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009—201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左霖锋何郁冰(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摘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对我国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效应,并采用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的 面板数据,定量分析各地区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与人员规模对新产品销售收入、专利授权数和有效专利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呈非线性关系,基础研究人员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有U型影响;
产学研合作比率和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基础研究投入一创新绩效”有正向调节作用。[关键词]基础研究投入创新绩效工业企业面板数据[中图分类号]F27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683(2019)03-0047-071概述有与总体研发投入相似的特征,还有待深入分析。基于
此,本文以2009—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除外)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中国要实现建设世
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各项基
界科技强国的目标,需要重视并提高科学研究的投入, 础研究投入强度与各地区工业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
尤其是企业需要加强基础研究以持续推岀新产品,提高
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论将有助于我国制定适宜的 创新绩效。近年来,中国的研发规模持续上升,但基础
科技创新,对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基础研究以提 研究投入所占比例长期维持在5%左右,制约了创新型
高技术创新能力也有较好的管理启示。国家的建设和企业自主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研究 表明,基础研究的投入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和经济发
2研究设计展的源泉,而产业发展导向下的基础研究投入,由于直
2.1研究假设接促进了科学与经济之间的关联,是地区提高创新绩效 基础研究尽管是一种没有直接商业目的科学研究 的重要来源。活动,但是能引导和催生大批的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
尽管由于基础研究具有时滞性、不确定性和外部性 创新活动,因而是一个国家科技竞争的重要标志和经济
等特征,对于技术后进国家在技术追赶过程中是否应该
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基础研究对技术开发有复杂和相
坚持高强度的基础研究投入仍有争议,但温珂和李乐
对间接的影响,而且在各个科学领域和工业领域的平衡 旋、柳卸林和何郁冰、程鹏等都指出,基础研究是产业 差异较大。由于投入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多为科学家
开展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尤其是技术突破性创新的关 好奇心导向和国家计划导向,因此如何通过产业需求引 键,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基础研究对经济发展与产业 领基础研究投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问题,产业驱动型
创新绩效非常重要。有关R&D投入对产业技术创新的
的基础研究能真正提升产业的核心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研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成果,但较少有研究将基础研究 表明,基础研究活动对企业的专利发明和使用紧密相
投入作为一个变量进行专门探讨。由于基础研究关,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在很大程度影响企业研发水平
*基金项目:福建省软科学计划项目(编号:2018R0050).• 47 •HAI XIA KE XUE海峡科学2019年第3期和创新能力提高。Albert的研究结论显示,企业参与基 础研究的程度决定着其生产力的增长,以及持续竞争优 势的构建。Mansfield认为企业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
依赖于最近的基础研究,如果企业能更快地利用基础研
究成果,缩短基础研究成果与将这些成果首次商业化形
成的新产品或者新工艺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会带来可
观的经济效益。Akcigit以法国为例的研究表明,应用
研究的交叉补贴效率很低,国家在上应鼓励和支持
企业参与或从事基础研究。由于基础研究是一种长期投
资且具有回报的不确定性,因此在一开始可能对企业的
创新绩效没有直接作用甚至有负面影响,但随着企业在
这一过程中增强了学习能力并补充了互补资产,企业对 基础研究的投入将有可能逐步提高其创新绩效。根据上
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1:H1: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存在“正
U型”关系。从基础研究的投入来看,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参与基 础研究的人员规模,因为基础研究作为创造性的科学研
究活动,需要由具备专门学科知识的人才来承担。参与
基础研究的人越多,就有可能高快、更有效率地产生意
想不到和计划外的变革性发现,企业的突破性创新能力
就会越高,从而也能获得更高的技术创新潜在收益。
Nicolas指出,基础研究人员的规模越大,专利申请的
规模也会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科学研究的商业 价值。尽管Min的研究表明,如果企业对基础研究人
员的技术转移能力进行合理设计,其基础研究成果就可
以同步增强知识创造和技术商业化的活动,紧密联系科
学与经济之间的关联,带来更高的利润率,但是在企业 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往往并非都针对已有的产品设
计和开发工作,因此可能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没有明显的
正向关系,二者之间可能是非线性的复杂关系。根据上
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2:H2:基础研究人员规模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U
型”关系。从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配置来看,大学和科研院所是
基础研究的主体,这些组织由于在知识创造中建立了良
好的循环,且具有国家目标导向和支持,因此在基
础研究方面有先天的优势,缺点是其研究的成果并不直
接针对企业发展目标和市场需求。因此,通过产学研合
• 48 •作的方式,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能快速和有
效地溢出与转移到企业中,而且大学和科研院所也能在
与企业的合作中调整研究方向,积极从事产业需求的应 用性基础研究。此外,产学研还可以通过人才培养、协
作研发、共建平台和实验室等方式,在基础研究方面开
展紧密的合作。Mowery认为,大学的基础研究和教育
影响了美国工业研究的发展,支持了企业与大学研究之
间的增长。张华胜认为,促进企业与研究机构和高校之
间的创新合作和创新互动,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进而 提高产业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效能。Turpin等提出,超 越机构边界、科学领域和基础研究之间的新组织结构的
出现,有助于科学与产业创新交叉方式的变化。Broekel
研究发现,产学研在科学研究层面的合作对突破性创新
会有积极的作用,企业和公共研究机构都能从中受益。
吴友群等指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的技术创新之间存在
均衡关系,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长期性的正向影
响。王保林和张铭慎的研究结论也表明,企业能从产学
研合作中获取递增的正边际效应,尤其是那些面向市场
的技术创新活动。根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3:H3a:产学研合作比率对“基础研究投入一企业专
利申请量”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H3b:产学研合作比率对“基础研究投入一企业有
效发明专利数”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技术的外部获取能有效弥补企业在基础研究投入 方面的不足,企业参与技术市场的程度也影响着其从研
发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中所能获得的收益。同时,
胡凯等指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区域的产业技术创新 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当然,在我国的技术市场成交额中,
基础研究所占比重并不高,因此我国科技创新在未
来的一个重点是如何提高技术市场交易的质量。由于技
术市场有利于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寻找基础研究伙
伴,也有助于企业将自己的应用性基础研究成果进行外 部商业化,因此技术市场的培育和发展程度,将会对企
业从基础研究中获取经济效益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根
据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4:H4: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基础研究投入一企业新
产品销售收入”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2.2模型构建考虑到现有文献大多数采用的多元回归模型,且考
2019年第3期海峡科学HAI XIA KE XUE虑长期影响情况,本文加入了自变量的二次项。此外, 由于待检验的自变量为比例数据,而因变量为原始年鉴
中的数据,数值差距过大,构建如下半对数模型对上述 假设进行检验:XnlNi^ao+aiXj^^i.t+pCi.t+nt.t (1)其中,下标/表示时间,i表示省份;表示i省
第/年工业企业的创新绩效,其中包括专利申请数血N、
有效发明专利数EPN和新产品销售收入NPI; X是模
型的自变量,包括基础研究投入强度刃?以及基础研究
人员规模PR; C“为一组控制变量,包括企业规模/S、
服务业规模SS、规模GS; “”为随机误差项。由于 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对新产品绩效的作用存在一定的滞
后性,因此对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检验模型,本文均釆取 滞后两期来检验,将模型(1)扩展如下:\\nPAN『ao+a 凶,汁(12貳“+BC血 t (1-1)InEPNi 尸ao+aiXx+apX2”+05+““
(1 -2)\\nNPIil=a0+aIXi,l.2+a2^i,l.2+pCi^it
(1-3)此外,考虑到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之间合作程度 (即产学研合作比率PCR)和国内技术市场成交额可
能带来的影响,在模型(2)和(3)中,检验产学 研比率对自变量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之间的
调节作用,在模型(4)中检验技术市场成交额对自变
量与新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调节作用,模型如下:inPANi^ao+a/Xij+ajX2“+ajPC7?〃+a必/ X PCR*+
a^t., X PCRij+BiISf/hSSEMGSig\"
(2)inEPNi^ao+aiXi^^u+asPCRij+a^t X PCR“+
a乩 X PC7?“+0//S“+02SS“+03GS〃+““
(3)\\nNPIiJ=ao+aIXi.l.2+a2^i.l.2+a3TMTi,t+a4Xi,l.2X TMT“
+a^,l.:X TMTHdS\"+B2SS“+B3GSig“
(4)3数据变量3.1样本与数据本文选择中国30个省份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西 藏地区的数据缺失较多,在实证研究中暂不考虑),样
本数据来自《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以 及国家统计局的专利检索系统,统计时间为2009-
2017 年。3.2变量测度因变量为企业创新绩效。因为企业的创新绩效不仅
仅表现为新产品带来的经济收益,同时也表现在技术开 发阶段的创新效率、数量及水平,因此本文将变量选取 为专利申请数、有效发明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
产出绩效。自变量为企业基础研究投入,包括企业基础研究投
入在行业R&D投入中的占比、企业基础研究人员在
R&D人员中的占比两个指标。由于基础研究人员在统
计年鉴中没有明确表明,因此釆用研究人员作为替代变 量进行分析。考虑到基础研究投入与R&D投入都存在
折旧,因此使用两者的存量进行计算。调节变量为产学研合作比率和国内技术市场成交 额。前者选取各地区研发机构和高校R&D经费筹集中
的企业资金占比来测量,后者的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
官网。此外,还设立了企业规模、服务占比、规模作
为控制变量,并采用虚拟变量来控制地区REG的影响, 取东部地区为参照组,当中部地区为1时,西部地区为
0;当中部地区为0时,西部地区为1。4实证分析采用SPSS22.0软件和Eviews 8.0软件进行数据处
理,从相关分析(结果如表1)可见,各变量之间相关 系数P值大都显著。由于本文使用面板数据,为避免
出现“伪回归”,进行了平稳性分析(结果见表2), 发现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在此基础上,采
用KAO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协整性(结果见表3),发
现可得各模型的变量之间至少在5%的水平上是显著
的,因此各模型存在协整关系。• 49 •HAI XIA KE XUE海峡科学2019年第3期表1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nPAN\\nPAN\\nEPN1.00\\nNPIBRPRPCRTMTISSSGS1.000.95…\\nEPNinNPIBR0.93\",0.88…-0.37***-0.48***0.41 …1.00-0.40***-0.49*\"0.50\"*0.31\"*-0.42***-0.36***0.54*\"0.27\"*0.25***0.22***1.00PR0.02-0.43*\"0.23***1.00PCRTMTIS-0.09-0.12*1.00-0.091.00038***0.02***0.18\"*-0.20***0.16**0.43***0.18***-0.30…0.19***0.3 r**-0.03-0.46***-0.40*\"0.73***1.00SSGS-0.27*\"0.41*\"-0.61***-0.67***-0.36***1.00-0.69***-0.82***-0.13**0.001.00注:***、**和*分别表示在1%, 5%和10%水平下显著(下同).表2各统计量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变量根据上述理论假设,本文以专利申请量、有效发明
结论厶厶C检验ADF-Fisher 检验PP-Fisher 检验91.90***133.33***专利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对数作为因变量构建模型, 其回归结果如表4〜表6所示。BRDBR-9.46*\"是是-3.99***-9.21 …80.04\"84.19\"100.09***205.38***从表4第1列与表5第1列可得,工业企业基础研
PRD PR174.70***197.27***42.97是是-13.00***-20.29\"-12.40***究经费投入强度与专利申请和有效发明专利为代表的 创新绩效是一种“U型”关系,即当基础研究经费投入
强度大于一定规模(阈值)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在企
PCRDPCRTMTD TMT49.08否是98.20***16.0063.14*303.48***115.33***123.94***31.90141.29***2.83否是否是业R&D投入强度会有利于其提高创新绩效;而这个强
度低于阈值时,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不利于提高创新
- 2.41\"*-32.48***\\nPAND InPAN33.203.81***-9.84***-12.04***-16.07***-14.32***绩效。因此,我国现阶段应该重视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
基础研究投入的强度,以对后续提高技术创新绩效带来
\\nEPNDinEPN85.17\"158.94***30.56313.15***110.79***199.28***否是是是正向影响。在表6第1列中,“基础研究平方”的系数 为正值,表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与新产品销售收入
\\nNPlD\\nNPI88.60***87.\"-3.43***为代表的企业创新绩效呈“正U型”相关关系,因此 当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超过某一阈值时,投入经费比
表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检验模型模型1-1-1重越多,新产品销售收入相应提高越明显。可能的原因
检验结果ADF统计量显著性是,中国企业对基础研究投入与产出的评价体系尽管存
-7.5519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协整协整协整在差异,但大体趋于一致,对于基础研究经费投入与新
产品销售收入之间的衔接需要通过一定的方式来加强。
模型1-1-2模型1-2-1模型1-2-2-5.5538-&1381-6.5027此外,从实证结果来看,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强度对专利
申请数与有效发明专利数以及新产品销售收入存在“正
协整协整模型2亠1模型2亠2模型221-6.4652-4.7388-7.2245U型”关系,基础研究人员规模与专利申请数、有效发
协整协整协整明专利数、新产品销售收入为代表的创新绩效均为“U 型”关系。综合来看,假设H1和假设H2均成立。模型2-2-2模型3亠1模型3-1-2模型3-2-1模型3-2-2-5.2597-2.4956表4的第3〜4列报告了产学研合作对基础研究投 入与专利申请数之间关系的协调作用。“基础研究经费 强度X产学研合作比率” “基础研究经费强度的平方X
产学研合作比率”和“基础研究人员规模X产学研合作0.00630.0272协整协整协整协整-1.9242-2.2999-2.02200.01070.0216• 50 •2019年第3期海峡科学HAI XIA KE XUE比率” “基础研究人员规模的平方X产学研合作比率”学研合作的增强下变得更强,产学研合作对基础研究投 的影响系数均通过了(P<0.1)的显著性水平,表明基 入与专利申请数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假设H3a成立。
础研究投入与专利申请数之间的“U型”相关关系在产表4以专利申请量为创新绩效的面板回归结果变量模型1亠1模型1-1-2模型1-2-1模型1-2-2BRBM2-0.1513 (0.08) *0.0514 (0.12)-0.1713 (0.13)0.0129 (0.02) *-0.3363 (0.04)…0.041 (0.02) *PRPRTPCR-0.3208 (0.04)…-0.0045 (0.02)0.2156 (0.07) ***0.0563 (0.12)0.0962 (0.08) *0.1396 (0.04) ***BRXPCRBRTXPCRPR X PCRPM2 乂 PCRIS-0.0918 (0.30)…0.0440 (0.02)\"0.3045 (0.06) ***0.5022 (0.06) ***-0.5033 (0.050)0.3142 (0.05)…0.2467 (0.06) •\"0.4590 (0.06)-0.4712 (0.05) ***0.2154 (0.05)…0.3237 (0.04) •”-0.4518 (0.04) ***SSGS0.3831 (0.05)…-0.5156 (0.04)…CR2调整,0.0128 (0.04)-0.0041 (0.04)0.68120.0926 (0.06)-0.0042 (0.04)0.61790.610685.3740…Fixed0.63800.62690.72100.6751112.8030***0.712584.3223***F57.5020***Model注:括号内数字为误差项(下同)-FixedFixedFixed在表5中,综合第3~4列可得产学研合作对基础 研究人员与有效发明专利之间的关系调节效果很低。有
可能是我国工业企业与高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不
够,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也不足,因此很难体现产学研
合作对基础研究经费与有效发明专利关系的调节作用。
因此,假设H3b不成立。模型2-3・l表5以有效发明专利数为创新绩效的面板回归结果变量模型2亠1模型2・1・2模型2-3-2BRBM2-0.1707 (0.08) **0.0151 (0.20) *0」1 (0.12)-0.2479 (0.13) *-0.2805 (0.5)PR-0.2701 (0.04)-0.0252 (0.02)PR八20.0194 (0.3) *0.2470 (0.07)…0.2537 (0.12)\"PCRBRXPCR0」169 (0.05)…BM2XPCR0」638 (0.08)\"PR X PCRPRTXPCRIS-0.0481 (0.03)0.0241 (0.02)0.2174 (0.06)0.2113 (0.06) \"•0.1990 (0.06)…0.5757 (0.06) •\"-0.3928 (0.05)0.1818 (0.06)…0.1453 (0.06)\"0.4206 (0.05)…-0.4331 (0.05)0.0206 (0.04)SSGS0.5821 (0.06)-0.4432 (0.05)…0.4599 (0.05) ***-0.4818 (0.04) ***CR1调整,0.0150 (0.04)0.59700.0194 (0.04)0.63090.623990.2650***0.61860.60690.65020.639560.96…0.51F78.1186***52.9191…FixedModelFixedFixedFixed• 51 •HAI XIA KE XUE海峡科学2019年第3期由表6第3列可知,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基础研究经 收入之间的线性关系存在促进作用,二者在影响企业创新绩效方面存在互补关系。因此,假设H4成立。费强度与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由第4列可
知,技术市场成交额对基础研究人员规模与新产品销售表6以新产品销售收入为创新绩效的面板回归结果变量模型3亠1模型3-1-2模型341模型3-4-2BR(-2)-0.1455 (0.07)\"-0.2009 (0.08)\"0.0250 (0.02)BR(-2V20.0051 (0.01) *-0.1778 (0.03)0.0033 (0.02) *PRPRTTMT-0.14 (0.04) ***0.0403 (0.04)0.2759 (0.07) *'*-0.2981 (0.09) ***0.0000 (0.05)BR(-2)XTMTBRgTXTMTPRXTMTPM2XTMT0.0691 (0.05) *0.0329 (0.08) *0.1307 (0.11) *0.2467 (0.05)…0.2749 (0.05)…0.3527 (0.04) ***-0.66 (0.03)…IS0.1846 (0.05)…0.2981 (0.06) ***0.2657 (0.05) ***SSGS0.3776 (0.05) ***-0.6808 (0.04)…0.3199 (0.06) ***-0.6822 (0.03) ***-0.0110 (0.04)-0.6720 (0.04) ***C0.0873 (0.04) **0.0033 (0.03)0.78160.1060 (0.04) °\"R2调整,0.79200.7869155.3613***1081090.80340.78380.777211&26***Fixed0.7775FModel188.9770***Fixed107.7725***FixedFixed为检验模型样本数的变化是否会对计量结果产生 影响,本文将企业规模(IS)样本各分为强企业规模组和
需要一定的时间,企业不能只考虑目前的影响,应结合
自身实际,将基础研究投入经费强度控制在合适的区
弱企业规模组,检验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关系 的稳健性邙艮于篇幅此处未列出具体实证结果),结果 表明稳健性检验的结果与基准模型结果基本一致,系数
符号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表明计量模型具有稳健性。5结论与建议间。对于“基础研究人员规模-企业经济创新绩效”之
间的关系如科技创新绩效一般,呈“U型”相关关系,
因此企业也应当注重培养和引进基础研究人员。(3) 产学研合作比率对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科技
创新绩效之间的影响有正向调节作用。实证分析表明, 我国基础研究投入过程中,企业对高校与研究机构经济
本文利用中国各省工业企业2009—2017年的面板 数据,检验了基础研究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得
到了如下结论:上的支持会反过来帮助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创新。在本文
的样本中,产学研合作高的地区也是相对基础研究投入 高的地区,这些地区的企业在自身创新过程中不断给高
(1) 不论是基础研究的经费投入还是人员投入,
校与研究机构提供研究与发展的机会,给企业自身科技 绩效带来了更加显著的良性影响。因此中国的工业企业 在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的同时,也需要不断加强与高
对企业的创新绩效均具有一定影响,但是基础研究对企
业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是非线性且相对复杂的,中国各
地工业企业应该根据所在地区发展情况与科技水平,尽 可能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强度。(2) 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经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 系有所不一,二者之间呈现一种“倒U型”相关关系,
校、研究机构之间的协同发展,为企业创新绩效带来更 大的贡献。(4) 技术市场对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经济创新绩
效之间的影响有正向调节作用。在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不
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基础研究投入转化为经济绩效 断提高过程中,技术市场发展情况越好的情况下,会增
• 52 •2019年第3期海峡科学HAI XIA KE XUE强基础研究投入与企业经济绩效之间的相关关系。企业 在提高基础研究投入强度的同时,也应管理好技术市
场,在技术市场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合理调节“基础研
究-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会给企业创新的经济绩效
带来更好的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以下建议:(1 )企业应将基础研究投入强度保持在一个合理
的范围。考虑企业科技创新绩效,由于现在的基础研究 投入强度并没有达到某一规模,因此会造成一种加大基
础研究投入得不到期望产出的假象。基础研究产出的时 间要远远长于试验发展,企业应该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
比重,不能只注重试验发展带来的短期产出,坚持用长
远发展的目光对待基础研究。只有对基础研究进行持续
投资,企业才能实现技术突破。(2)企业应该加大对研究机构和高校研究与发展
资金的投入,合理管理技术市场。通过产学研合作,研 究机构和高校都得到科研基金支持,同时研究成果会对
基础研究与工业企业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促进作用,带来 的新技术也作为企业创新的“能量池”,而对技术市场
的有效管理会促进我国企业基础研究与其创新绩效之
间的正向关联。参考文献:[1] Akcigit U, Hanley D, Serrano—Velarde N. Back to basics: basic
research spillovers, innovation policy and growth[DB/OL]. http: //dx.doi.org/10.2139/ssm.2328708.[2] Salter A J, Martin B.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publicly funded
basic research: a critical review [J]. Research Policy, 2001, 3(X3): 509- 532.[3] Broekel T. Collaboration intensity and regional innovation
efficiency in Germany: a conditional efficiency approach!}].
Industry and Innovation, 2012, 19(2): 155— 179.[4] Brumfiel G, Gilbert N. Basic researchers protest UK budget [J].
Nature, 2009(458):1084-1085.[5] Dong H, Han Y Q.A view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about Chinese basic researchers from Nobel Prize [J]. R&D
Management, 2002, 14⑸:1-114.[6] Mansfield E. Basic research and productivity increase in
manufacturing^].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8(), 70(5):863-873.[7] Mansfield E. Academic research underlying industrial innovations:
sources, characteristics, and financing!)]. The Review of Economics & Statistics, 1995, 77(1):55—65.[8] Mansfield, E. Academic research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
update of empirical findings [J]. The Research Policy, 1998, 26(7-8): 773- 776.[9] Min, Heechul. Cooperation between academic researchers and
finns in technical innovation[J].International Telecommunica—
tions Policy Review, 2017, 24(4): 1—28.[10] Mowery D C. The boundaries of the U.S. firm in R&D [M].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Inc, 1995.[11] Carayol N. Academic incentives, reserch organization and
patenting at a large French university [J]. Economics of
Innovation & New Technology, 2007, 16⑵:119—138.[12] Turpin T, Garrett—Jone S, Rankin N M.Bricoleurs and boundaryriders: managing basic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knowledge networks [J]. R&D Management, 2010, 26⑶:267-282.[13] 陈劲,宋建元,葛朝阳,等•试论基础研究及其原始性创新[J].科
学学研究,2004, 22(3):317-321.[14] 程鹏,柳却林,陈傲,等.基础研究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以高
铁产业为案例[J].管理评论,2011, 23(12): 46- 55.[15] 冯文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关系研究——
基于山东省高新技术企业的实证U].经济问题,2010(9): 74-
7&[16] 林卓玲,李文辉,陈忠暖.基础研究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对
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J],广会科学,2016(3): 26- 35.[17] 柳卸林,何郁冰.基础研究是中国产业核心技术创新的源泉
[J].中国软科学,2011⑷:104- 117.[18|孙绍荣,廖燕玲.中国各省市的基础研究投入产出及效率
的统计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1): 22- 23.[19] 王保林,张铭慎.地区市场化、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创新绩效[J】.
科学学研究,2015, 33(5): 748-757.[20] 温珂,李乐旋.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视角分析国内企业基础
研究现状U].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2): 5- 20.[21] 吴友群,赵京波,王立勇.产学研合作的经济绩效研究及其解
释H科研管理,2014, 35(7): 147- 153.[22] 张华胜.中国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分析口中国软科学,
2006(4): 15- 23.[23] 朱远程,王磊.论企业R&D支出与企业技术市场成交额的关
系[J].科学学研究,2005, 23(⑵:141- 145.• 53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