方式 益”的经济行为、活动或过程:而集群产业 在集群产业经济活动中,各产业之问 则是指处于集群关系中,借助价值链的作 存在着广泛的、复杂的和密切的技术经济 用和关联传导机制而产生的彼此相关的产 联系,这种联系在产业经济学中被称为产 业群。二者的差异性在于: 业关联。在一般的经济活动过程中,各个 产业集群是从过程论的角度来考虑。 产业都以各自投入与产出形成彼此之间的 产业集群可以看作是相关产业在一定区位 供需链条。而对于集群产业来说,这种对 上的群聚过程,侧重强调“集群”本身,揭 称性的市场供求关系仍然是它们之问关联 示其发生的条件、途径和过程的规律性;而 的核心内容。据此,我们将集群产业的内在 集群产业则是从状态论的的角度来考虑, 关联方式分为纵向相容式、横向相干式、网 侧重强调“产业”本身,揭示其彼此之间 络复合式关联三种。 相互关联的内容方式、程度以及经济效应。 1纵向相容式关联。纵向相容式关联 从这个意义上说,产业集群是过程论的概 是指一个产业的投入是另外一个产业的产 72 商业时代(原名《商业经济研宽》)2006年36期 出所形成的产业关联。由于集群产业同属 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彼此间存在着投 入产出联系,因此,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 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 协作状态。由于这种关联方式以产品链的 纵向梯度延伸为纽带所集群,所以我们称 之为纵向相容式关联,纵向相容式关联根 据上中下游产业的多寡可分为:上游收敛 中游发散下游发散型、上游收敛中游发散 下游收敛型,上游发散中游收敛下游收敛 型,如图1、图2、图3所示。 2.横向相干性关联。横向相干性关联是 指那些围绕着主导产业专业化分工形成的集 群产业之间的关系。这类集群通常以区域内 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问的横向联 系,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因为这些 群体之间相互分享着彼此所带来的外部经济 效益而达到“双赢”,因而充满活力。由于 这种关联方式是围绕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而形 成的多层次辅助产业群落,所以我们称之为 横向相干性关联,如图4所示。 3,网络复合型关联。网络复合型关联 是指集群产业在一定区位上纵、横关联交 错所产生的集群复合结构。在网络式的关 联结构中,产业之间存在着直接与间接、纵 向与横向、有形与无形的联系。这种网络 相当于一种有组织的市场,企业问的活动 按相对稳定的模式在这种网络中进行。从 而产生聚合效应。如图5所示。 (二)关联方式的优劣比较 综观上述各种关联方式,从不同的角 度考量,优劣兼备,各具千秋。 就关联的层次和内容而言,循着纵向 式、横向式、复合式不断由直接到间接,由 简单到复杂依次递增,而关联的程度和范 围,则由虚到实、由疏到密呈反向递增的 态势。 纵向关联方式形成于同一产业内部, 发生在生产领域,侧重于表现其分工和协 作的关系,因而,联动效应突出,但影响 范围窄小。横向式关联则形成于不同产业 之间,多发生于流通和服务领域,侧重反 映不同产业之问的层级关系。而复合式关 联则兼具上述两种关联方式的特点,包容 了它们各自的内容。显然,后两种关联方 式互动机制复杂,约束关系柔性化,一旦 关联渠道顺畅,其影响范围较广。 从关联的价值目标和意义看,纵向式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关联目标单一,以协作为手段来追求利润 的最大化。由于关联直接而紧密,易于协 调,因而关联效应及时而明显。而横向式 和复合式关联目标是多元化的,它侧重于 发挥聚合效应和关联效应,除追求经济效 益之外,还追求其它各种社会效益。由于 这种关联复杂而间接,因此,易发生关联 失灵,同时关联效应也往往具有迟滞性。 (三)关联程度的确定 集群产业的内在关联方式,是从质的 角度对产业关联结构的分析,然而对集群 产业关联的分析更需要从量的角度加以描 述和考察。根据里昂惕夫的投入产出理论, 产业间的关联程度可以借用关联深度系数 rij(Xij/ ̄Xij(i.j=1,2,3……n)来量度。其中, xlj为i产业对i产业提供的投入,Xi为i产业 的全部产出。由于集群产业是由众多关联 图1 图2 圈3 圈 豳 圈 产业1 产业9 产业2 产业10 兰 主些里 图5 产业所构成,因此,本文认为集群产业关联 深度应由集群产业关联系数矩阵R来表征。 -1 rI2 r2 在集群产业的关联深度系数矩阵中: 矩阵对角线上的元素相等且为1。当R=O 时,表示产业之间不相关。当R=1时,表 示产业之问完全相关,彼此边界消失而融 为一体。可见,R是大于O小于1的区间量, R越大,意味着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越大。 集群产业区位优化分布模型 探讨集群产业区位优化分布问题,实 际上是建立主导产业链的优化原则、方法 以及对匹配产业的确定问题。基于这种思 考,本文仅以产业关联系数、空间距离、交 易费用为元素建立数学模型,来寻求集群 产业内的最优主导产业链,并依此确定相 关匹配产业,通过主攻产业的合理搭配,优 化集群产业的区位分布。 (一)优化原则 集群产业在一定区位上优化分布,只 有遵循流量最大,费用最小的原则,才能 达到优化布局,从而获得最佳经济效益。所 谓流量最大,是指投入产出的实体物流、市 场信息流等流量最大;所谓费用最小,是 指交易费用(运输费、契约合同费、信息 传递费等)最小。 (二)主导产业链的寻求 依照上述关联方式和优化原则,本文 侧重于对网络复合型集群产业进行优化设 计,因为它代表了集群产业关联最复杂的 形式,只要网络复合型集群产业的优化问 题能够得以解决,那么,其它关联类型的 集群产业优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由此, 我们可将该问题转化为在集群网络N(V,A) 中寻求一个符合流量f最大和流量f的总费 用b(f】最小的主导产业链的数学模型: max f且min b(f)=己h , 为了求取流量最大时的最小费用,可 以沿着一条可行流f的增广链P,以调整量 e来调整f,可得到新的可行流 b(f,)一b(f)=[ (f1 f. )】= 一 其中,我们把 一 称为增广链p的 “费用”, 隶示对P上所有前向弧求和, 表示对P上所有后向弧求和。 若f 是流量为b(f】的所有可行性费用 最小的,而P是关于f的所有增广链中费用 最小的增广链,那么沿着P去调整f得到的 可行流f,,就是流mb(f )的所有可行流中的 最小费用流。这样一来,当f 最大流时,它 就是我们所求的最小费用最大流。 由以上证明过程可知,在网络N中存 在满足流量最大,费用最小的路径。亦即 在一定区位上集群产业内部存在流量最大, 费用最小的主导产业链。所以,利用这种 数学模型选择主导产业链并以此确定匹配 产业的方法具有可行性。 (三)适用条件 集群产业为复杂的网络复合型关联方 式,产业分布为不优或次优状态且经济活 动仅局限于一定区域范围内。对集群产业 关联程度系数和空间距离费用函数关系式 作了近似假设:即费用。c距离 关联深度 系数的倒数。完全市场竞争要求在集群产 业内部有大量的买方和卖方,在同行业内 生产同质产品,厂商对价格没有影响力,信 息充分对称,没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厂 商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 结论 笔者概括出以下四点结论,旨在为相关 产业部门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参照集群产业关联深度系数矩阵对区域 主导产业或主导产业群做出选择,一般来 讲,关联深度系数大小的排序是选择主导产 业或主导产业群选择先后次序的重要依据。 依照费用最小流量最大模型所确定的 最优或次优路径,选择主导产业链和匹配 产业区位,并遵循流量最大,费用最小的原 则,剔除集群产业系统内干涉或非重要的 “包袱”产业。从整体上优化配置产业资源。 以主导产业链的选择和匹配产业布局 为目标,调整区域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 业发展,逐层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据此制定具有倾向性的产业,以点 带面、以面扩区,推动技术创新,发展规模 经济,及时矫正市场失灵和关联不经济。办 1.顾强.解读产业集群[J].中国民营经 济与科技,2005(8) 2.杨公朴.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 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全国贸易经济类核心期刊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