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来源:化拓教育网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低碳经济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作者:周晟

来源:《商情》2015年第52期

【摘要】全球气候变化是世界面临的最严峻的环境问题,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及温室气体排放大国,急需探索出适合中国发展的低碳之路。低碳经济对中国既是压力又是挑战。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政府主导,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长远期发展战略,鼓励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通过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 0前言

“低碳经济”(Low-carbonEonomy)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同时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低碳经济被人们认为是继工业革命、信息革命后,第五波改变世界经济的革命浪潮,低石油耗能将成为未来生活的主流模式。新能源、清洁能源、生物质能源、可再生能源等等都是低碳经济格局中的一部分。 1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1.1环境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全球气候在近年来开始呈现剧烈而显著的变化中国的气候小环境也受到十分强烈的影响。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21世纪后半期,中国主要农作物,如小麦、水稻和玉米的产量最多可下降37%,农业生产也将受到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 1.2能源安全面临严重威胁

中国能源资源匮乏。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这3大主要能源资源将分别在本世纪初期和末期开采殆尽人均剩余量分别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一成以每隔20年翻一番的速度递增。石油将严重依赖进口。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巨大,人均开采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矛盾不但制约了经济发展还威胁到了经济安全。工业化的社会结构依赖于低廉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原材料。庞大的人口数量加剧了资源消耗。高耗能产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这一重化工趋势意味着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暂居次席,并将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赶上美国。

1.3面临锁定效应的严重威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由于中国依赖非低碳技术形成的固定资产,包括基础设施、机器设备、个人大件耐用消费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年乃至50年以上,其间不大可能轻易废弃。诸如电厂、交通之类高载能的部门很容易发生这样的锁定效应。中国目前正面临着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高峰期,能源基础设施所采用的技术、设备一旦投入使用,将对温室气体排放产生长期影响。如果中国在低碳技术和低碳转让方面没有取得突出进展,一旦错过能源基础建设这一黄金时期,就会形成锁定效应。

2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的挑战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成为全球热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挑战之一: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挑战之二:“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而据估算,未来20年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挑战之三: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挑战之四: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 3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尚处于起步时期。如何在不影响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继续履行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责任,是中国政府面临的较大挑战。但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履行减排温室气体的国际责任角度考虑,中国都必须抓住这一场低碳工业革命的新契机,处理好能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低碳经济。 3.1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建立低碳型社会

结合中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近、中、长期规划。当前,要抓紧区域性低碳性社会试点工作。在全国建立一批低碳社会实践区、低碳产业实践区、低碳经济区、低碳城市实践区。积极争取世界自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扩大中国低碳城市试点。各省市可以建设起若干低碳社区、低碳商业区和低碳产业园区等低碳发展综合实践区,以促进低碳技术的应用,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在全国建设低碳社会、低碳城市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低碳产业可以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能耗高、污染重行业先行试点,选择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 3.2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引领经济发展正成为世界潮流。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产业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中国应以此为契机,调整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快建立以低碳农业、低碳工业、低碳服务业为核心的新型经济体系。能源结构的调整,中国要逐步改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以及不产生二氧化碳的生物质能,比如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能等。通过结构调整,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 3.3加强低碳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

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是否能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可再生能源、核能、碳捕集和封存、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经济发展必须注重选择前瞩性、战略性的共性技术。企业内部也要主动研制与开发低碳技术与产品。此外,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具有成熟的低碳技术,中国要通过国际协商与合作机制,促进这些发达国家对中国的技术转让,增强低碳技术的国际引进、消化与二次创新。在此过程中,建立起完善国际低碳技术转让、消化与二次创新保障体系。可以肯定的是,通过这些具有产业带动意义的低碳新兴技术的研究开发,可以大大降低中国碳排放总量,促进中国以低碳经济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的发展,形成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3.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快制定和修改有利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能源法等相关法规,进一步强化清洁、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制定与可再生能源法相关配套法规和政策,通过经济、法律等途径引导和激励国内外各类经济主体参与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能源的清洁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有助于实现能源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的价格体系;推动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机制建设,培育持续稳定增长的可再生能源市场,改善健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市场环境与制度创新。

3.5.加强金融对低碳经济的支持,积极发展碳金融市场。

银行等金融机构在运作中同样产生二氧化碳排放,这是因为这些金融机构的贷款和投资行为,会直接影响到各个行业和项目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4小结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消除贫困、保障民生的任务极为繁重,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增长,而且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同时煤炭资源禀赋较差,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和控制的难度比较大,再加上我国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也比较大,我国减排的压力不容小视。中国要从根本上降低CO2排放量,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必须找出实现节能减排,促进绿色发展的关键环节,其途径在于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发展包括低碳经济在内的循环经济和节能经济、清洁生产、生态经济以及绿色消费。 参考文献:

[1]吕连宏,罗宏,罗柳红.中国的能源消耗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6A):519-524.

[2]杨蕾,李光明,沈雁文.中国能源消费带来的碳排放问题与碳减排措施[J].资源与环境,2008(3):169-172.

[3]谢军安,郝东恒,谢雯.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30(12):1-7.

[4]刘慧,成升魁,张雷.人类经济活动影响碳排放的国际研究动态[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20-429.

[5]张明文,张金良,谭忠富,等.碳税对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J].技术经济,2009,28(6):4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