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2014,Vo1.17 suppl 论大学生公共理性的培养 董塔健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南宁关键词:大学生;公共理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530001) 文章编号:2095-4441(2014)增刊一0022—02 公共理性是指公民具有的超越个人眼界和直接功利目 的,以遵循社会基本规范为原则,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工具 进行思考的一种行为能力或者意志,是公民素质的直接体现。 2大学生公共理性缺失的表现 公共理性是公民的一种理性能力,是一个民主国家的基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担负着未来社会的建设责 任,影响着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并且大学生最有禀赋成为具 有公共理性的公民,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对于构建 文明和谐的公民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特征,它对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大学生 群体是社会未来的精英阶层,是国家民主政治的主要参与者, 而公共理性是合格公民的必备素养。从近几年有关专家学者 对公民素养教育的呼吁中可以看到,目前,包括公共理性在内 的公民素养教育的现状是不乐观的。大学生在公共理性方面 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意识的欠缺。 1公共理性的内涵 公共理性作为引导社会公共生活的一种理念,“一个规范 性的理想”l1],它包含了公共价值平衡、宪治、公共 性、组织合作、社会宽容和公共治理等方面 ],它的主体包括 了两个层面,一个是社会层面,一个是公民个人层面。在这里, 2.1法律意识淡薄 自从十年前的马加爵案件到现在的复 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件,高校大学生严重触犯法律的事件从 来没有间断过,也从来没有淡出过人们的视野。这铁铮铮的 事实说明,部分大学生不仅仅只是不把校规校纪放在眼里,连 威严的刑法也没有装在心上,毫无顾忌、不假思索地就去触碰 道德法律的底线,就去冲破社会规范的边缘。这是大学生法 笔者主要从公民个人层面进行论述。从本质上说,公共理性 包涵了公共意识、公共关怀和公共善三层含义。 I.I公共意识是公共理性的重要内容公共意识是自 律意识淡薄的一个极端。而另一个极端,就是即使身心受到 伤害,也不懂得去求助法律,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的权利 由的个体所具有的一种整体意识或整体观念,具体说就是公 民对共用领域利益关系的理性认识,以及对共用生活中的准 和利益。这样自身失范的个体,无法承担维护公共秩序的责 任。 则和公共价值的主观认可,它可以帮助公民将自己与社会共 同体联系起来,从而遵循共同的利益准则、价值准则和道德准 则等公共准则,促进个体的自身发展及其价值实现与国家繁 荣、社会进步的有机结合。 1.2公共关怀是公共理性的外在表现公共关怀是公民对 2.2爱国意识淡漠真正的爱国主义,应该是情感上真切, 思想上理陛,行动上身体力行。应该说,大多数大学生具有一 定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但是,能够做到理性爱国的大学 生并不是太多,容易受人左右、冲动盲从的却不少。另外,将 公共利益、公共事务和公共价值等表现出来的关心和关注,主 要体现在遵守国家法律,积极与合作,自觉维护公共安 全、公共卫生和公共环境等公共利益,在公共生活中理解、尊 重和包容他人等方面。 爱国思想付诸实际行动也做得不够,诸如不主动关注国家形 势,不积极深入了解社会,过度崇尚他国文化,动辄抱怨社会 和国家等等。 2.3宽容意识缺乏当今的大学生,个性张扬已是不争的事 13公共善是公共理性的价值皈依公共善是公民在公共 实。由此衍生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对社会和他人都缺 乏基本的尊重、理解和担当,苛求他人,放纵自己,表现出集体 主义观念淡薄、人际关系紧张和埋怨牢骚满腹等等,有的甚至 做出极端举动。缺乏宽容意识的个体,是基本不具备合作精 神的,更无谈维护公共领域的公平正义。 生活中行动的价值追求,体现了集体意志的公共伦理观。它 不但可以使公民的共同体生活保持公正性,而且可以使共同 体的所有成员和谐生活、共同发展,帮助公民平等参与和决定 社会公共事务。 收稿日期:2014—03—21 作者简介:董塔健,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2014年第17卷增刊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3・ 2.4责任意识缺失不可否认,当前的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 分人明显缺乏一种责任的担当,自律能力不强,沾染功利主义 的痕迹太明显,在理想设计过程中过度追求个人价值,以个人 价值的实现和利益的满足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较少考虑社会 需求和公共利益。 大学生终身教育的重要时期,也是全民教育的关键阶段。因 此高校应承担起培养大学生公共理性的职责,加强对大学生 人文精神的培养。 现代教育要关注人文精神培养已成为社会各界有识之士 的共识。但目前高校的人文精神教育尚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 体系或者说还没有相对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和推广,当然这 其中还存在很多相关的争议。从人文精神教育的内容来说, 毫无疑问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标准。对于大学, 在贯彻落实大学生人文精神教育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什么样的 3培养大学生公共理性的途径 马克思主义理性观认为,理性的实质包含了追求真理、实 事求是、思考、善于反思、崇尚怀疑和批判、积极进取、不 断变革等品质。在当下这个时代,尤其是新媒体的场中, 信息复杂难辨,观点多元纷争,需要具有理性判断力的年轻人 增添沉稳的正能量。要培养这样一批年轻人,高校责无旁贷。 3.1强化主体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要以承认大学 生的主体性为前提,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主体地位、主 体能力和主体价值。完整的人格是进行理性判断的实现条 件。公共理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主体的个人理性逐渐向公共理 性升华的过程。 学校要真正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在培养的过程中切实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要从制度设计上体现学生的主 体地位,制度的制定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什么“应当”和“不应 当”,更重要的是懂得为什么“应当”和“不应当”,简言之就是 “以理服人”;其次,要从服务到位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 学安排、生活设施、第二课堂设计等都要着眼于学生的需要, 并且重视学生所提意见的解决和反馈,注重建设学校与学生 的对话机制;再次,要从民主自治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努 力营造宽松的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班级、学生社团和学 生会等学生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在一定范围的民主自治中接 受民主政治的熏陶,增强参与意识。 3.2传授公共理性知识我们知道,掌握公共理性知识,不 一定具备公共理性,但具备了一定的公共理性,也不意味着就 掌握了公共理性知识,因为公共理性可以在实践中无意识地 习得。我们给大学生传授公共理性知识,是让他们把“无意识” 变成“有意识”,从而主动地去完善公共理性。 公共理性的传授,首先要依靠德育课堂的主渠道。在现 行的大学德育课体系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可以挖掘作为公共 理性教育的教材,应该告诉学生什么是公共理性,让学生了解 国家发展的历程、阶段和发展状况以及国家发展的成绩和难 题,深刻认识到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社会发展面 临的公共性问题,深刻认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同时 让学生掌握一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的理论知识。其次, 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公共逻辑和公共思维等训练,利用日常教 育活动,引导大学生对公共问题和公共事件的关注,开导他们 学会用审视的眼光思考问题,学会以理性的思维和客观的角 度去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在思想 碰撞中培养和提高思考的能力,避免被社会的错误 导向迷惑眼睛和思想。 3.3开展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 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蕴含深刻 的公共性,是孕育公共理性的丰厚土壤。大学时期的教育是 措施,有两个方面是务必要做到的:一是大学培养人才的理 念,这个理念里面必须体现人文精神,必须融汇学校的人文传 统,而且这个理念还要根植于师生的头脑中,不能只存在于学 校的文件里。二是教师队伍的人文精神传导能力,如果大学 里面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人文精神导师的话,大学里人文精 神教育要取得成功,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学校要形成文化积 淀深厚、人文氛围浓郁的环境,教育者富有人文精神的言传身 教,受教育者之间人文精神的相互影响,才能培养一代又一代 具有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 3.4拓宽公共生活空间人作为个体,必须要在共同体中认 识自己,所以,每个人都离不开公共生活,要么主动融入公共 生活,要么被动置身公共生活。可以说,个体的人因为置身于 公共领域这个共同体,才会发生比较,有比较才会主动完善自 己,所以,在公共生活中,更有利于培育公民理性,养成公民德 性,健全公民人格。 很显然,教师、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在学校里的活动总 和已经构成了公共生活领域,我们这里要提的拓宽,主要是针 对学校外的社会公共生活。作为高校,要充分发挥好实践育 人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融人社会这个大“共同体”,不断完 善自己。高校要真正营造实践育人的环境、搭建实践育人的 平台,拓宽大学生的公共生活空间,充分发挥大学生的创造力 和主动性,使大学生的公共理念和公共关怀成为真正集体利 益至上的公共理性。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可以加强大学生与 社会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奉献意识,使他们在奉 献的同时认识和体现自己的价值,加深他们对社会道德规范 和公共理性的理解和认同。同时,公共实践可以培养大学生 的合作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助于大学生建 立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形成关爱他人、关爱社会的意识,这 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总之,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公共理性可以把大学生塑造成 为善于参与、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社会公民,成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的重要推手,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 会的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王结发.公共理性:社会和谐的一个维度[D].上海:复旦大 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10. [2]黄建洪,施雪华.共理性[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 会科学版,2011(9):6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