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能源消耗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能源消耗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来源:化拓教育网
2011年第5期 黑龙江对外经贸 No.5,2011 总第203期 HU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 Serial No.203 [产业经济] 能源消耗对我国 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吴 炅 (湖北大学,湖北武汉430062) [摘要]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是我国制造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经济发展 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特征,制造业的发展也表现出其“能源高耗”的特点,高能耗已成为制造业进一步发 展的制约因素。在此背景下研究发展低碳经济对降低制造业成本、提高制造业竞争力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 [关键词]能源消耗;制造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TK一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880(2011)05—0055—02 一、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状况 造业综合竞争力就必须从提高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制造业竞争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经济创造能力、科技竞争力三方面着手,转变发展方式, 首先,一个区域的制造业竞争力应体现在市场开拓 从而提高我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能力和市场占有率;其次,这种竞争力还应当是有效率 二、能源消耗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三个方面 的,即使一个区域的制造业规模很大,但如果它的经济效 (一)影响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 益很低,消耗的资源过多,势必影响到该区域制造业的竞 我国制造业以往的成本优势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 争质量。第三,区域制造业竞争力体现在国际参与度,国 是数额巨大的廉价劳动力;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急剧降低 际参与度越高,表明其具有很强的竞争力。第四,作为经 的制度成本;三是人力资本的快速增长。以上三项条件 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技术水平是区域制造业竞争力的重 的配合使我国制造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世界经济 要体现。第五,区域制造业在创造价值时应当是可持续 舞台上显示出国际竞争力。 的,一个具有较高制造业竞争实力的区域,必须具有较强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制造业的要素成本也开 的协调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关系的能力。 始骤然上升。具体的表现为:一是劳动力市场供求形势 分析影响我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为两大 发生了变化,人工成本上升;二是能源紧缺,集中在油、 类:直接驱动因素和其他驱动因素。直接驱动因素主要 煤、电的供应上;三是土地的性供应。这三个因素共 包括高级人力资源、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创新技术;其他 同推动了制造业要素成本的上升。可以说,我国制造业 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科学技术和创新、区位条件、资源禀 由于能源过度消耗导致成本上升从而削弱其竞争力。今 赋、产业组织、环境、制度文化、历史基础等。 后一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要提高成本竞争力,必须考虑在 (二)我国制造业竞争力水平 资源环境的约束条件下,如何转变制造业发展模式,探讨 我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产值中占10%,在总量上 我国制造业转变发展模式的制度安排。 成为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大制造国。在产业结构上, (二)影响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随着高技术产业比例的不断上升,我国制造业的结构转 我国制造业一直处于世界制造产业链的下游,究其 型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制造业大国”并不等于 原因,关键在于我国制造业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 “制造业强国”。目前,我国制造业已具有比较优势,但还 精、尖产品和先进制造技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因此 未形成竞争优势,其主要特点表现为:1.从全球制造业 在全球竞争和价值链分工中处于劣势地位。这种依靠劳 份额看,我国制造业规模不大,综合实力有限。2.从制 动、资源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模式严重影响了制造业的 造业结构看,产业结构低的问题相当突出,技术含量和加 技术创新,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资本和知识密 工度高的行业比重明显偏低。3.大量行业生产过剩,资 集型制造业已成为未来我国制造业发展模式的重心。制 源、环境压力和贸易环境日趋恶化。因此,我国制造业仍 造企业急需通过自主创新,将我国制造业资源依赖型的 停留在加工贸易阶段和资源贸易阶段,出口产品仅仅赚 增长方式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增长方式。 取了廉价的加工费,创造产值很低,经济效率低,却消耗 (三)影响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了大量资源和能源。可见,不断增加的能源成本必将成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传统制造业的生 为我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巨大障碍,而低成本、产 产模式忽视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忽视了对 品差异等都是影响行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提升我国制 污染的预防和治理技术的开发,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与自 一一55— 吴炅:能源消耗对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 然界全面对抗和对立的时代。如果不改变制造业的传统 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率,能源、资源与环境将 无法支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世纪8O年代后期,欧美提出制造业必须提高资源 利用率,才能减少GDP对资源的需求和环境的影响,20 世纪9O年代初,可持续发展战略被认可,努力将发展与 环保协调起来,从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替代末端治理 逐步成为各国制造业发展的主流。我国制造业目前重点 推广的清洁生产方式意味着在改善产品和生产工艺上迈 进了一步,但是废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的思想在清洁生产 表明了虽然低碳情景下的技术成本要高于基准情景,导 致对制造业的投入增加,但是低碳情景中由于节能从而 使得能源需求明显小于基准情景,因此,从能源工业的规 模上看,综合这两种因素考虑,低碳情景中能源工业的投 资其实是略小于基准情景的。所以从长期来看,制造业 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节约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二)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 要实现较低的能源消耗,使制造业达到低碳下 的能源消耗量,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这就需要通过制 造业技术创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寻找清洁替代能源,实现 和绿色制造中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发展低碳经济对提高制造业竞争力的作用 (一)提高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 制造业要提高竞争力就必须降低成本,而发展低碳 经济的契机就在于其具有成本优势。为了能全面比较制 造业未来能源消耗的成本与收益,现设想有三种可能的 情景: 一是不采取减排对策的基准情景。此情景的前提是 我国将单纯的经济增长指标作为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 二是低碳情景。在考虑能源消耗、国内环境约束、低 碳发展要求的因素下,采取国家促进所能实现的低 碳排放情景。这种情景要求不以单纯的经济增长为核心 目标,同时考虑到国内社会、经济、环境各方面的发展需 求,通过自身努力、强化技术进步、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改 变能耗方式来实现一种低碳的能源与排放目标。 三是强化低碳情景。在全球各国对碳排放达成一致 认识的情况下,我国加大对低碳经济的投入,更好地利用 低碳经济提供的机会促进经济发展。 在基准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量中煤炭占44%,石 油占27.6%,天然气占10%,核电占9%,水力发电占 6%,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 3.4%;在低碳情景下,一次能源需求量中煤炭占37.4%, 石油占20.2%,天然气占14.4%,核电占14.2%,水力发 电占8.4%,风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占5,4%;强化低碳情景与低碳情景相比,在进一步强化 节能的基础上,一次能源需求量下降4.5%,可再生能源 发电、核电等发电量所占比例为58%,增加了7%。总的 来说,煤的消耗有了明显下降,利用水、电、风能、太阳能 等清洁能源的趋势得到明显加强。但这是否意味着未来 制造业的投入将加大,发展低碳经济会导致投资过大、成 本过高,从而对制造业的收益产生负面影响。图1中的 口基准情景・低碳情景 14Ooo l2Oo0 10Q0O 8OO0 6000 4000 2000 0 2000 2005 2010 2020 2030 2040 2050(年份) 图1 基准与低碳情景下能源工业投资需求比较 资料来源:中国国研网 比较数据是考虑了各种投资和成本后得出的综合结果。 一56一 能源转换,从而优化制造业的产业和能源结构。 制造业要提高技术创新就必须积极研发包括清洁煤 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通 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积极研究开发推广 应用碳捕获和碳封存技术、替代技术、减量化技术、再利 用技术、资源化技术、能源利用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 术、优化发展煤油等石化燃料深加工技术,促进清洁生产 和清洁循环利用,提高能源附加值和使用效率。另一方 面,从制造业R&D经费投入所反映的技术创新能力来 看,对制造业R&D经费的足够投入是保障制造业实行低 碳技术、发展清洁替代能源的有力措施,而我国对制造企 业的投人强度还有待提高。 (三)增强制造业制度创新 制造业的节能减排不仅是对制造业本身提出要求, 而是要从制度的层面,通过经济制度和法律制度为制造 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一 些发达国家通过、机制建设,加大规范市场的力度, 逐步建立了一套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社会体系。一是能 源、资源、环境性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信号导向机制;二是 谁污染谁付费的责任延伸机制;三是能源资源消耗、污染 物排放的标准体系及第三方监测机制;四是排放限值制 度和排放权交易机制;五是技术准入许可机制;六是节能 环保服务企业专业化运营机制。这对我国制度创新提供 了很好的借鉴。 四、结论 我国制造业竞争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经济 的综合实力。然而当前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是以能源高消 耗为代价的,从全球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加剧的趋势来看, 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势必会影响制造业 的竞争力。在影响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中主要从经 济创造能力、科技技术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 方面进行评价,低碳经济的提出为制造业降低成本、提高 竞争力提供了新的契机。 [参考文献] [1]郭熙保.经济发展理论与[M].中国社会科 学出版社,2005:8—9. [2]姜克携.中国经济低碳经济的成本优势.中国国 研网,20o9(9). [3]千庆兰.中国地区制造业竞争力新论[M].第一 版.科学出版社,2006(10):8—13. (责任编辑:刘润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