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研究
当代艺术的审美泛化与传播生态
彭清林
(广东理工学院,广东…肇庆 526100)
摘 要:近年来我国社会衍生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
和跨门类艺术样式,存在着艺术日常化的现象,在人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种形式的艺术,这就要求艺术理论研究势在必行。其中艺术审美泛化现象体现在艺术外在表征和创作目的以及艺术接受方式等几个方面,对此,艺术传播生态应当对艺术审美泛化现象引起重视,并通过对艺术传播目的和传播方式以及传播内容等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从而不断完善艺术的传播生态。
关键词:艺术;审美泛化;传播生态;思考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和社会不断进步,社会民众的生活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愈来愈重视精神层面的享受。多种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得到迅速发展,促使艺术生态图景更加丰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艺术生态圈中衍生许多艺术姿态和艺术形式,虽然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满足人们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但是也给艺术管理与艺术理论研究带来巨大挑战。
1 当代艺术审美泛化的主要体现一是艺术的外在表征,主要体现为影像世界与符码价值。互联网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艺术表现形式和审美形式更加丰富,目前,艺术创作容易受到符码价值的影响,部分艺术家在艺术领域有一定知名度后,可能会大量复制自身的作品以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这就可能会导致自我艺术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同时影像技术的发展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影响,出现“高技术和低手艺”的消费现象,导致艺术内容浓度更加稀释。
二是艺术的创作目的,艺术美学和商业需求有着紧密关联,艺术美学主要是为商业需求服务,而商业需求必须倚赖于艺术美学创作。其中主要表现在艺术作品的商业化,现阶段来说艺术美学作品的展示场所不再于博物馆和艺术厅,逐步向公关广告和工业设计等阵地转移,艺术美学作品也逐渐成为实物商品提供给社会广大消费者。在此阶段,艺术审美活动已经逐渐向市民化和可消费性方向发展,特别是电影艺术。互联息技术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促使艺术审美活动更加多种多样,电影艺术便是当代市民化和可消费性的审美艺术产物之一。电影创作采用新奇的题材、宏观场面、情感细节、娱乐桥段、冲击力视听等来丰富电影内容,美学艺术中融入许多商业和营销概念。美学艺术利用数字媒体技术来向社会展现新型的美学内容,让社会普遍大众都能够解决到艺术美学作品。
三是艺术的接受方式,传统艺术接受方式和古典艺术含蓄的审美特色有着密切的关联,通常情况下是通过委婉曲折的方式来表现出古典艺术含蓄之美。为了感受美学艺术作品中的精髓就要求接受者通过反复吟咏和揣摩来想象美学艺术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够感受到民族艺术文化的特色。现阶段来说,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促使着艺术载体向数字化方向发展,而艺术审美接受方式也逐渐从“思考”向“观看”转变,经过迅速发展再演变到“浏览”,当前“浏览”的方式俨然成为社会大众接受艺术的方式。
2 现代艺术美学认同危机和传播生态2.1 注重艺术美学和现代科技的精神契合长久以来,艺术美学和现代科技共同生存和发展一直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重要话题,互联息时代到来和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对艺术生态产生了很大影响,当前艺术创作不再于艺术家发挥想象力来创作作品,更多的是利用现代化先进的高新技术来创作艺术作品,而如何正确处理艺术创作与数字化技术的关系是目前艺术创作和艺术发展的重要探讨话题。例如江苏省昆剧院在发展昆曲传统艺术时,提出高铁昆曲和微博昆曲等新型的概念,所谓高铁昆曲是通过利用高铁科技手段来将快速的生活节奏与传统艺术联合起来,增强社会大众对传统艺术内涵的理解;而微博昆曲主要适合
·232·
通过利用社交平台微博的快捷性与影响力来不断拓宽昆曲的
影响范围。
2.2 艺术传播应具备“耐度”与“适应度”
伴随着互联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传播范式产生较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传播者的结构系统和传播行为的发生环境,具体主要表现在信息技术融入艺术内容使得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例如经典艺术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诠释艺术美学内涵。在2009年8月14日,北京开展“世界经典艺术多媒体互动展”,会展主题是“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各种3D技术和全息技术以及声音识别技术诠释经典艺术的内涵和魅力,实现跨时空的对话。不仅能够有效宣传现代化先进技术产品,而且还能利用经典艺术来提高科学技术产品的高雅品位,促使受众群体和艺术作品实现零距离接触。面临着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艺术应当要具有“耐度”,并快速适应高新科学技术诠释艺术作品内涵的形式,接受市场经济发展的考验,从而有效维护经典艺术品格与精神。
2.3 不断挖掘美学艺术传播的空间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互联息时代的到来,艺术形式多元化与艺术载体数字化促使艺术传播速度和艺术数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艺术美学在快速传播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巨大危机,其中艺术美学危机主要体现在审美泛化和认同差异化以及意义空间局促等方面。在2013年3月29日人民日报对抗日神剧进行点评,当前许多抗日神剧忽略公共理性,无法体现出英勇抗战的精神。同年4月11日央视新闻认为许多抗战神剧完全不尊重历史,为了博取眼球和市场经济胡编乱造历史内容,使得抗日战争充满戏剧性,此类抗日神剧已经完全辜负抗日启蒙和抗日鞭策的重要使命。作为美学艺术传播的主流媒体,电影和电视应当要肩负着传承文明和理念的责任,纵观影视行业,主流媒介艺术传播的责任已经荡然无存,伪造历史和忽略公共理性的现象非常普遍。因此为了避免艺术空间扁平空洞,应当要正确认识艺术事件和历史内容,传播正向的艺术文化和历史。
3 不断优化艺术传播生态的有效措施3.1 不断健全艺术传播系统和制度
互联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促使艺术审美泛化,各种艺术表现形式正以市民化和消费性融入寻常百姓生活,因此应当要把握艺术美学的发展时机,将艺术的社会功能融入社会大众的衣食住行中。同时还需充分发挥出休闲娱乐、沟通协调、净化激励以及审美救赎等功能。此外部门应当要快速完善艺术传播系统和制度,艺术传播系统主要包含有艺术意识形态系统与艺术时市场,构建艺术博物馆和影剧院以及艺术品拍卖机构等,健全艺术传播系统制度,以推动艺术传播生态系统的发展。
3.2 增强对草根艺术作品的重视
当前社会中衍生许多草根艺术作品,其中社会草根艺术作品主要体现了社会大众的生存期待和普通人的兴趣爱好以及草根创作的愿望等。其中艺术理论研究者应当要增强对优秀草根原创作品价值引起重视,草根艺术作品不仅是社会大众文艺情感的释放,同时还是社会各阶层声音的共鸣。草根艺术作品的大量创作和交流促使社会更加稳定与和谐,草根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都代表着社会丰富多彩的基层文化,并成为当前社会文化认知和大众审美的纽带,所以增强对优秀草根原创作品价值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互联息实时代的到来促使创新成为艺术学理论的基本要求,因此应当要紧密贴合生活、实际、社会群众,只有这样才能推进艺术理论的创新发展。
3.3 充分发挥文化交流优势,实现文化群体的信息共通多种多样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各种障碍,而这种阻碍在一定程度上虽然保护了文化利益和文化精神,但是实际上却对各个艺术群体交流造成很大阻碍,各种文化圈(下转第239页)
艺术研究
素影响。一方面崇尚白色、蓝色、苍青色和黑色。这在花毡制作中也多有体现。他们认为白色象征纯洁、圣神;黑色象征强大、伟大。所以花毡多以黑色、白色为底;另一方面喜欢亮丽的红色、紫色、绿色,花毡的主体图案用色大胆,花卉以鲜艳的红色、紫色、绿色去表现强烈、明快绚丽的效果。这些恰恰就构成了乌孜别克族花毡色彩的单纯、简洁和强烈的装饰性。
手工艺人在花毡制作中巧妙运用色彩的对比和调和,把色彩的冷暖、明暗、饱和度等要素统一在一起,使反差很大的两个视觉要素成功的配置在一起,令人感受到强烈的视觉色彩印象而没有细碎支离感。色彩的面积和形状在配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如何运用色彩花毡制作手工艺人有一套程式化的手法和成熟的经验。比如:在鲜艳的红色和绿色对比色间形以深色的线条间隔,或者缩小一类颜色的面积达到调和的效果,运用缝制时的针脚来达到色彩对比与调和也是花毡中常用的方法。
3.3 构成方式
乌孜别克族花毡受使用功能和工艺制作的支配和民族思维方式的,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意象或象征的装饰变形,按照他们所理解的美的法则进行处理创造。他们懂得怎样设计出令观赏者目不暇接,而又不失于混乱的丰富多彩的构成方式。这些经验不仅来自于花毡民间技艺的积累和传承,更源于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
从图案的构成结构上看乌孜别克族花毡使用了连续性和非连续性两种方式,但连续性结构使用的较多,非连续性结构则主要用于折枝花卉和较大的团花图案。分别根据制作的工艺、方法、选用材料的特性及成品效果等因素提前设计。在菱形、圆形、三角形等几何分割的平面形中设计适合纹样。有的非常繁复,有的则简洁明快,主要取决于不同地区乌孜别克族人的喜好与制毡手工艺人的制作技术和设计水平。大多数花毡讲求几何对称性,只有的少数单独纹样或折枝花卉的运用不对称的构成方式。图案的连接展开方式有出单独纹样、二方连续纹样、四方连续纹样、连缀式纹样等多种。他们还善于运用对称均衡、虚实变化、节奏韵律等原理来处理花毡图形节奏上的变化。
4 乌孜别克族花毡的艺术特征首先,乌孜别克族花毡装饰符号在视觉上具有单纯性,给人一种质朴无华原始粗犷单纯的审美感受。表现在视觉符号象征寓意的单纯性,一件乌孜别克族的花毡制品无论从文化含义,还是民俗功能都是非常单纯的,都是对生活的无比希望和美好向往。视觉符号造型的单纯性,花毡所使用视觉符号的目的极其简单,就是实用和美观,又要兼顾信仰民俗和老少皆宜,所以在乌孜别克族花毡造型中尽可能地简化造型、简化线条,无论哪种风格都尽量使用平面化、程式化、单纯化造型语言。
其次,是乌孜别克族花毡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节奏韵律感。节奏体现在花毡造型和色彩两方面所营造出的整体秩序中。在造型中是反复形态和构造,在色彩中是同类色、对比色的交替使用。乌孜别克族花毡视觉节奏所体现的韵律,不同于其他民族,更加急促更加轻快,正如乌孜别克族民间歌舞一样,曲调时而婉转曲折、优美动人,时而轻巧、富于变化。可见,乌孜别克族花毡中体现的这种强烈节奏韵律感源于乌孜别克族人热爱歌舞的民族性格。
最后,乌孜别克族花毡的制作过程也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乌孜别克族是勤劳的民族,热爱手工艺劳动。他们民间就流传着“与其贪求意外的财富,不如专心学习一点手艺”“没有无、刺的蔷薇,没有不费力的技艺”这样的民间谚语。乌孜别克族花毡制作过程全用手工,正如柳宗悦在《工艺之道》中所说:“手工是伴随着喜悦的工作,而机械却不如此。一方面自己是工作的主导,一方面却是对机械地顺从。前者是自由的,后者则是被束缚的。”如果是一家准备制作花毡,大家都来帮忙,所以可以说每个花毡的制作过程都是一个集体智慧创造艺术品的过程。乌孜别克人享受花毡制作的过程,置身花毡制作现场伴随着有节律的歌舞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劳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一种类似于歌舞的酣畅淋漓的愉悦感,沉浸其中的快乐是机器生产所无法取代的。
5 结语
乌孜别克族的花毡工艺分布在的南疆和北疆的广大地区。从当地兄弟民族那里学习了花毡的技艺和装饰造型的一些特征,同时也融入了本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形成了乌孜别克族在农耕、游牧、商业不同背景下呈现出的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花毡工艺的审美风格。体现出乌孜别克族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中的创造精神。花毡工艺不仅具有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双重价值,还具有乌孜别克族本元文化的特点,它蕴含着乌孜别克民族文化的审美理想、审美情趣。因此,它超越了物质本身成为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符号。它承载着生活在的乌孜别克人的生活记忆和民族情感。参考文献:[1]…柳宗悦.工艺之道[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2]…凌明.乌孜别克族的美术[J].新美术,1992(4).[3]…再努拉·再伊丁.伊犁地区花毡图案[D].上海:上海师
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4]…唐淑娴.乌孜别克族的文化适应研究[D].兰州:
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5]…夏鑫:花毡[J].新大学学报,2005(4).
华永明(1977—),男,甘肃兰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作者简介:研究方向:美术学和民艺学。
(上接第232页)都存在着各种障碍。如果跨越阻碍来进行不
同群体文化的交流,可能会对逾越者产生伤害。而这种跨越伤害不仅表现在尴尬自嘲,甚至还会表现在艺术群体冲突上。因此为了有效解决群体交流障碍可以借助于社交媒介来构建多群体文化公共区间,增强各种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从而全面实现差异文化群体的信息共通。在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于魁智和羽泉组合精彩夺目的反串表演,不但能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而且还实现了音乐和京剧的有效融合,同时也模糊了音乐受众和京剧群体的障碍和隔阂,实现了不同艺术的共通。
在互联息技术和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艺术美学可以充分利用大众媒介来传播艺术作品和艺术形式,向受众群体提供更多丰富多彩的艺术作品。所以在进行艺术理论研究过程中,应当要注重社会实践和贴合社会生活,不再局限于自身学科理论研究的领域,而是增强对文化建设现实背景和社会文化发展状况的重视,紧密贴合实际积极展开各项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和分析优秀艺术作品的研究理论和美学内涵,并对各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类型的基本特点和创作原理进行分类归纳和总结,通过现代化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理论思维来研究艺术美学作品的人文价值和内涵以及赋予情感,从而促进社会多元化艺术形式的理性发展。
4 结语
伴随着互联息技术和数字化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美学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如何结合现代化先进技术来推进美学艺术作品的发展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在美学艺术作品传播过程中应当要注重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紧密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先进技术来传播艺术作品,建立健全艺术传播生态系统和制度,增强对草根原创艺术作品的重视和研究,紧密贴合实际生活,利用现代技术与科学思维来开展各项艺术学理论研究,从而推进社会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参考文献:[1]…赵宝军.价值论视阈中的当代中国之“审美泛化”现象
[J].理论导刊,2014(11):48-51.[2]…卫欣.技术、媒介与视觉:基于网络文化下的审美反思
[J].中州学刊,2015(10):157-162.[3]…戴孝军.当代中国审美文化研究的三个学术维度[J].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112-116.
彭清林(1980—),广东理工学院艺术学讲师,主要研究方作者简介: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