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化拓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谢安和谢灵运

谢安和谢灵运

来源:化拓教育网
谢安和谢灵运

谢安出⾝⼠族,年轻时就注意修⾝养性,喜欢读书习艺,才器隽秀。但却不愿做官。他在上虞的东⼭筑庐蛰居,“⾼谢⼈间,啸咏⼭林”,过着闲适的隐居⽣活。直⾄他的好友、侍中王坦之去东⼭⾯请,痛陈社稷危艰,国势衰微,亟需良将谋⾂匡扶,谢安才悚忧⽽起,应召出⼭。其时已年过不惑。既“东⼭再起”,受命于危难之际,谢安宵⾐旰⾷,不敢懈怠,开始了他中年以后⼆⼗年的奋作争⽃。公元383年,前秦军南下,苻坚携兵百万,⼤有⼀举踏平江东之概。谢安临危不惧,要谢⽯、谢⽞⼒拒,结果淝⽔⼀战,⼤获全胜,给中国战争史写下了以少胜多的辉煌⼀页。

谢安(320—385),东晋杰出的政治家。他出⽣于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东晋政权建⽴后,谢⽒⼠族名门在随北⽅⼠族南迁时定居在浙江上虞东⼭,并逐渐形成庞⼤的谢⽒家族。

作为当代最出名的隐⼠,谢安曾屡次拒绝为国效⼒,⾸都建康的官僚圈⼦⾥,都在流传着这样⼀句话:“安⽯不出,其如苍⽣何。”也就是说,如果谢安不出⼭,全国的⽼百姓就活不了。谢安是谋略与打仗⼤师,他以⾃⼰的智慧,成功地阻⽌了权⾂桓温篡夺晋室的阴谋,但⼜能令其在抗击符坚的侵略时与⾃⼰并肩作战。

公元383年,前秦符坚发兵90万进攻东晋,偏安江南⼀隅的东晋⼩朝廷岌岌可危,谢安临危受命,袖袍轻挽,⼿拨棋盘,指挥若定,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淝⽔之战”的胜利。成语“风声鹤唳,草⽊皆兵”就是描写“淝⽔之战”中前秦战败时的情景。谢安成就了东晋⼀百余年的基业。“淝⽔之战”胜利后,谢安坚持北伐中原,统⼀北⽅。但是,他的苦⼼不为东晋皇室司马⽒所理解,相反害怕谢安“功⾼盖主”,将谢安出镇⼴陵(今扬州),谢安壮志未酬,抑郁⽽死。

谢安死后,谢⽒家族便衰落了,只有他的曾孙辈谢灵运在历史上留下了很⼤的名⽓。 谢灵运(385-433)是谢安哥哥谢奕第三⼦谢⽞之孙。

谢灵运刚出世,谢安就死了,这对谢家的震动很⼤,他们将谢灵运寄养在杭州飞来峰下的杜家。传说过去飞来峰下有个梦⼉亭,⽩居易的诗中就有“梦⼉亭古传名谢”的句⼦。在飞来峰的莲花峰,还有⼀座翻经台,谢灵运常到此读书。谢灵运18岁袭封康乐公,刘⽒南宋朝建⽴后被降为康乐侯,后⼈⼜称“谢康乐”。谢灵运因是名公⼦孙,才能出众,⾃视甚⾼,曾对世⼈说:“天下才共⼗⽃,曹⼦建(曹植)占了⼋⽃,我⾃⼰有⼀⽃,剩下那⼀⽃,你们⼤家去分吧。”“才⾼⼋⽃”的典故即出于他⼝。谢灵运认为⾃⼰应当参与时政机要,但宋⽂帝对他“唯以⽂义见接,每侍上宴,谈赏⽽已”。在朝不得志,曾外任永嘉(温州)太守,今天温州五马街就是因谢灵运出游喜驾五马车⽽得名。谢灵运好游⼭⽔,曾发明了⼀种“上⼭则去前齿,下⼭去其后齿”的⽊屐,后⼈称之为“谢公屐”。后因屡对皇帝和朝庭政事有微词,对上级常加讽刺嘲弄,⼜因放荡不羁,被处以极刑,死时才四⼗九岁,葬于江西宜春市万载县⾥泉村。

乌⾐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巷⼝⼣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寻常百姓家。 【注释】 朱雀桥:在朱雀门外秦淮河上。今南京城外。 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 乌⾐巷:对朱雀桥,晋王导、谢安居处。乌⾐巷位于南京夫⼦庙南,三国时是吴国戍守⽯头城的营房所在地。当时军⼠都穿着⿊⾊制服,故 以“乌⾐”为巷名。 王谢:具体指东晋时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 王导、谢安,晋相,世家⼤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官显宦),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即今之南京)巨室。⾄唐时,则皆落不知其处。 【简析】 这是⼀⾸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巷的繁华⿍盛,⽽今野草丛⽣,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多变。刘禹锡的感慨源⾃这条古巷曾居住的王、谢两个显赫的宰相家族:⼀是王导,辅佐创⽴了有百年历史的东晋王朝;另⼀位是谢安,指挥淝⽔之战,以少胜多,打败符秦百万⼤军。作为⼀代名相,王、谢⾜以令后⼈追怀,更令⼈惊奇的是:王、谢家族⼈才辈出,他们居住的这条古

巷,还有“王家书法谢家诗”的风采。王羲之与另外两位⼤书法家王献之、王洵,书法成就登峰造极。

乌⾐巷名贯古今,不仅因为王导、谢安居住在这⾥,书圣“王羲之”、⼭⽔诗⿐祖“谢灵运,谢朓”也住在这⾥,还因为王谢两户⼤家族,在这⾥居住了三百年,出现了⼀批对晋朝的历史产⽣了深远影响的⼈物,历朝历代都有两⼤家族的⼈物参与重要政治事件,对历史产⽣了相当⼤的影响。下⾯具体介绍⼀下王导与谢安: 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共天下”的歌谣。 诗词中提到的“谢”,就是 谢安,别名安⽯,他是晋孝武帝的丞相,⼈称谢太傅,功勋卓著,曾⼀度辞官退隐浙江会稽东⼭,当时曾有“安⽯不出,将如苍⽣何”,⾜见他的威望之⾼。后复出主持⼤局,因此⼜有“东⼭再 起”的成语,表⽰免职以后再度掌权的意思。后秦符坚扬⾔投鞭可使长江断流,率领⼤军进驻淝⽔北岸,威逼东晋,朝野震恐。谢安时任征讨⼤都督,他从容调度,终于⼤破符坚、是为军事上以 少胜多的“淝⽔之战”。据说他侄⼉谢⽞从前线送回报捷书信,可是谢安得信后⾯上却了⽆喜⾊,对弈如故。及⾄下完棋返回内室,终于压不住内⼼喜悦,鞋后跟过门槛时折掉,他⾼兴得竟然没 有察觉,其镇静⾃若,儒雅风流,在历史上⼀直传为佳话。 王导、谢安与书法都⼤有渊源,两⼈都是东晋的⼤书法家。王导是王羲之叔⽗,擅长⾏草,《书断》称他的书法是“风棱载蓄,⾼ 致有余,类贾勇之武⼠,等相惊之戏鱼”。意思是说他的草书写得既饱含棱棱风⾻,⼜⾼雅⽽有韵致;既有武⼠的雄伟,⼜如戏鱼般的灵活娇曳。王羲之书法得以成名,与王导指点是有关系的。 在东晋书坛上,王导不仅是政治上的领袖,⾝居丞相职位,⽽且在书坛上他也是名列前⽭。他闲下来就喜欢弄弄笔头,挥毫不⽌。 ⾄于谢安,他是参加王羲之兰亭集会的⼀员,平⽇与王羲之诗酒唱和,书法切磋 。据《书断》所述,谢安学写正、草书体就是就教于王右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huatuo9.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3008801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