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论文
培养小学生在音乐课上的互动性
东安县山口铺中心小学 桂平
[摘 要] 随着国家新课改的推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乐于学习的学习态度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中致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当前小学生出现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就如何在新时期音乐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主动性 平等 和谐 兴趣 探究 评价
音乐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感情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在音乐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热爱,是最好的老师。音乐教育把培养学生兴趣作为基础。如果有了稳定的持久的兴趣,学生就会积极地参与学习实践中来,反之对音乐不感兴趣,只是被迫地被动地进行音乐学习那就不会产生学习效果,甚至会形成对音乐的厌烦心理。随着年段逐增,学习兴趣却逐渐下降,以前积极举手发言、乐于表现的现象越来越少,很多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有如下几点:
学生学习兴趣淡化。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没有了兴趣,学生也就失去了活力,部分小学生在课堂上明显不爱举手,不敢发言,对播放的音乐目无表情。原因在于教师夸大自己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学习大量知识,运用“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教师一味地讲授“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学生机械地接受并掌握。面对两声部的合唱曲,复杂的节奏,学生开始有些迷惑,在教师主导下勉强学会歌曲,但是出现的新知识新难点,
-1-
学生都未从容了解,读懂。一天一天,学生堆积的难题越来越多。最终学生学习的自信逐渐丧失,课堂上积极发言,敢于表现的身影也随之消失。
因此音乐课堂教学急需我们摆脱陈旧的教学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树立心的教学观、学生观。那怎样才能让高段音乐课堂重现生机,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呢?下面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与做法。
一、创设平等关系、营造和谐氛围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表现自己。教师应尊重、信任、热爱每个学生,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恰当合理的运用语言、眼神、动作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的创新。当学生犯错误或故意“捣蛋”时,教师应该用眼神暗示或用和蔼的语气给予批评与指正;当学生的想法或表现不恰当或不完善时,教师应当首先肯定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激发表现热情。
(一)热情地鼓励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应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学生,不要用“标准答案”来约束他们。德国教育学家帝斯多会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鼓励、唤醒、鼓舞”。对于学生有独特的感受和创造性的见解,教师应给以热情的鼓励与表扬。即使错了,也应用表扬的话激励他,如“不错,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答案值得表扬”等等。对于学生不同的见解,教师要用眼神,语言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并且要让学生明白音乐课堂上没有指责与嘲笑,只有宽容与鼓励。
-2-
有一次,我在教《小鸟小鸟》时,有个学生向我报告“老师,他故意将歌词改成:春天里,没花香,树林里,没小鸟,小鸟小鸟都灭亡了”。顿时教室里闹开了花,而这个改词的学生正扬扬得意。为了不影响教学“正常”的进行,我狠狠得瞪了他一眼,而那个学生立刻收敛起刚才的神情。课后我想了解他瞎唱的原因,于是,将那个学生叫到跟前问他原因,他耷拉着脑袋说:“老师我唱的是实情,我们家那边四周都是工厂,远处的小山树木没几棵,小鸟根本就看不到。”听了他的理由,我一镇,心想:是呀,学生唱出他的想法是没错呀,于是,我鼓励他继续将歌词编完,结果无论如何鼓励他,他就是不愿唱或许是歌词编不出来了。我为此后悔不已,我就这样扼杀了学生来自内心的感言,遏制了一个孩子瞬间激发出来的灵感。如果那天我积极鼓励他,相信班级里就会出现更多的闪光点,课堂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学生的笑脸也会更加的灿烂。其实,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表现欲望,都希望自己得到别人的认可与仰慕。天真的学生在课堂上的“瞎唱”就是希望老师表扬他,同学敬佩他。面对这样的学生,我们老师是点拨、指导、还是——不可质疑,学生积极主动性是需要老师下意识的培养。只有在轻松自然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积极发挥创编能力,无拘无束的展示自己。
(二)真诚地参与学生音乐活动
新课标强调:“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是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因此教师要勇于从传统的角色中跳出来,走到学生中间去,扮演“剧目的设计师”,并与学生结成“合作伙伴”,乐于跟学生一起学习,表演。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又兼担指导者的职位,引导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允许质疑,鼓励探索,尊重学生对音乐的不同体验与思考。
二、激发求知欲望、展开丰富想象
-3-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小学音乐把培养学习兴趣作为最重要的目标之一。小学的音乐教育,基础性主要不是音乐基础知识,基础技能,而是音乐学习的兴趣,没有了学习兴趣,教学过程讲授的知识内容就难以完成。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教师重视发掘课外的材料,利用巧妙导入如故事、谜语、游戏等方法引导学生,创设生动的情景引起学生的注意,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性。如在欣赏《东边月亮升起》这一课,我利用故事入手,生动讲述图兰朵特的故事,接着请学生听音乐,并提出问题:这段音乐描述的一个什么场景?学生纷纷发言,积极展开想象,有的说公主在比武招亲,有的说公主在举行婚礼等等。众说纷纭,课堂热闹极了。
三、提供探究活动 注重学生主体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要从接受式学习向探究性学习转变。这一要求不仅是消除接受式学习弊端的重要举措,而且是应对知识经济形态的明智选择。从某种意义上说,探究性学习具有更强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因而更能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陶冶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所谓探究性学习就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研究性学习情况下,通过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实践表达与交流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曾说过,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习大量的知识,更重要的要学习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可见探究性学习方法的重要性。
(一)注重学生主体性
音乐教育是人的教育,师为引导,生为主体,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4-
解决问题。如学唱歌曲《念故乡》这一课,请一位学生演唱,其他学生当评委,歌声一停,马上就有学生提出“情绪应该是忧伤的,他的情绪不到位”。另一位学生则提出“这歌曲怎样唱才好”。问题一提出,教室里热闹起来了,有的两三个一起讨论,有的独个低声轻唱,五分钟过后,我请学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全班共同探讨下,得出结论:速度稍慢,一二乐句声音柔美用弱的力度唱,三四乐句用中弱的力度唱,五乐句用弱的力度,六乐句用中弱的力度将歌曲推向高潮。只有注重学生主体性,才能调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音乐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这一能力必须从实际操作,不断探索中培养起来。在实践进行中,师把音乐课教学内容设计得丰富多彩,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积累探索经验,展示探索才能。如《三个和尚》这一课,请学生利用沙子、矿泉水瓶、塑料袋、空碗打击乐器创编三个和尚的情景。学生自由探索,三人一群,五人一伙讨论。接着我请学生展示他们的成果,有的敲打空碗模拟钟声,有的把沙子放在矿泉水瓶中模拟挑水的声音,有的还用肢体语言及口技模拟和尚争吵的情景。乐器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种合作探究的方法,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发挥想象,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现出创新的浪花。老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了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运用自己的心思去思考、探索,就可能出现令老师意想不到的火花。
四、合理评价学生 维持积极主动性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发展……”因此,建立一套细致具有实践性的评估体系是必要的。
-5-
评价多元化,传统的音乐考试的弊端在于评价时间的一次性和评价的标准单一化。而创新的音乐教育目的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还要培养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评价学生时不仅关注知识技能获的多少还要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实践活动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等。总之学生评价要多面化,综合化。
只要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开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充满活力,充满生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