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来源:化拓教育网


南宁三中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高二段考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 战国时期,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为报酬的现象称为“主卖官爵,臣卖智力”,一旦被任命为官吏,即可享受俸禄的待遇,俸禄大多为实物,以石、钟等单位计算。据此可知,战国时期 A. 雇佣劳动现象较为普遍 B. 官吏选拔制度尚未确立 C. 商品货币关系发展滞缓 D. 贵族世袭已被废除 【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主卖官爵,臣卖智力”可以看出,人们将官吏领取俸禄作为报酬的现象看作一种雇佣关系,这是战国时期商品货币关系发展和雇佣劳动现象普遍的反映,故A项正确。B项军功爵制度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D项不合史实,贵族世袭还没有完全被废除;故BCD错误。 2. 《左传》记载:“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是故鲁为诸姬,临于周庙。为邢、凡、蒋、茅、胙、祭临于周公之庙。”此材料中的规定 A. 催生了集权政治制度 B. 形成对“王权至上”的认同 C. 强化了嫡长子的政治地位 D. 逐渐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 【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使嫡长子的政治地位得以强化,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宗法制度、分封制度,和集权无关,不会催生集权政治制度,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王权至上”的信息,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加强了而非削弱了周王的统治权威,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3. 如下图中描述了秦汉时期贵族化趋向的演变。对此演变的正确理解应是

A. 贵族化趋向必将引起割据 B. 贵族化趋向冲击皇位有序传承 C. 豪富家族促进贵族化趋向发展 D. 削藩弱国促使贵族化趋向弱化 【答案】D

4. 苏东坡因反对宋神宗改革而几乎按罪当诛时,宋神宗猛然想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祖训,最后只好强压内心的怒火、主动说服御史,把苏东坡贬官降级了事。苏东坡也因这条老规矩从黄泉路上捡回了一条性命。这反映了宋代 A. 文官政治的特点 B. 重武轻文的风尚 C. 以文治国的方针 D. 兴文抑武的国策 【答案】A

【解析】苏东坡因为宋代的文官制度得以解脱饶命,说明宋代对文人的态度是非常宽松的,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与事实完全相反;C、D选项说法不准确,材料中只强调了对文官的态度,没有说明对武将的态度。

5. 有学者论及唐朝科举制:“有案可稽的唐代73名状元中,出身三品及以上(包括宗室)或历代名人之家的就有56人,占76.71%;四品及以下官僚家庭出身的11人,占15.07%;寒士出身的只有6人,占8.2%。估计这少数几个出身‘微寒’的,也并非来自一般平民或农户,多半是破落官僚家庭,至少是个小地主,只是近几代无人做官而已”对上文理解正确的是 A. 唐朝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多处在社会上层 B. 唐朝科举制已经成为最主要的选官制度 C. 唐朝科举考试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 D. 唐朝科举考试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 【答案】A

【解析】材料中的比例数字可以直接看出科举所选拔的人才其实仍然是多处在社会上层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B本身正确但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多处在社会上层说明了并未实现了真正的广开才路,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科举考试和九品中正制有很大的不同,并不是九品中正制的延续,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关键点在于要抓住比率的高低,强调社会上层然是最多的。

6. 《旧唐书·穆宗纪》:“(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上谕之曰:‘士泾父昌有边功,久为少列十余年,又以尚云安公主,朕欲加恩,制官敕下。’制命始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 B. 给事中应隶属于中书省 C. 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 D. 相权可与皇权相互制衡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唐穆宗想破格提拔前检校大理少卿、驸马都尉刘士泾为太仆卿。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唐代给事中具有封驳权,故A项正确;中书省负责起草皇帝诏书,给事中不属于中书省,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给事中可否决皇帝诏令,故C项错误;古代中国相权不

可能与皇权相互制衡,皇权是不断强化的趋势,故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给事中韦弘景、薛存庆封还诏书”,学生应该正确理解封还诏书属于封驳权,但不等于可以否决皇帝诏令,据此即可正确判断。

7. 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这说明当时 A. 外戚独揽国家大权 B. 门阀政治制约皇权 C. 集权受到削弱 D. 国家处于四分五裂 【答案】B

【解析】A项与“司马睿(晋元帝)从东渡到登基,主要依赖了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支持”

不符;由题干描述可知“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可以看出门阀政治影响到政治,故B项正确;C项不选,集权主要体现的是和地方的变化,题干没有提及和地方权力的变化;D项不选,题干没有体现国家的四分无裂。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在此期间,王导联合南北士族,运筹帷幄,政令己出,王敦则总掌兵权,专任征伐。”,然后结合所学选出答案。

8.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也可对所评议人物随时予以品。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要追查其责任。这主要说明当时

A. 社会隐藏着的人为因素 B. 中正成为评定官品的最重要环节 C. 在选官上起着决定作用 D. 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具有公平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中的“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要追查其责任”,说明在赋予中正官选人方面较大权力的同时,也负有较大的责任,以此保证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的公平性。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不能反映,B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正官在选官过程中的作用,排除C项。

点睛: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的内容,与教材认为只需依靠门第、表现出明显不公平不一样的是,从材料来看,九品中正制在选官方面也有一定的公平性。这种类型的试题必须根据材料内容作出选择。 9. 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影响深远。这一耕作方式形成于 A. 西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 D. 隋唐时期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可以冶炼出铁,因此铁犁牛耕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故B项正确,A项错误;CD项晚于B项。

10. 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宋代形成了一种难以抵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括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平等已成共识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答案】D

【解析】“经商团体的构成除职业商人外,也包指军人、官吏、皇室成员及享受国家优惠的宗教人士”说明宋代经商团体的范围扩大,士商阶层相融合流,故D正确;A中平等说法错误;社会传统信仰仍然没有改变,故B错误;儒家思想一直是社会主流思想,故C错误。

11. 汉代盐铁专营后,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由此可见,盐铁专营

A. 使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 B. 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 C.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 D. 将地方财权收归 【答案】B

【解析】材料仅体现了大规模的私营企业不复存在,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处于垄断地位,故A项错误;从

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盐铁专营极大削弱了地方割据力量,故B项正确;从材料“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可知 盐铁专营削弱了地方诸侯经济势力,但“消除”地方割据的经济基础表述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盐铁专营对地方诸侯的影响,不能体现汉代实行盐铁专营是将地方财权收归,故D项错误。

点睛:材料“拥有上千人规模的私营生产企业不复存在,地方诸侯被剥夺了最大的收入来源”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正确答案。

12. 中国古代历朝大都执行重农抑商,下列各项措施中不属于这一的是 A. 西汉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B. 汉武帝推行发展官营商业的 C. 唐代规定一入市籍不得为官 D. 雍正时期允许浙江“一体贸易”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项是商人的生活,属于重农抑商的表现,排除;B项私营手工业,属于重农抑商的表现,排除;C项从政治上商人,属于重农抑商的表现,排除;“一体贸易”是让同一货物在全国不同的地方是一个价,不是重农抑商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

13. 董仲舒说:“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材料反映出董仲舒

A. 强调“君权神授”的正当性 B. 教化民众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 C. 论证“天人感应”的合理性 D. 主张天子显德以示民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材料中说明民未能善主要是不符合上天的原则,王按照天意教化民众,故D正确;君权神授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错误;材料没有说明教化民众的作用,故B错误;材料没有论证“天人感应”思想,故C错误。

点睛:董仲舒把天视为至上的人格神,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

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祥瑞以示鼓励。这就给儒家学说增添了神学的色彩。因此“天人感应”学说既能神化皇权,又能在一定程度上君主的。

14. 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璋主编《全宋词》及孔凡礼编《全宋词补辑》录存作品达2万余首,可考作者1430多人。词在宋代文坛占统治地位,与唐诗前后相辉映。宋词的繁荣 A. 得益于社会政治的稳定 B. 导致诗歌走向了衰落 C. 是时人素质提高的反映 D. 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 【答案】D

【解析】两宋时期社会政治并不稳定,故A错误;宋词也没有导致诗歌走向衰落,故B错误;宋词的繁荣也不能说明时人素质提高,故C错误;宋词的世俗化风格迎合了市民生活需要,故繁荣起来,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宋代的宋代政治、文化、经济等特征,再紧扣题干关键词“宋词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原因背景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进行正确判断。

15. 魏晋时期,人们常用因果轮回、三世(前世、今世、来世)等观念解释人世间的现象,遂产生了《幽明录》、《冥祥记》、《冤魂志》等论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这说明了当时 A. 儒教受到了其它思想的挑战 B. 佛教丰富了文学的内容和形式 C. 封建迷信左右了民众的思想 D. 战乱的环境导致人们悲观失望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佛教思想的来世观念影响人们,导致了“因果报应的志怪小说”产生,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问题,A不正确;佛教思想不能简单等同于封建迷信,C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战乱对小说的影响,D不正确。

16. 初唐欧阳询、唐太宗等人一方面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法牢牢地粘接起来,“从而一种旨在将精巧的形式与雄阔的气势相结合的审美思想便出现了——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这表明唐代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A. 重视法度

B. 尚意 C. 追求神韵 D. 重情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从技法上廓清了书法的结构与用笔之理,另一方面又将风骨之美与严密的技

法牢牢地粘接起来”,可见唐代书法重视法度,故选A;由材料“既要有深刻的艺术性又要体现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故排除BCD。

17. 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蕴含着撼人心魄的超越时代的“悲壮之美”;唐代壁画则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这种变化说明

A. 艺术创作风格不同 B. 北魏时期社会状况 C. 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D. 唐朝国家统一强大

【答案】C

【解析】北魏时代社会动荡不安,所以在敦煌艺术中,北魏时代的壁画充分反映了“流血”、“杀戒”等内容;唐朝时期国力强盛,国家统一,唐统治者实行开放的经济文化,所以唐代壁画规模宏大、色彩绚丽、气魄雄浑。因此材料中的变化体现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故答案为C项。其他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BD项。

18. 古代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都按同样的建筑原则来建造,普遍都是狭小而简朴的平房。这反映了当时雅典 A. 经济发展落后 B. 差别不大 C. 城邦意识至上 D. 人文思想盛行 【答案】C

.....

................

点睛:本题以雅典民主政治为切入点,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雅典公民的住宅围绕着神庙、广场等公共建筑而建”“富人和穷人的住宅差别不大”等,运用雅典民主政治的史实即可得出观念平等、城邦至上的信息。 19. 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的产生需要三个条件:其一,惊异,即看到事物有惊异感,有提出问题、穷根究底的能力;其二,闲暇,即有从事脑力劳动的物质条件;其三,自由,即思考的自由。据此推知,智者学派的产生主要取决于 A. 雅典奴隶制商品经济发达 B. 对希腊自然哲学大胆质疑 C. 民主氛围创造的自由空间 D. 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古希腊哲学是在希腊工商业发展、平民地位提高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的 成长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等作用下产生的。由此可见,希腊工商业的发展与雅典民主政治是希腊成为哲学家的故乡的社会根源,故选A。BCD决定于希腊工商业的发展,排除。

20. 《北洋时期的史话》中涉及的目录是“武昌升起十八星旗,历史选择了黎元洪。湖南内幕。各省纷纷宣布,袁世凯待价而沽,清靠边站。”这体现出 A. 成立前政权纷争 B. 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 清已经土崩瓦解 D. 辛亥取得彻底成功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辛亥。材料说明黎元洪在武昌后就任湖北军,袁世凯在待价而沽,说明成立之前,各个派别争夺权力的现象,故A项正确;民主共和观念是辛亥成立后影响,故B项错误;清土崩瓦解是在1912年2月,与材料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彻底”与史实不符,且与

材料信息不符。

21. 自1843—1850年道光去世前8年,一再下令练兵设防,整顿吏治,理顺财税,意图挽救。可惜这些并没有超出战前所有政令,从中看不到一条是由战败得到的新启示。这一现象 A. 根源在于社会的落后 B. 道光皇帝应负有完全责任 C. 主要源于新思想没有实践 D. 导致了洋务运动逐步兴起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分析与理解归纳的能力。晚清中国社会僵化,社会发展实质上处于停滞状态,战争前后,这一社会现状并未有所变化,社会没有革新的整体环境和基础,A项正确;社会的变革是受统治阶层、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故B项错误;新思想没有付诸实践,是社会没有革新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C项错误;洋务运动兴起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故D项排除。

22. 与法国相比,英国本身就带有一定的保守色彩。的目的不是创建一个新社会,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不是来自近代的民权思想或者自由理念,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 英国议会已被工业资产阶级控制 B. 英国的议会制度本质上是王权 C. 英国议会政治不具备民主性质 D. 光荣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中的“而是让君主遵守英格兰古老传统的议会权利——而议会权利的来源……是封建体系下君主与贵族之间的权利契约”可知光荣后英国仍以贵族政治为主,D项正确。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增加了新兴工业城市的议员的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大量的进入议会,工业资产阶级可以直接的从事国家的管理,A项材料中无法体现。英国的议会制度是王权,B项与史实不符;英国建立的是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是民主的政体,C项说法错误。

23. 光荣后,由议会迎请入住英国的威廉和玛丽(詹姆士二世女儿)承诺维护议会权力,同时议会立法对于期间的种种行为给予合法追认。材料说明 A. 宗法制度遭到破坏 B. 议会事实主导政治

C. 英国君主软弱 D. 议会行为并非合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宗法制是中国特有的制度,与英国无关,A项错误。光荣过程显示,国王受议会邀请得以掌握权力,同时议会主导了对的评价,证明了英国政治由议会主导的事实,B项正确。C项与材料主旨无关,错误。议会邀请玛丽以及议会立法都是合法的,D项错误。

点睛:注意关键语句“议会迎请”“维护议会权力”“议会立法对于……合法追认”。

24. 20世纪30年代,苏联引进美国技术设备,雇用美国专家建成了当时世界最大的第聂伯河水电站;1932年苏联购买了约50%的世界出口机器;这一时期先后有10万美国技术工人和工程师申请移居苏联。这表明 A. 当时国际意识形态对抗趋向缓和 B. 苏联利用国际形势推进国家工业化 C. 美国扩大资本输出应对经济危机 D. 美苏积极探索经济合作的新模式 【答案】B

【解析】苏联购买世界的机器来发展自身,体现出苏联工业化化建设的成效,也体现出苏联利用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经济大危机来补充设备,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误,当时的意识形态对抗依然存在,苏联依旧;C选项错误,这种输出方式是商品输出;D选项错误,美苏两国并没有合作。

二、非选择题(本小题共3小题,共52分,27题和28题为选做题)

2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为了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父慈子孝、夫义妻顺、兄友弟悌等家庭伦理道德规范。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从根本上服从于“父为子纲”。它片面强调“子孝”,否定子女的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的不平等的尊卑制度。夫权逐渐强化,男尊女卑、夫主妻从等伦理也随之被强化。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上以继宗庙,下以续万世。传统的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

——摘编自王苏《试析传统家庭伦理的内容及其特征》

材料二近代以来历次思想运动都提出了“婚姻”的口号。20世纪初,有人用西洋音乐简谱写

了一首《自由结婚纪念歌》:“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随着西学的传入,人们的婚姻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清末民初的婚姻变化体现了这一点,浙江遂安“近日妇女声起,离婚别嫁也日益见多”。太平天国运动、戊戌变法运动、辛亥、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批判了传统男尊女卑观念,把妇女问题作为改造社会的基本问题。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女子也能继承遗产。一战后,欧洲各国离婚增加,中国一些留学生受其影响,亦热衷于离婚。

——摘编自李桂海《略论近代中国家庭的嬗变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成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并予以评析。

【答案】(1)特征:强调家庭成员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等级差序;注重家庭本位(将家庭视为核心,个人利益服从家庭利益);家国一体(家是国的基础,家国的利益根本一致,不可分割)。成因:自然经济条件下,家庭是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 (2)变化:婚姻自由,反对男尊女卑,妇女;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以及如何看待这种现象,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概括归纳能力和联系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中国古代家庭伦理的主要特征,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中国传统家庭伦理以父慈子孝作为调节父子关系的基本行为规范”“否定子女的人格,维护了传统家庭中不平等的尊卑制度”“人一出生便被包围在层层的家庭关系中,个人是血缘链条上的一个环节”“政治以伦理为本位,伦理以血缘为原型,最终的原理是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为国家政治的法则”等信息分析归纳得出。其成因应当联系所学,从中国古代社会的特点如小农经济、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宗法观念与传统儒学的影响等方面来回答。

(2)近代家庭伦理的新变化,可以根据材料中的“世事新,男女平等,文明国,自由结婚乐。”“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运动、辛亥、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地批判了传统的‘男尊女卑’观念”“1920年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男系制与遗产制》一文,文章建议男女同时平等地拥有财产继承权”等信息概括得出。对这种新变化的评析,可以根据总结出的内容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从历史进步趋势进行辩证分析。

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荀子从认识论方面发展了“和而不同”。他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闇(同“暗”)于大

理”。在学术争鸣中,最忌“私其所积,为空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各家学派都不可持门户之见,守一曲,走极端,“观于道之一隅而未之能识也”。他提出“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目视备色,耳听备声”即多方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中县衡焉”即依据对“道”的全面把握来确定文化思想的“和”的内核。

——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结合材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的相关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的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需有史实依据,做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或海纳百川的儒家、荀子改变儒家)

阐述: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学生韩非、李斯均成为法家代表人物;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法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老子、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论题:阐述,主张男女平等;男女具有平等财产继承权。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材料信息反映出荀子主张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即兼收并蓄的思想,结合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来拟定出论题——兼收并蓄的儒家思想。然后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一定要围绕“兼收并蓄”进行论述,如荀子吸收法家思想,提出以礼为主、礼法并施的主张;西汉董仲舒以孔孟儒学为核心,吸收阴阳家、法家等思想,提出了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等主张;宋明儒生吸收道教、佛教思想,确立了儒学的宇宙本体论、道统论,提出了“格物致知”、“本心体悟”等主张。

请考生从给出的27、28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并把所选题的题号涂黑,注意选做题的题

号必须与所涂题号一致,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27.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西魏立国后,形势极为险峻,其时,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宇文泰也看到了这种形势,大统元年(535)三月,他命各街薯斟酌古今以来的治国经验,且可以用于现实者,制订颁行了二十四条新制。大统七年(541)九月,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大统元年(535)三月顾布的二十四条新制合在一起,共三十六条。六条诏书和这些新制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宇文泰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宇文泰改革的特点。

【答案】(1)背景: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地狭国贫,军力不足;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

(2)特点: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改革成效显著。

【解析】(1)由“天下三分,东有高欢大军压境,南有萧梁不时构衅。西魏地狭国贫,人口不满千万,宇文泰直接掌握的不过三万余人。同时,西魏立国之初,关中即遭大饥,人心浮动。”,可以归纳为:西魏政治动荡,民族融合;面临东魏和南梁的威胁;地狭国贫,军力不足;自然灾害严重,民心不稳。 (2)由“先治心,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宇文泰颁行了由苏绰起草的六条诏书……十一月,又颁布了十二条新制”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各个方面,并据此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宇文泰顺乎历史发展的潮流,终至取威定霸,转弱为强,奠定了北周王朝之基础。”,可以归纳为:改革措施较为全面;改革进程的循序渐进;改革成效显著。

28.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鲁班复姓公输,名般,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工匠世家,因他是鲁国人,故称鲁班。《墨子》《礼记》《孟子》等先秦典籍,对鲁班的事迹都在记载,如鲁班为楚国造云梯、钓强等武器,发明和制作了铲、钻、曲尺争工具。汉代以来,鲁班的事迹广为流传,出现了许多赋予民族、地域色彩的民间传说,鲁班文化由此衍生,影响深远。鲁班从行业祖师爷成为了建筑行业之神。很多神奇瑰丽的建筑附会传说成为鲁班的手笔。宋元以来,在全国许多地方建有堂庙,供奉鲁班神像,祭祀鲁班。这些地方称鲁班殿,又叫祖师殿。大凡行会议事,订立行规,商讨工价、师傅收徒等,都在祖殿举行。明代成书的民间工匠业务用书,被命名为《鲁班经》,流传干今。

——摘编自孙中原《鲁班文化研究的意义》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并简析鲁班文化的影响。 【答案】(1)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各文化间的交流

(2)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重视创新、注重实践、精益求精、敬业专注。影响:推动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行业规范的建立;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促进各民族各地区的交流。评分说明:考生答案如超出要点但言之有理,可在每问总分范围内酌情给分。

【解析】(1)关于鲁班在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巧匠的历史背景可结合材料和所学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回答。材料指出鲁班为楚国制造很多武器说明当时的社会战争较多;很多先秦典籍都对鲁班有所记载说明各文化之间相互交流。手工业的发展为鲁班的发明创造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2)鲁班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能工巧匠,他是工匠的始祖,制作了很多实用的工具,结合所学知识可总结出鲁班文化的精神内涵是重视创新、精益求精、注重实践、敬业专注。关于鲁班文化的影响可从经济、文化、民族交流等方面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