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类型学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从类型学角度看东北民居的发展 摘要:
本论文以东北地区的满族、汉族、朝鲜族的民居住宅为对象,具体阐明了自然环境及其他因素对居住及其文化的影响。从多学科研究视角试图探讨研究传统民居的设计理念及其对现代居民建筑设计的启示。根据这种宏观的研究方向,重点从东北传统民居的特征分析出发,采用类型学的分析手段,从根源上对传统东北民居的环境、形式、空间、文化内涵、运用和再创造进行系统研究和梳理,并予以例证,建立具有东北本土特色的现代居住模式的新思路。本文从建筑类型学研究出发,首先对东北传统民居建筑形制进行了分析,在传统民居建筑中提取“原型”,再将东北民居现况进行整理、分析,对东北民居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关键词:东北地区传统民居类型学原型 1.对建筑类型学研究
1.1.建筑类型学的概念
类型学可以被简单定义为按相同的形式结构对具有特性化的一组对象所进行描述的理论。最具有权威性的定义是由巴黎美术学院常务理事德·昆西(Q.D.Quincy)于19世纪在其名著《建筑百科辞典》中提出的,他是通过区别“类型”与“模型”来阐明类型概念的。他说:“‘类型’并不意味事物形象的抄袭和完美的模仿,而是意味着某一种因素的观念,这种观念本身即是形成‘模型’的法则„„‘模型’,就其艺术的实践范围来说是事物原原本本的重复。反之,类型则是人们据此能够划出种种绝不能相似的作品概念。就模型来说,一切精确明晰,而类型多少有些模糊不清。因此可发现,类型所摹拟的总是情感和精神所认可的事物„„”
1.2.类型与原型
荣格有关原型(Archetype)的概念是指人类世世代代普遍性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沉积”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其内容不是个人的,而是集体的,是历史在“种族记忆”中的投影,“包含人类心理经验中的一些反复出现的原始表象”,这种“原始表象”荣格称之为原型。
1.3.对建筑类型学研究的启示
当代建筑类型学理论基本上充当了一种保守的角色,与现代运动那轰轰烈烈的以社会变革为己任的英雄主义比起来,类型学强调“建筑的本份”和“建筑师的本份”——即对建筑本源的回归。现代建筑类型学理论事实上是在寻求建筑的一种解脱,寻找形式自身的价值。它回归到城市生活体验的基本线上,呈现出一种老练、深沉、高深莫测的姿态,以城市的综合性、复杂性做背景,进行形式自身的地域体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