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二十八)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二十八)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9高考历史二轮练习(二十八)宋明理学及明清之际活跃

的儒家思想

【一】选择题

1、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世界文明史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有无数先哲曾留下假设干睿智的言论。以下选项中,人物与下面引文符合的是

甲:“亲吾父以及人之父”,“视天下为一家,中国犹一人” 乙:“工商皆民生之本”、“天下为主,君为客” 丙:“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假设狗彘” 丁:“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A、朱熹、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 B、程颐、朱熹、李贽、黄宗羲 C、王阳明、黄宗羲、李贽、顾炎武 D、王夫之、程颐、王阳明、顾炎武

2、(2017·扬州二模)王阳明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以下诗词中能表达这一意境的是

A、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B、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 C、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D、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3、(2017·嘉兴一模)据记载,江南某府的地方志中记录的节妇(丈夫死后不再嫁的寡妇),宋代有4人,明代有95人,在清代中叶那么达到203人。为旌表节妇各地纷纷建造贞节牌坊。以下各项中,与这一现象的形成相关度最高的是

A、女权意识的觉醒

B、理学对全社会影响的深入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战乱和社会动荡加剧

4、(2017·天津和平区一模)最近有人在网上发表了《程朱理学流毒无穷》一文,认为中国最大的悲哀在于出现了朱熹和二程。对此观点,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评论着眼于程朱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压抑人的个性发展

B、此说法有失偏颇,没有辩证地客观评价程朱思想 C、我们应批判地继承程朱理学思想

D、这种观点是正确的,程朱理学不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 5、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多种著作(见下图)。《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那么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6、“民贵君轻”思想以及“天下为主,君为客”思想反映了中国古代传统的 A、民主思想 B、儒家“仁政”思想 C、民本思想 D、人民主权思想

7、五四时期进步的思想家把李贽当做反孔的先驱。冯元仲称赞他“手辟洪蒙破混茫,浪翻古今是非场。通身是胆通身识,死后名多道益彰”。以下观点哪一项最有可能是他的主张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C、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D、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8、(2018·安徽名校联考)2017年9月为纪念某历史人物,《光明日报》评论:“在全面批判君主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社会改革理想……特别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提出了A、李贽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

9、(2018·广东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刻,亦何益哉!”此文反映了

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10、《中国儒学史》指出:“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其中的“实学思潮”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民本”思想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③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1、(2018·盐城调研)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为政》 材料二仲舒复对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避之说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张载《张子语录》 至论天下之理,那么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唯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

——朱熹《行官便殿奏礼》

材料四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固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有何发展?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中张载的言论,指出宋代理学在塑造人格和德操方面有何建树。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朱熹和李贽对孔子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归纳指出汉代以来儒学长期被奉为正统思想的主要原因。 12、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是以其(君主)未得之(天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那么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材料二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以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

材料三或曰:臣不与子并称呼?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而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不孝之子分身而后,日远日疏,久之而气不相似。君臣之名,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那么吾在君为路人。出而仕于君也,不以天下为事,那么君之仆妾也;以天下为事,那么君之师友也。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以上均摘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君主和天下百姓实际上是一种什么关系。作者的主张具有一种什么政治倾向?

(2)材料二反映的思想的局限性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黄宗羲认为君臣与父子关系有何不同。

2018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全套课时演练(二十八)

1、C2.C3.B4.D5.A6.C7.B8.B9.D 10、B

11、(1)为政以德。提倡大一统;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集权的需要。

(2)注重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3)朱熹认为孔子思想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李贽提出不以孔子言论为衡量是非的标准。魏晋以来社会矛盾尖锐,儒学核心地位受到冲击,为维护封建统治,急需重树儒学正统地位;商品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4)儒学自身不断发展与完善,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

12、(1)君主是天下百姓的统治者和剥削者。反对腐朽的封建集权制度,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通过古今对比,将对今世社会的批判和对未来社会的期望寄托于对远古时代理想化社会的追求之中。在思想上还保留着传统的印迹。

(3)父子血缘关系不能更改,而君臣关系那么是可以“累变”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